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歐洲華人超過二百萬,縱橫商場創造傳奇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10-20 18: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亞洲周刊羅惠珍、謝曉陽/歐洲華人正在譜寫一部二十一世紀的傳奇。今天居住歐洲的華人已經超過二百萬,這支來自亞洲的大軍,從巴黎、里斯本到米蘭、波圖等歐洲城市尋找新的商機,部分人則逐漸脫離開餐館、跑單幫的行列,開始創造自己的品牌,或是從事IT、產品設計的專業,展示華人的巨大能量。

歐洲華人正在譜寫一部二十一世紀的傳奇……估計今天居住歐洲的華人,已經超過二百萬。這支從亞洲出發的大軍,憑藉中國大陸開放人口移出,以及中國經濟在全球崛起,加上物流全球通、歐盟無國界等等優厚條件,在歐洲縱橫商場,跨進創意專業,展示了巨大的震撼力量。

法國學者畢卡爾(Pierre Picquart)將海外華人世界稱之為「中華帝國」,中國移民大量湧進歐洲,根據他的統計,二零零七年光是法國就有一百萬華人,其中包含難以計算的非法居留者。如此推算,歐洲華人總數應超過二百萬。如果說,在九十年代,歐洲新來的華人特指主要集中在巴黎、羅馬、馬德里和里斯本做生意的溫州人,那麼,他們現在的商業戰場已經拓展到巴黎市郊的歐柏利威耶市、義大利的普拉多、米蘭、西班牙艾爾切、還有葡萄牙的波圖;如果說,以往這些生意人只懂埋頭打工或跑單幫,那麼,他們今天除了是促進中歐貿易的主角外,也在不同行業發揮所長,包括辦報紙、做設計、當法律顧問;如果說,以往到歐洲做生意絕大部分是溫州人,那麼,今天飄洋過海的也包括不少東北人、山東人、北京人、天津人……

走在巴黎第十三區,到處可見金邊粿條、港式燒鴨,數十年來,老華僑在歐洲打造了一個個中國城——唐人街風格的中國城。近年來,歐洲華人出現了新的面貌,他們打造的不再是中國城,而是「溫州村」。法國社會學者白夏(B?ja)多年來一直研究溫州移民問題,他說巴黎十九區有個「溫州村」,多數為麗?人,鎮上除了老小,幾乎全部到了法國,居然能將一個村鎮「搬到」巴黎,溫州人的集體性與鄉親家族的關係網確實綿密。從事裝修業的張先生在法國非法居留了近十年,一九九七年,聯合左派執政后,因「身份合法化」政策取得居留權。此後,張先生七兄妹及妻子,還有妻家的兄弟姐妹們,也陸續到了法國。張先生的妹妹在巴黎十一區經營成衣批發,其他兄弟也開店當老闆。溫州人個個立志當老闆,一旦有了居留權,迫不及待開店當老闆,開不了服裝店就改賣皮包、百貨,或開起餐廳外賣店。若在巴黎附近開店成本提高,就往其他省份走,短短几年,他們在法國各地的商業中心開起皮包店、快餐店、百貨店。

巴黎是中國移民踏上歐洲大陸第一個驛站,而後,如種子四處飄散,哪裡有生機、有商機,便往那裡去,落地開花。除了法國各地,記者走訪的義大利普拉多、米蘭、葡萄牙的波圖等城市,也遇到不少從巴黎轉出去的溫州人,這就是歐洲華人轉型的第一個特徵:從中心點、大城市輻射至鄰國、城郊、小城與鄉鎮。

位於義大利佛羅倫斯附近的普拉多(Plato),是義大利傳統的紡織工業城,十多年前,溫州人將巴黎地下成衣廠的作業方式帶到普拉多,商機帶來人氣,另一個溫州村迅速興起。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波圖(Porto)市郊的Vila De Conde,是一個新興的批發大賣場,三年前,那還是個印度人集中做買賣的地方,今天,記者走訪可見,站在大批發商場前的,都是中國老闆。經營服裝批發多年、「巴黎服裝公司」的老闆吳正光向亞洲周刊說:「這裡部分老闆以前是在波圖開店的,但是開店的利潤有限,所以搬到Vila De Conde,乾脆做起大批發。」在Vila De Conde的華人不僅做貿易生意,由於生意越做越大,與當地政府或其他商家的法律糾紛也日漸增加,一家由華人開設的法律顧問公司應運而生,已於今年初開幕。半途出家、在歐洲二十多年、熟悉葡語的「葡萄牙天壽事務所」老闆王天壽說:「希望中國人能多了解葡國法律,有了爭議時,都有法可據。」

在西班牙,記者也看到華商的威力。近年,華人在西班牙做得最出色的行業是製鞋與皮件業,這原是西班牙人的驕傲,卻在短短几年內,被溫州移民進佔。二零零三年,西班牙製鞋公會統計,從中國進口的皮鞋總數超過六百萬雙,佔了進口的一半,之後每年成長飛速。西班牙東北部著名的鞋城艾爾切(Elche)幾乎成了中國進口鞋城了。南歐之外,東歐也是溫州人發展的另一條路線。他們從北京至俄羅斯,先在莫斯科待一陣子,再到匈牙利,一開始做雜貨批發,後來也經營成衣。近幾年又有一批到羅馬尼亞發展。

歐洲新華人根本無國界觀念,或者可說顛覆國界定義,加上歐盟國家已取消陸路關卡,對「人走到哪裡,生意做到哪裡」的溫州人來說,簡直是開了一道方便大門。至於北歐國家,目前還是華人較少開發的地區,一則因北歐商貿結構不同,且目前尚毋須跑那麼遠發展,也許將來有一天,時機到了,華人會從德國往北,先至丹麥,再往更寒冷的斯堪的納維亞北上。

傳統認為,到歐洲的華人多以開餐館、跑單幫為主,但今天,記者在歐洲不同城市看到,一些華人或因經營貿易而順勢開發自己的品牌,更有在資訊科技業中展現專長,這就是歐洲華人轉型的第二特徵。

近年來,歐洲的中國餐館多次發生嚴重的衛生及黑工問題,被當地政府嚴加檢查,加上媒體廣泛報道,餐館生意一落千丈,店鋪紛紛倒閉,歐洲部分城市更出現「反華」情緒,不少華商轉行經營成本較低的零售及百貨業。

二零零四年九月十六日,法國電視第二台《特派員》節目播出的《餃子事件》,連續報道中國餐館衛生不良、食品過期、製作燒賣水餃的地方有蟑螂、布巾發霉、蝦仁在布滿污漬的浴缸解凍、蒸籠厚厚一層垢,畫面令觀眾倒盡胃口,使中餐廳的生意一夕之間跌入谷底,事隔三年,法國中餐業者至今餘悸猶存。

在葡萄牙,二零零六年三月三十日,當地食品衛生單位突擊檢查全國的中餐館,將冷凍庫里的食品全部銷毀,以衛生清潔不符規定為由開出許多罰單,還有一些中餐廳被勒令停業。葡萄牙警方這項「東方行動」經媒體反覆報道,發揮極大效果,幾個月內,葡國一千多家中餐館只剩下四百家左右,波圖(Porto)幾家老字號仍然苦撐。位於波圖市中心、原本門庭若市的北海飯店,過去客人排隊等著用餐,葡萄牙人也喜歡到這裡舉行宴會,飯店僱用多名葡萄牙人擔任服務生,但「東方行動」受到媒體過度渲染,「北海」生意減了大半,目前只剩一個葡人跑堂與老闆娘在外場服務。

華人為主的電腦一條街

在餐飲業敗下來的、想更上層樓的、擁有專業技能的新生代,已逐漸在歐洲大陸找到新的出路。記者採訪的多個歐洲城市中,華人已經深入不同行業,並且取得不錯成績。像在巴黎十二區、里昂火車站附近,便有「電腦一條街」,主要由來自中國大陸的年輕人經營,憑藉對電腦技術的熟悉,從中國進口資訊產品的管道與優惠價格,使他們在價格與維修服務更具競爭力,因此打敗法國同行,深深擄獲巴黎人心。同樣,巴黎北邊郊區歐柏利威耶市(Aubervilier),也成為法國新興的大批發市場。浙江移民能夠平地起高樓,法國華人進出口商會會長夏尚忠坦言:「拜中國經濟起飛之賜」,中國是世界的工廠,玩具、成衣、建材、汽車零件至高科技產品,在中國可找到所有的商品。夏尚忠從事光學產品進口,「這種精密科技工業中國已經發達了,而我們又熟悉歐洲的物流通路,還有誰比我們更合適呢?」

面對零售商業日漸增加,少數早年經營百貨零售業的老闆,便轉型投資大批發公司,放眼更大利潤。除了葡萄牙波圖這個大批發市場外,還有人不甘於純作買賣,開始創造自己的品牌,為轉型升級迎接更大的挑戰。以米蘭市郊AB.M大批發公司老闆毛愛彬為例,他們每年從義烏、廣州與歐洲其他城市購入大量的百貨用品,請專人為這些價廉、「無個性」的產品重新設計吸引西方顧客的外包裝,印上自己的品牌標識,毛愛彬的概念提高產品價值,已成功打進義大利本地的百貨公司。他說:「我們在這裡做生意,要了解義大利人的文化、知道他們的生活習慣,才能生產出符合他們口味的產品。毛愛彬和太太夏麗敏胼手胝足經營的AB.M,今天已經是年營業額一千萬歐元的大公司。巴黎第三區的黃老闆,才三十五歲,便創立了高檔皮包皮鞋品牌Kesslord,先在巴黎設計師聚集的馬海區開專門店,建立創意設計形象后,巴黎時裝界將Kesslord定義為高檔品牌,黃老闆夫婦便順利在老佛爺百貨設立專櫃,躋身名牌行列,如今產品銷至歐洲各國,打破大家對溫州人只看蠅頭小利或只會做仿冒品的主觀印象。

今天部分歐洲華人除了在做生意方面走出新的路向,因應需求,一些中文傳媒也在歐洲各大城市不斷出現。這是歐洲華人轉型的第三個特徵。當華人群體在歐洲的影響越來越大時,需要媒介替他們發聲,以及透過媒體加強與當地人的接觸,甚至成為當地人認識新的華人生活的橋樑。在巴黎、米蘭、阿姆斯特丹、波圖,記者都走訪一些年輕媒體人,阿姆斯特丹的廣播電台「城市之聲」,已經辦了十年以上,但由於近年華人人口急速增加,電台除了增加廣播時間,最近開始攝錄節目,以聲音、影像,用英語向當地人介紹華人動態。然而,我們所見到的中文媒體中,大部分尚不能發揮與當地直接交流的功能,目前義大利華文媒體最大功能是:提供華僑當地資訊、國內新聞與抒發鄉情,較用心的媒體提供適應當地規範的生活小百科,讀者呢?或如米蘭《歐洲僑報》總編輯吳傑說:「他們只喜歡暴力流血新聞。」中文媒體要融入當地社會,以宏觀角度分析報道,而不僅站在華人角度看問題,恐怕還有一段漫長的路。但平心而論,短短几年的發展,已經奠定令人樂觀的基礎。

巴黎的中文報紙歷史悠久,《歐洲日報》創刊近三十年,早期以印支半島華僑為主要讀者群,來自中國大陸移民增加后,又多了《歐洲時報》,之後還有《華商報》等,只要在華人區便能買到多份中文報紙,除了華人資訊外,以法國時事新聞與國際新聞為主,因此能滿足讀者對各種資訊的需求。此外,德國與英國近年中文媒體蓬勃發展,華文讀者遽增,使來自中國大陸的文化人找到發展志業的空間,德國《華商報》即為好例子。

巴黎陳氏兄弟公司經營進口與超商生意有成,目前極力擴展傳媒領域,除了擁有長城平台發行十四個華語電視台節目外,也向法國視訊委員會申請成立電台,希望能提供華人社會更多資訊,畢竟巴黎是歐洲華人的重鎮,數十萬甚至近百萬人生活在那裡,希望移民世世代代,都能用普通話彼此交談,都能將他鄉視為故鄉。

年輕女孩縱橫義大利

在歐洲多個城市訪問時,我們也碰到不少年輕、有理想的人,其中一位是在米蘭AB.M公司當產品設計總監的夏釩。夏釩來自杭州,今年才二十七歲,前年在佛羅倫斯的藝術學院畢業,年紀輕輕,已散發出女企業家的氣質。她每年到中國大陸四次,負責採購產品,現在已經是公司的靈魂人物。今年復活節,她除了設計產品包裝,還設計產品,她笑咪咪說:「我今年設計的復活蛋在義大利很受歡迎」。除了這位年輕女孩,記者在阿姆斯特丹也碰到矢志從政,希望在議會為華人爭取權益的吳遠強,和「城市之聲」創辦人吳漢唐。兩人專訪刊在本期第三十六、三十七頁。

華人在歐洲開疆闢土,擴展商業版圖,成就非凡。但同時,兩種不同的文明也在交匯時產生碰撞,甚至擦出燙人的火花。對歐洲人來說,原本的寧靜小街,突然變成清一色的批發街,到處都是華人面孔彷彿自己住到了租界,難受難忍,衝突便生。其實,身為華人移民,不管從事什麼行業、住哪個國家,總要試著與當地人相處,學習當地語言,了解人家的生活習俗,關心當地政治社會事件,關懷弱勢團體,以新的視野看待歐洲的歷史文化,將移民視為淘金夢土的歐洲,轉變為第二個故鄉。

歐洲主要國家華人人口 2007年

法國  400,000

義大利 145,000

荷蘭  45,000

葡萄牙 15,000

西班牙 99,000

德國  150,000

匈牙利 20,000

奧地利 30,000

丹麥  6,000

比利時 30,000

英國  250,000

註:以上數字從歐洲各地華人媒體收集,主要為官方數字,不包括非法居留人士

註:丹麥、比利時的估計年份是1997年,英國的估計年份是2005年,資料來源均為台灣僑務委員會

[ 本帖最後由 Atlantician 於 2007-10-20 05:40 編輯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3:0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