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國有很多共通之處,如兩頭醒獅,在國際舞台上互別苗頭,登高踩低,也是正常。兩國「交鋒」,貴在知己知彼,習他國之長補己之短。如果太過著眼於排名之先後,自以為是,「唱衰」對手的話,那就沒法站得高看得遠了。中國記者因為印度媒體的「沉默」而「吃驚」,顯露出很不健康的心態。 (蕭牧)
原文如下:
中印全球競爭力排名逆轉 印媒沉默不再炒作中國退步
中國網 2007年11月16日
今年中印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位置發生逆轉,中國超越印度,但印度媒體並沒有火爆炒作,這與往年大不相同
世界經濟論壇日前公布的《2007-200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中國排第34位,印度排第48位,中國超越印度。
但是,印度媒體的沉默著實讓記者吃了一驚,在天天訂閱的12份報紙里,怎麼就沒看到呢?
去年大肆炒作中國「退步」
記者只在11月2日《經濟時報》國際版左下角發現一條消息:據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10月31日公布的《2007-200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國大陸排第34位,比去年上升20位,印度排第48位,比去年下降5位。
此一時,彼一時。去年這個時候,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表明,中國排名從第48位下滑到第54位,而印度則由第50位上升到第43位。當時印度各類媒體難掩興奮地關注著「龍象賽跑」的話題。各大報頭版以《印度競爭力領跑金磚四國》或《全球競爭力印度上中國下》等為題做了大量報道。有些報紙還發表長篇評論,從各方面詳細闡述印度國力得到巨大提升的原因。那一陣子,印度輿論給人的感覺是,「中國龍」退步了,而「印度象」變成了「千里馬」。
印象中最有趣的是印度《每日新聞分析報》的報道。該報不僅刊登排名表,還配發一幅漫畫:印度的43號氣球正在上升,蓄有鬍子的大鼻子印度人邊操控氣球,邊笑看下降的、只在畫面一角的54號中國氣球。
今年說「不知道這個消息」
可是,今年印度媒體為何如此「冷靜」呢?
出於好奇,記者給《印度快報》執行主編烏尼打電話:「為什麼沒有報道《全球競爭力報告》關於印度和中國的消息?」他說:「如果你不打電話問我,我還真不知道這個消息。」「為什麼這次消息就沒有去年那樣火爆?」「好,我明天就要記者去採訪經濟學家,看看他們怎麼說。」
對於去年印度媒體「爆炒」的現象,烏尼是這樣解釋的:印度媒體有一窩蜂報道消息的習慣,尤其是牽涉到比較印度和中國以及兩國競爭的消息,如果有一家報道了,其它媒體不報道,就會顯得難堪,讀者也會來電詢問。
中印不應緊盯對方
不過,《印度教徒報》副總編哈里的話倒也算中肯。他對記者說:「印度和中國競爭力排名,有升有降是很正常的,不是什麼大新聞。不正常的是排名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太大。我們不能完全相信某個機構的報告,何況世界經濟論壇的調查都是以發達國家觀點為主的。」
哈里進一步認為,印度和中國的競爭力優勢在於都擁有巨大的國內外市場。雖然兩國在許多創新領域進步明顯,研發投入也逐步增多,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都需要在金融、教育和科技運用等關鍵領域進行改革和大量投入,才能真正地提高競爭力。
實際上,一個有競爭力的國家,必定擁有更強創新研發能力的企業,以及優秀的大學教育系統。「才財結合」,才能使研究成果很快轉變成產品。而這些才財基礎必須要長期努力和積累方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