作者:Jeffrey D. Sachs 翻譯:吳畏
當今許多戰火不斷的地區—包括阿富汗、衣索比亞、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索馬利亞和蘇丹—都有著植根於它們衝突之中的基本問題。它們都很貧窮,飽受自然災害之苦—特別是洪水、乾旱和地震—並且都有著急速增長的人口,給土地的承載力帶來巨大的壓力。年輕人口的比例很高,達到入伍年齡(15-24歲)的年輕人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所有的這些問題通過長期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都可以解決。然而,美國的反應卻是治標不治本,試圖通過軍事手段應對每一場衝突。它在索馬利亞支持衣索比亞軍隊。它佔領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它威脅轟炸伊朗。它支持巴基斯坦的軍事獨裁政權。 沒有一項這樣的軍事行動是旨在解決引發衝突的問題。相反,美國的政策通常是給當前的局勢火上澆油。
這種軍事手段使得美國屢屢自釀苦酒。它曾以提供大量武器裝備的形式支持伊朗國王,但這些裝備在1979年以後卻落入了伊朗「革命政府」手中。美國在那時支持薩達姆攻打伊朗,直到調轉槍頭對準薩達姆本人。美國曾在阿富汗支持本•拉登抵抗蘇聯,直到他最終成為美國的頭號敵人。自2001年起,美國給巴基斯坦的穆沙拉夫提供了超過100億美金的援助支持,而現在所面對的卻是一個搖搖欲墜的政權。
美國的外交政策如此低效的原因是它被軍方控制了。就連美國佔領下的伊拉克戰後重建也是由五角大樓而不是民間機構主導的。美國的軍事預算主導著外交政策的方方面面。將五角大樓、伊拉克及阿富汗戰爭、國土安全部、核武計劃和國務院的軍事協助項目的預算加在一起,美國今年將在安全方面花費約8000億美元,而用於經濟發展的預算卻只有200億美元。
在一篇關於布希政府對巴基斯坦的援助的文章中,Craig Cohen和Derek Chollet赫然揭示了這種軍事化手段的災難性特質—甚至在岌岌可危的穆沙拉夫政權最近的鎮壓行動之前。文章透露儘管巴基斯坦面臨貧困、人口和環境的巨大難題,100億美援中仍有75%流向了巴勒斯坦軍方,公然對巴基斯坦在「反恐戰爭」中所做的貢獻進行償付,並幫助其購買F16戰鬥機和其他武器系統。
另有16%直接流入巴基斯坦的預算,具體去向不明。所剩給發展與人道主義援助的部分不足10%。用於巴基斯坦教育方面的年度美國援助總額僅有6400萬美元,平均到每個學齡兒童身上只有1.16美元。
該文的兩位作者還指出「巴基斯坦的戰略方向早先是由布希政府高層的一個小圈子設定的,其中心是戰爭而不是巴基斯坦的國內狀況。」他們還強調「美國與巴基斯坦的接觸是高度軍事化和集中化的,與廣大巴基斯坦民眾幾乎不相干。」他們援引布希的話:「當(穆沙拉夫)直視著我的眼睛說……將不會有塔利班也不會有基地組織時,我相信他,你明白么?」
這種軍事化的手段正將世界引入無止境的暴力與衝突之中。「出售」或給予該地區的每一件新的美國武器系統都會增加戰爭擴大和進一步軍事政變的幾率,也會增加將這些武器用來對付美國自身的幾率。它們對解決那些重要的問題毫無幫助:如在巴基斯坦西北的邊疆省、蘇丹的達爾富爾地區或索馬利亞的貧困、兒童死亡、水源缺乏及缺少謀生手段。這些地區的眾多人口都面臨著降雨不足和草場退化的嚴重威脅。很自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加入了激進組織。
布希政府沒有意識到這些人口和環境方面的挑戰,8000億的安全支出不會給阿富汗、巴基斯坦、蘇丹和索馬利亞帶來灌溉,因此也無法帶來和平。他們看不到危機中的真實民眾,而只看得到漫畫般的,藏匿在每個角落的恐怖分子。
只有當美國人及其盟友開始從他們假想敵的視角看問題,並意識到當今源自於絕望的衝突只能通過經濟發展而不是戰爭來解決時,我們才可能擁有一個更為和平的世界。如果我們注意聆聽肯尼迪總統在遇刺前的幾個月所說的話,就能得到和平—他說:「因為,終究我們最基本的共同聯繫是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小小的星球;我們都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我們都珍惜孩子們的未來,而且我們都是凡人。」
Jeffrey Sachs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兼地球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