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資政李光耀在此次印度之行中,不僅就新印雙邊關係與印度多位政治領袖交換了看法,而且還就印中之間的關係發表了見解。中印在同時崛起,使得外界對它們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各種看法。而李資政在實地觀察和了解之後所作出的結論,具有不同於一般的參考價值。
自從印度經濟開始快速增長以來,西方輿論便出現了中印展開惡性競爭、印度將與美日澳等國聯手遏制中國的言論。這些觀點既來自於某些事實,同時也來自於對中印關係歷史和現實的理解。應該說,在某些方面,北京和新德里確實有競爭態勢,而有些國家試圖拉攏印度遏制中國並非空穴來風。
但是,在這些事實之外,很多人往往忽視了印度本身的戰略思考。印度與其他國家共同遏制中國的動機和必要性究竟何在?印度與中國形成對抗局面是否符合它自己的利益?李資政此次在印度訪問期間,與執政聯盟、國大黨主席和其他政治領袖就區域問題進行了交談,其中涉及到了印中關係。在結束訪問之後,他作了以下判斷。
李資政說,印度和中國都需要和平安寧的外部環境,不希望與鄰國發生爭吵。就印度而言,雖然它與美國的關係在加強,但卻不會與美國結成圍堵中國的同盟。這是因為,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會加入任何一個針對第三方的同盟。
除此之外,李資政還舉例強調,印度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麻煩已經夠多,不少現實挑戰和歷史遺留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所以它不會在印中之間故意惹更多麻煩。
無論是與印度政府高層,還是與中國高層,李資政都有廣泛和密切的交往。作為一位具有豐富國際事務經驗的政治家,他作出的上述觀察當然要比一般學者和輿論更具可信度和說服力。實際上,由於中印兩國對新加坡的利益日益重要,並正在共同帶動東亞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因此,在主觀上,新加坡政府一直希望這兩個崛起的大國能夠和平相處,共同發展。
九年前,被視為鷹派的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曾公開聲稱中國是最大威脅,新德里的核武器就是針對中國的。可幾年之後,他的態度發生180度轉變,改而稱讚中國的睦鄰政策,主張印中友好合作。究竟是什麼導致他改變立場?很顯然,一是對中國有了更多了解,二是對印度自身利益有了全面考慮。這是中印關係近年演變中的一個典型事例,也為李資政的觀察判斷作了一個很好的註腳。
印度是大國,歷史和文化的自豪感,決定了它不會被任何一個大國當作國際博弈中的棋子。況且,與中國進行和平合作,已經給印度帶來了很多利益,將來甚至還有可能會超過其他大國所帶來的好處。
印度總理曼莫漢星此次會晤李資政時就說,印中雙邊貿易近年來在成倍增長,貿易額從數年前的數百萬美元,已經增長到200多億美元。有些專家甚至估計,印中貿易額遲早會超過印美貿易額。對於這些,印度的政治決策者和戰略家們在看待與中國的關係時,是不可能視而不見的。
在東南亞和區域大國關係日益密切、利益交織越來越廣泛的趨勢下,中印之間的和平與合作是我們樂意看到的。從這個角度看,李資政發表的有關看法,不只是對事實的陳述,而且也是表達了一種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