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位正部級官員對多維社說,即使是《能源法》不能在近月內通過,中國也必須儘快成立國家能源部,最好成為明年三月國務院換屆時最大的一個建樹。而多維社從幾個不同消息管道得到證實:能源部成立在即。
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說,到201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報告預計,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將在20年內增長一倍。
全球油價大漲之際,作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沒有一個權威的能源管理機構,更加凸顯出來。
中國官方人士對多維社透露,即將出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岐山將分掌能源管理,能源部長的人選目前比較熱門的是發改委副主任陳德銘。
陳德銘原來是內定接馬凱發改委主任,或韓正上海市長職務的人物,但他意外在中共十七大中央委員中被差額選舉中落選,而且在中央候補委員選舉中排名靠後,使這位蘇州出身的前陝西省長很難堪。
中國成立能源部成為近年扯皮不休的案例之一,來自北京決策層的消息說:究竟採取怎樣的能源管理體制,成立一個什麽級別的部門,仍還處於爭議之中。分歧不僅來自於市場化或威權化的政府治理觀念的不同,也來自於各部門分割權力過程中的爭奪……
1988年,中國曾把能源領域的相關企業捆綁在一起,成立了能源部(部長黃毅誠)。當時除了電力行業直接併入能源部以外,石油、煤炭兩個部門都對能源部的成立不支持。能源部成立沒多久,原煤炭部二十幾位副部長甚至聯名上書要求恢復煤炭部。這個政企合一的能源部,只生存了四年,便於1993年夭折。
後來,能源管理的職能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管理,在發改委內部設有能源局。
中國能源專家說,很顯然,這個司局級的能源局級別太低,相對應的是,不管是中石油、中石化還是國家電網公司等企業,還是電監會等專門的行業機構,都是部級(或者副部級)建制。從行政制度和管理許可權上看,能源局根本就管不了這些霸王機構或企業,也就更談不上系統協調、調配資源了,?能負責一些能源項目的審批、制定能源規劃等。此外,這個小機構還要擔負自己預算、自己諮詢、自己決策、自己執行等一攬子任務,典型的是「裁判員、運動員、觀眾集於一身」。
「能源部撤銷后,煤炭部和電力部重新組建。國家能源管理走向了分散化,尤其是能源的宏觀管理大大弱化。」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家誠認為,能源行業的相關職責分散在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水利部、電監會、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部等相關部門。突出的問題是管理分散,職能劃分不清,這種過於分散的能源管理模式,特別是缺少戰略管理,難以適應能源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不符合能源自身發展的規律。
「1993年撤銷能源部,是國家對當時能源供求形勢的一個錯誤判斷。」專家王宏英說。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發展速度加快,煤電油運全面緊張,這種判斷得到了驗證。能源短缺問題實際從2003年下半年已經開始出現,到2004年則發展得更為明顯和尖銳:缺電、缺煤、缺油,媒體稱之為「煤荒、電荒和油荒」。2004年,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石油進口依存度達到了49%。但因為缺乏總體戰略,沒有石油儲備體系,在國際油價浮動變化中,中國陷入了「買漲不買落」的怪圈。在缺乏立法和能源總體戰略的情況下,中國曆經10年才啟動了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但未來石油儲備基地由誰管理、巨額資金由誰承擔、儲備油由誰支配卻仍然存在疑問。
中國能源短缺問題越發嚴重,也引起中央政府開始注意到能源管理。據業內人士透露,當時在重構國家能源管理機構的問題上,有四種不同的方案:一是成立能源部;二是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三是成立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四是把發改委能源局提升為副部級單位。最終,第三種方案勝出,由溫家寶親自任組長,由發改委主任馬凱擔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辦公室也設在發改委,並且單獨行政編製。
發改委分管能源的副主任張國寶曾說:「多數意見認為,由綜合部門管理能源還是設立專業部門管理能源,根據歷史經驗,也都各有利弊。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當前,國家還不打算成立能源部。」
能源專家說,機構改來改去,一改三:一個能源局,一個能源領導小組,一個能源辦,三組人馬,重重疊疊,各部門自己都搞不清能幹什麽。
還有不同的是,官位多了,能源局局長徐錠明升任能源辦副主任、《能源法》起草專家組組長,趙小平則升任能源局局長。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委員王維城第3次向全國兩會提交了關於組建能源部的建議。他提議,組建能源部后,可以考慮下設節約能源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專門機構。
能源部會很快恢復嗎?「很重要,很必要,有可能,不一定。」中國《能源法》起草專家組副組長、中國法學會《能源法》研究會會長葉榮泗以此12字作答。這多少隱射出《能源法》制訂者們目前面臨的境地。
不過,有消息說,中央編製委員會曾就此完成了一份調研報告,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研究室、發改委國家宏觀研究院等多個智囊機構在2007年上半年著手規劃未來能源部的框架及職能,而北京東單附近的某辦公大樓將成為未來能源部的辦公地點。
中共中央黨校能源專家曹新認為:《能源法》雖然明確了設立專門能源管理機構,但它將是什麽級別,管理許可權如何,則完全取決於國務院對能源的重視和重新審視的程度。
曹新說,美國能源部有2萬多名工作人員,他們的決策和政策可以影響全球能源市場,而中國作為能源消耗和生產大國,話語權缺失嚴重,明顯與能源大國地位不符。整個西方或者中東國家,普遍設置有內閣級別或相當於部委級的能源部委,中國不能長期缺位。
一位詳細瀏覽過《能源法》草案的專家表示,將來新機構成立后,能源政策不僅會更加專業化,能源板塊之間的互動以及能源外交都將取得一個更加穩固的支架。
但能源專家武建東表示,在國務院嚴格防止機構膨脹的今天,新能源機構或許沒有想象的那樣「有權有勢」。
武建東表示,「最好的當然是部委了,相當於發改委那樣,成為內閣級單位;再次是管理總局,諸如環保總局、稅務總局,成為一個條塊的執法者;最次是類似於國家外匯管理局那樣的國家局,由某個內閣級部委代管,實施對某一個行業的監管。」
中國經營報引述武建東的分析,設置這樣一個全新的能源機構,與其他部委的職能與權力劃分很重要。首先要分清楚與國資委是什麽關係,國資委的核心企業幾乎清一色都是能源巨頭,如果僅從產業政策上進行管理,顯然不需要另設部委;其次是與發改委的關係,未來能源部(委)一旦成立,勢必要把立項、基建、審批等重大事項的職能予以統籌,否則設立的意義也不大;第三是與國土資源部的關係。國土資源部現在很重要的一個職能就是發放礦山開採證等資源、能源許可權證,這些對能源企業的管理將來是否仍保留在國土資源部,似乎也有疑問。
顯然,目前將國資委、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部門與能源密不可分的這些司局都合併到能源部似乎有相當大的操作難度。「這個能否成行還要看國務院對能源工作的重視程度。」前述看過《能源法》的專家也表示不容過於樂觀。
多次向國務院提議成立能源部建議的專家也表示,設立能源部勢必牽扯到諸多既得利益團體,而龐大的機構組建、利益分配等種種問題,都需要足夠長的時間來消化,因此國務院是否考慮設立能源部,需要三思而後行。此其一。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中國能源立法體系嚴重滯后,即便國務院考慮成立能源部,也需要有足夠的立法體系予以支持。這位人士說,由國家能源辦主任、發改委主任馬凱直接牽頭起草的《能源法》已經被定義為一部基礎性法律。但與此同時,這一法律未來還將涉及《電力法》、《節約能源法》以及《石油儲備辦法》等諸多的行業法律和下位法,故而許多問題需要精細醞釀。此外,作為能源大法,這部法律是否能為構建統一的能源管理部門和制度做出法律意義上的定義,則事關能源部師出有名。
不過,專家對多維社說,《能源法》在立法程序上需要的時間,可能出台晚於能源部成立。
[
本帖最後由 Atlantician 於 2007-11-9 23:23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