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記者蕭也喜11月23日北京報道】高速發展的中國在當代全球化經濟的背景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各國間的經貿合作也不斷深化。從本月底至下月中旬,隨著歐元集團「三駕馬車」代表團訪華、首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以及中美第三次戰略經濟對話的陸續展開,中國將進入經濟對話「熱季」。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斌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述中歐、中日及中美的經濟對話雖然在時間點上較為集中,但實屬「正常現象」。
張斌說:「中國在世界經濟上的作用與日俱增,備受各個經濟體的關注,在當今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加深的情況下,必須通過相互對話才能是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中國也才能更好地與國際接軌」。
應中國央行的邀請,歐元集團主席、盧森堡首相兼財政大臣容克、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特里謝和歐盟委員會經濟與貨幣事務委員阿爾穆尼亞一行將於11月27至29日訪問北京,並將與中方就中歐經濟金融合作深入交換意見。
11月20日,溫家寶總理在新加坡參加東亞峰會期間,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共同確認,將於今年12月1日在北京舉行首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首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的中方團長為曾培炎副總理,日方團長為高村正彥外相。
而美國財政部近日亦發表聲明說,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將率領一個由多名政府高官組成的代表團出席中美第三次戰略經濟對話。
雖然美聯儲發言人稱,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將不參加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但美國代表團的陣容與前兩次相比更加強大,代表團中包括,商務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Carlos Gutierrez)、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邁克·里維特(Mike Leavitt),貿易代表蘇珊·施瓦布(Susan Schwab)、農業部代理部長康納爾(Chuck Conner)和環保署署長斯蒂芬·約翰遜(Stephen L. Johnson)。
張斌認為,中美經貿關係目前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雙引擎」,同時中美雙邊經濟雖有摩擦,但其相互依賴性卻不斷加深,「無論是摩擦還是合作都需要中美雙方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