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醫中藥傳承危機

作者:duck1  於 2010-10-25 09:4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評論

關鍵詞:

 

2009-06-10 14:54:09        華夏經緯網

   中醫藥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醫學科學和優秀傳統文化,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2003年在抗擊SARS的鬥爭中,確診病例中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治療的佔58.3%,在提高療效、減少併發症方面顯示了獨特的優勢。但目前,我國大部分中醫院生存艱難。《意見》始終貫穿著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這條主線,按照中醫藥自身特點和規律來管理和發展中醫藥。

  誰來為中國人把脈?

  中醫最大危機是後繼無人

  要完善中醫藥師承教育制

  「中醫最大的危機是後繼無人。也許不出50年,中醫不需要被別人取消,就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著名中醫鄧鐵濤說。隨著老一代中醫紛紛故去,如果中醫不能薪火相傳,很多中醫院學生畢業后既不懂「望聞問切」,也不會開方配藥,名為中醫,實為西醫,中醫教育必須進行改革。《意見》提出,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解決困擾中醫藥發展的人才匱乏問題。按照中醫人才成長規律施教,開展高等中醫藥院校中中醫臨床類招生與培養改革的試點。

  歷代中醫藥名家的獨到經驗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後學者長期跟師實踐,通過口傳心授,反覆揣摩,才能逐步領會,掌握真諦。師承教育是千百年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傳承中醫藥學術思想、經驗和技術專長的有效方式。《意見》提出,完善中醫藥師承教育制度,制定師承教育標準和相關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師承教育模式,為了進一步調動師承指導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意見》要求,落實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與專業學位授予相銜接的政策。今年第四批繼承工作與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銜接,既兼顧國家學位教育的基本特點,又遵循中醫藥師承教育的規律,是中醫藥師承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和嘗試。

  會出現「無葯可醫」嗎?

  野生甘草面積近年減少70%

  要促進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

  「十方九草」、「無草不成方」、「四大藥王」之首,從這些溢美之詞中,不難看出甘草在藥用價值方面的地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最有效、最普及的藥方中,有4890個含有甘草。這些年來,我國野生甘草面積已減少70%,經濟蘊藏量下降80%。

  中藥是中醫的子彈。因無序採獵、生態環境變化、資源利用粗放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有相當部分野生藥用動植物資源已趨於衰退或處於瀕危滅絕狀態。中醫藥的發展,面臨著「無葯可醫」的尷尬局面。

  《意見》提出,促進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這是中醫藥事業及中藥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隨著中醫藥事業和中藥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對中藥資源數量需求的增加和質量要求的提高,採取有效措施,保障中藥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的迫切性和長遠的歷史意義。要加強對中藥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和合理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和諧同步發展。

  中藥有毒副作用嗎?

  中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遠低於西藥

  已制定了各類中藥安全性評價指南

  是葯三分毒,無毒不入葯。如何正確認識中藥的毒性,至關重要。《中國藥典》2005版收載常用中藥材和飲片551種,包括有毒中藥73種,其中毒性大的品種10種。有毒中藥往往具有獨特療效,其毒性成分就是其藥效成分,如現在已得到世界公認的治療白血病的砷製劑、治療重症肌無力具有較好療效的馬錢子等。

  近年來,國際上發生了一些中藥不良事件,包括小柴胡湯間質性肺炎事件(僅發生於日本)、麻黃事件等,這些不良事件的發生多因濫用或誤用引起。例如,麻黃在我國一般用於哮喘發作或感冒初期,用藥時間很短。而國外將其作為減肥補充劑長期使用,或作為興奮劑而大劑量使用,這都不符合中醫的用藥原則。

  從臨床事實來看,中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遠遠低於西藥。我國2006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為36.9萬例,其中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只佔14%—15%,並且嚴重不良反應相對較少。《意見》提出,完善中藥註冊管理,充分體現中藥特點,著力提高中藥新葯的質量和臨床療效。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對中藥實施嚴格的監管。在中藥新葯註冊管理方面,已經制定了各類中藥安全性評價指南,並建立了覆蓋全國範圍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路。

  如何讓中醫藥惠及民眾?

  目前基層中醫醫療服務體系薄弱

  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要推廣中醫藥

  三根手指一根針,小夾板大鍋湯,一劑治療普通感冒銀翹散3—4元錢;一劑治療急性胃腸炎的葛根黃芩黃連湯,也不過4—5元錢,中醫藥以「簡、便、廉、驗」而著稱。立足於現有國情,只有充分發揮中醫中藥價廉的優勢,才能建立適應新形勢、惠及我國13億人口的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健體系,解決老百姓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但目前,中醫醫療服務體系特別是城鄉基層中醫醫療服務體系還十分薄弱,基礎條件差,人才匱乏,需要加強建設。《意見》提出,一是要在區域衛生規劃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醫療機構,通過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大公立中醫醫院的改造建設力度。二是大力加強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室建設,有條件的縣以上綜合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要設置中醫科和中藥房,配備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基本中醫診療設備和必備中藥。三是要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中醫藥服務,基本實現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都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四是要在其它醫療衛生機構中積極推廣使用中醫藥適宜技術。(中華康網)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0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wazhh 2010-10-25 20:55
同感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0: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