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台灣政局大變動和重組的前夜 ● 陳子帛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11-11 12: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處於混沌期的台灣政局,很多具象讓人目不暇接。舉其癥候如下:

  台聯黨「清黨」行動持續又來,展示出這個正在逐漸泡沫化的邊緣政黨難得一見的魄力,其中主要動能來自李登輝,也就是他決計在此時採取和民進黨「割席而坐」的果斷措施,與民進黨來往過密的台聯黨立委被開除出黨或逼迫退黨,預示著一直被視為泛綠陣營的民進黨和台聯黨,很難在立委選舉中獲得有效的整合與協調。

  無論只是策略性和權宜性的措施,亦或是李登輝行將老去之前的引刀一快,但若只是解讀為李登輝個人和陳水扁及民進黨之間的恩怨,似乎顯得膚淺。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對大綠與小綠的公開較量加以更冷靜的透視,我們應會發現,這其實是明年立委以及總統選舉之後,台灣政治版圖重新劃分、權力結構重組的一次預演。基本上可以看到,那些無法在立法院獲得一定席位的政治勢力,將無可避免地走上泡沫化之路。台聯黨此時的壯士斷臂,只是山雨欲來的徵兆。

藍綠都在醞釀大變局

  泛藍陣營在整合上似乎先行一步,在這次不分區立委名單的醞釀和形成過程中,據倒?竦吵浞摯劑苛飼酌竦騁約靶碌車拇嬖冢??碌呈抵噬弦丫?瓿閃嘶毓楣?竦車墓?蹋?酌竦懲哦又械鬧饕?宋鍩毓榍魘疲?啞仁顧緯?ぷ鞽雋肆降澈喜⒌木齠稀?p>  宋楚瑜無法和馬英九分庭抗禮,只能在關鍵時刻扮演連戰的角色,充其量只能充當某個階段、某個政策或者某個選舉行為的剎車板。一個政治人物的能量和影響力迅速萎縮,在宋楚瑜的「政治黃昏期」表現得尤其突出。連戰尚有電視畫面和紙媒體的版面,宋楚瑜似乎已經被功利的、以收視率為先的台灣媒體遺忘了。對於壯志不已的政治梟雄,內心掙扎和痛楚可以想象。

  在藍綠板塊的夾縫中,究竟還有沒有第三勢力生存、發展的空間,也一直是最近台灣輿論熱衷探討的話題。紅衫軍的興起衰微,不到一年就煙飛灰滅,無聲無息,居然無法阻擋形形色色第三勢力的匆匆來去。連一向和政治保持距離的王文洋也趁勢崛起,發表政見,抒發感言。從兩大陣營分割出去的政治人物,或另組山頭,或自立門戶,這是難得一見的弔詭。

  在立委以及總統選舉格局大致已定、第三勢力即使揭竿而起也無法獲得選民最起碼的支持和認同的客觀情勢之下,何以這一種「第三勢力」樂此不疲呢?此一狀況令台灣以外的政治觀察家迷惑不解。

  如果放在處於大變動和大重組前夜的台灣政局下加以認知,我們應該發現,這一切正是為明年3月之後的新政治版圖而預作的熱身準備。

值得總結經驗教訓
  失意的政客自立門戶更多是情緒的宣洩,有理想的政治參與者並非無法獲得尊重,而是因為台灣政治生態的惡質化之後,一般民眾對純而又純的理想主義者總是抱持懷疑態度。這或許是一種悲哀,但卻是現實。

  筆者之所以認為上述諸多種種只是台灣政治版圖解構和重組的前奏,主要理由是:

  2008年總統選舉不僅是台灣藍綠兩大陣營的政權爭奪戰和保衛戰,同時也是2000年以來台灣政黨輪替以及本土政治勢力掌握執權八年的一次階段性總結。這次總結的意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民主化轉型過程,這個過程曾經被譽為「寧靜的革命」。我們將可以就近觀察,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選舉實現的政權移轉,它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和「槍杆子出政權」以及暴民政治的成本相比孰輕孰重。這一經驗教訓,即可以對台灣的民主化轉型過程和結果作一次驗收,也可以為後來者提供更多的借鑒。

  民進黨如若繼續執政,則陳水扁作為本土勢力的教主地位將獲得進一步確認,李登輝以及台聯黨將迅速淡出和解體,謝長廷進入凱達格蘭大道之後無法即刻奠定一統天下的江湖地位。長扁之間的互動,將成為新政治版圖形成之前的主要圖像。只有妥善處理扁長或長扁之後的權力平衡,謝的權力才能逐漸走向穩定。

  如果民進黨失去這次決戰,陳水扁未必會成為眾矢之的,而謝長廷將不得不繼續屈尊於陳水扁之下,蘇貞昌的忍辱負重將告一段落,與謝長廷的政治結盟關係也將畫上句號,民進黨派系組合將呈現新面貌,新一代精英將走到台前。在野的民進黨在意識形態領域裡的抗爭和訴求,將展現出國民黨難以抵禦的爆發力,政治內耗和角逐也將超過2000-2008年的水平。

  國民黨重獲執政權之後的政治圖像是可以想象的,內部整合速度會比民進黨順暢得多,阻力也少得多。卧薪嘗膽之後的國民黨勢必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勝利,但民進黨政府留下的經濟爛攤子肯定會給新執政者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

  在兩岸關係上,任何帶有開放意義的政策都會遭遇抗阻力。至於再度失利之後的慘霧愁雲也可以想象。關鍵的問題是,被視為「百年老店」的國民黨,在大陸和台灣兩度喪失執政權,會不會因此土崩瓦解,或者最終拋棄中國國民黨而成為本土政治力量,從而再也無法承擔遏阻台獨企圖的責任,反而扮演兩岸政治分裂加速器的角色?這都是可以想象、可以預見,也可以成為客觀的。

  由是觀之,如果把這些貌似孤立的政治現象聚合起來加以觀察,顯然不再是一個點狀,而是一個帶狀。學者們對此作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或者還能夠歸納出若干有啟示性的規律。若此,我們就不會再覺得台灣現在所發生的一切,只是一場無聊的政治遊戲。

·作者是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21: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