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大昨天開幕,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主要有兩個內容:一是中南海未來五年的施政路線和治國方略;二是未來五年、乃至未來十年內,中國最高領導層的人事安排及其基本走向。以中國執政黨的話語體系來表述,那就是,此次大會的核心任務,就是要確立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從胡錦濤昨天在會議開幕式上所作的報告看,「胡溫體制」最近五年來不斷倡導的「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以及「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將無疑正式成為中共未來施政的最高指導思想。新的政治路線的確立,將標誌著總書記胡錦濤在全黨的核心地位獲得正式確認,從而在理論上為「胡錦濤時代」樹立起歷史性的界碑。
中共的政治路線,是決定最高領導層人事安排的重要前提和標準。最近幾個月以來,外界一直關注中共新一屆政治局常委會的組成情況,尤其關注將來有可能接替總書記職位的人選。各種揣測五花八門,莫衷一是。實際上,在中共領導層人事安排過程中,儘管著眼於權力平衡的某些運作無法避免,但一旦就政治路線達成共識,人事安排的主要脈絡還是有跡可循摹?p> 簡言之,如同「和諧社會」等施政理念一樣,十七大之後新一屆最高領導層的人事班底,也將毫無疑問地反映出胡錦濤時代的特點。
然而,外界對中共十七大的密切關注,與中國社會基層的態度是有反差的。幾十年來,中國社會一直處於高度政治化的狀態,普通民眾對少數人參加的高層政治是有隔膜的。對所謂的政治路線、施政理念和人事變動,普通百姓已經變得不再那麼熱衷,反而覺得事不關己,認為「誰上誰下都一樣」。對於一個依靠工農群眾獲得政權並且標榜自己代表了大多數人民利益的政黨來說,這不只是一個諷刺,而且更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執政黨及其政府官員平常高高在上,普通人民沒有機會參政議政,這是民眾對高層政治不太關心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里,中國總要出台一些鼓舞人心的政治承諾和政治口號,但結果卻是口惠而實不至。再加上貪污腐敗、貧富差距以及社會不公等等問題日益嚴重,普通民眾對執政黨及其官員的信任和信心究竟有多大,其實是可以想象的。
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用了大量篇幅闡述執政黨所面對的種種挑戰,甚至再次強調,貪污腐敗問題已經對執政黨構成了生死存亡的考驗。這就足以看出,中共當前所面臨的挑戰是多麼嚴峻。
因此,在我們看來,中共十七大的意義,不在於是否確定了某種新的施政理念,也不在於如何調整最高決策層,而在於能否在後續的實踐中,證明中共依然有能力領導嶄新時代的中國,願意真正地為人民謀取更多的福利。
過去五年裡,「胡溫體制」在很多決策中,對過去某些政策性失誤進行了糾偏,突出體現了「以民為先」、「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的治國思想。這些都是重要而及時的戰略調整和政策轉變,同時也使人們對十七大之後的中國抱著更大期待,包括希望看到中國在民生、民權和民主問題上,邁出更多、更具實質意義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