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淡化政治色彩,文化才能走出去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11-23 03: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 查雯(北京)
  這兩年來,無論是中國的政府官員還是學者都對「軟力量」的概念給予了高度的關注。當中國的經濟崛起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后,如何實現中國的文化崛起就成了最為熱門的話題。很多人相信,只有當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國門,中國的崛起才能為世界接受,中國人才能找回丟失的自信。

  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此後,孔子學院在全球範圍內的開設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什麼是「中國速度」。3年時間裡發展到超過150所,這不能不算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巨大的成功。然而,孔子學院的開辦方式以及引起的一些負面反應,卻反映出中國文化在「走出去」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值得重視的美國經驗

  在互聯網上,我們可以很輕鬆地搜索到孔子學院的「出身」:孔子學院由「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牽頭負責,該小組則由國務院辦公廳、外交部、文化部等12個部委組成。正是由於孔子學院的這種濃厚的政府色彩,它的飛速發展已經引起很多國家的警覺,許多人認為這是中國的對外文化滲透和侵略。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今,雖然美國流行文化無處不在,但人們很難說清美國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什麼樣的推動作用,畢竟美國連文化部都沒有。然而,這也正說明美國政府在本土以外推廣美國文化的成功之處,因為「好的宣傳就是要做得不像宣傳」。

  英國學者弗朗西斯·斯托納·桑德斯曾在多年的研究后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中央情報局實際上就起著文化部的作用。在冷戰期間,由中央情報局在幕後支持的美國文化宣傳從來沒有停止過,而政府的各種支持卻被巧妙地掩蓋了,美國成功地塑造了自身文化自由的形象。

  在中央情報局的支持下,在大型的藝術節上,美國的藝術品和歐洲的藝術品被平起平坐地展示給觀眾,美國政府希望以此改變給世界留下的「文化貧瘠」的印象。商業出版社取代了政府出版了大量「普通書籍」,但書籍的出版實際上直接授意於美國政府。大量的民間組織被調動起來,在服務於政府的同時,其獨立性也盡量受到維護,政府甚至不要求這些組織在所有方面都支持政府,目的就是要淡化「宣傳」色彩。

  此外,很多知名企業家建立的「私人」基金會實際上都服務於中情局,基金會則涉足各種文化活動,向大學、工會等提供資助。可以說,在如此精心的掩蓋下,世界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美國作為新的文化中心的地位。

應擴大非官方的空間

    今天,中國文化要想被世界接受,同樣需要先消除一些人的疑慮,讓人「自覺自愿」地接納它,而淡化文化宣傳機構的官方色彩則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當中國文化走到海外時,官方背景遠不是什麼「權威」的象徵和「質量」的保證,相反,則更容易讓人聯想到政府的文化宣傳和一個大國的「文化入侵」,從而引起別人的反感。

  當中國文化還沒有邁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時,「文化復興」的口號已經是盡人皆知了。事實上,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遠不能與歐美文化抗衡。人們平時津津樂道的所謂「中國藝術團演出在海外引起轟動」等等,其實絕大多數觀眾仍是海外華僑。中國傳統文化且不說是否可以「走出去」,即便是在國內,也面臨著斷層危機;同時,展示現代中國的摩登文化也缺乏創新,更多地則是跟在世界潮流後面的模仿與複製。

  一方面是文化實力的貧弱,另一方面,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早已成為其他國家嚴重關注的對象。一個兵馬俑展尚且激起各種猜測,更不要說是什麼語言教學機構,或者大型文化活動了。「中國文化威脅論」已經到了人家的舌尖上,幾乎就要脫口而出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文化要「走出去」,更需要做到戰略上的隱晦。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已經湧現出大批世界級的企業和企業家;在文化領域,中國將來也會產生更多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名人。這些都是提升軟力量的寶貴資源,如何運用好這些資源,能否給非官方力量更大的活動空間,這是對中國政府智慧和膽略的考驗。

·作者是北京媒體工作者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19: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