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時語
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通過議案,將一次大戰期間奧斯曼帝國殺戮大量亞美尼亞人定義為「種族滅絕」。這是去年民主黨贏得國會中期選舉的自然發展。筆者年初在中國《南風窗》雜誌上評論有關「種族滅絕」的國際政治時,曾預言民主黨控制的國會和有親亞美尼亞裔之稱的眾院新議長佩洛西,會推動這一被「國家利益」阻殺多年的議案。如今果然發生。
此事引發了土耳其朝野的強烈不滿:土耳其政府召回駐美大使,軍方領袖警告土美關係會出現嚴重裂痕,土國民眾大規模示威抗議,等等。同時布希政府又打出「國家利益」大旗,尤其是美國軍火物資通過土耳其運進伊拉克的後勤需要,以及土耳其議會正在討論動議,準備越境打擊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工人黨基地,威脅到這塊伊拉克唯一「凈土」的穩定。白宮因此要求國會擱置這項議案。儘管如此,議長佩洛西仍然堅持會將議案付諸辯論表決。
以色列和土耳其關係淡化
近一個世紀之前這場種族大屠殺,引發了從華盛頓到大中東地區的各種內外反應,揭示這樁公案實在已經演變成一幕牽涉到形形色色當代演員的「新編歷史劇」,其影響可能波及歐亞大陸。
中國《人民日報》網站上近日轉載有關評論,提到這一議案後面的美國亞美尼亞裔遊說集團的力量「可與猶太人遊說團體相抗衡」。這一皮相之論恰恰錯過了這兩大遊說勢力在這一題目上的恩怨過節:亞美尼亞裔遊說集團三十年來推動這一議案始終功虧一簣,一個重要原因,如美國密執安大學中東專家胡安·科爾教授近日特地表出,正是美國猶太人遊說勢力的全力反對。
《亞美尼亞種族滅絕議案》新近在美國國會的重大進展,並不是亞美尼亞裔遊說集團壓倒了猶太勢力,而是後者新近在這一題目上「回心轉意」,尤其是世界猶太組織B'nai B'rith在美國的喉舌、年預算達5000萬美元之巨的「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現任主席、波蘭裔猶太人Abraham Foxman改變了反誹謗聯盟的一貫反對態度,而在今年8月首次承認亞美尼亞大屠殺「稱得上是種族滅絕」。
這一強大猶太組織的態度轉變,決不是出於「天良發現」,而認同歐美絕大多數學人早已達成的「亞美尼亞大屠殺是種族滅絕」這一共識,而是順應了近年以色列和土耳其之間「准同盟」關係的淡化。筆者三年前曾有初步評論(《中東局勢的改組土耳其-以色列-伊朗三角關係》,載2004年8月5日《聯合早報》)。猶太勢力如今對亞美尼亞種族滅絕題目的轉向,意味以色列與土耳其「准同盟」關係可能解體。
以土關係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土耳其民主化和「重伊斯蘭化」兩大進程的綜合效果,土國普遍的反以民意開始影響上層政治。
土耳其的民主化和「重伊斯蘭化」,同樣影響到土國與歐美的長遠關係。在歐洲,這又與當地反對土國加入歐盟的的「恐回」民意結合。土耳其國會在伊拉克戰爭前夕通過決議,拒絕美國開闢「北方戰線」,則在華盛頓留下了深刻的傷痕。美國國會反土耳其態度上升,與此不無關係。
但是土耳其與華盛頓及以色列關係日益疏遠的深層地緣因素,實在與歷史上的「西亞美尼亞」無關,而是土耳其立國的心腹之疾——庫爾德族問題,因伊拉克戰爭加上美國、以色列與伊朗的敵對關係而嚴重惡化。
利用庫爾德族打擊伊朗
伊拉克戰爭以來,伊拉克庫爾德族地區日漸形同獨立,並且作為華盛頓在伊拉克的唯一盟友而受到美國朝野的堅定支持。新近美國參議院以兩黨共同絕對多數通過議案,主張伊拉克「三方分治」,表明這是伊拉克未來「殘局」的基本架構,庫爾德族因此獨立在望。《紐約時報》近日報道,伊拉克庫爾德自治政府已經撇開巴格達中央政府,自行與歐美石油公司簽訂開發合同,完全是一副「主權政府」的架勢。
此外,以色列如今也是庫爾德族事實獨立的重要支持者。筆者三年前就指出伊拉克戰後以色列全面滲透庫爾德地區。事到如今,以色列和華盛頓在當地更發現了重大共同戰略目標:利用庫爾德族問題打擊兩國在大中東地區的主敵伊朗。
合眾國際社半年前報道:因為伊朗境內的大量庫爾德族人口,布希政府正在利用庫爾德工人黨的伊朗分支,在伊朗製造內亂。華盛頓因此對庫爾德工人黨在土耳其境內的行動,也睜眼閉眼地視而不見。
伊朗核問題不僅是美國的噩夢,更可能關係到以色列生死存亡。但是伊朗內部的民族矛盾,則是德黑蘭潛在的「阿基利斯腳踵」。美以兩國如果要藉此肢解伊朗,具有更嚴重庫爾德族問題的土耳其只能殃及池魚了。
這一「新編歷史劇」如果發展到這一地步,又會回顧到亞美尼亞大屠殺。這不僅是庫爾德族當時是奧斯曼政權用來殺害亞美尼亞人的主凶,得以因此佔據亞美尼亞人在小亞細亞半島的祖居地,成為土耳其今天的心腹大患,更是因為這一大屠殺的重要動因,出於把持奧斯曼帝國政治的「青年土耳其黨人」奉行的泛突厥主義。
面對土耳其因美以戰略利益而可能失去庫爾德族地區的前景,化名Spengler的西方政論家10月16日在英語《亞洲時報》上建言:讓土耳其吞併說突厥語的伊朗亞塞拜然地區作為補償。這正是不折不扣的泛突厥主義,不能不引起泛突厥主義在歐亞大陸上的其他對象——俄羅斯和中國的關注。
·作者在北美從事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