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文革時期經濟發展事實不可因政治需要而任意加以褒貶(轉)

作者:duck1  於 2010-1-8 11: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com)   

  有人說:「文革」時期中國經濟雖然有發展,但是假如不發生「文革」,一定會有更快的發展。

  我們說,社會歷史從來是在曲折、跌宕中前進的,那種理想的直線發展方式從來就沒有。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假設不發生「文革」,但在期間或其之後是否會發生別的什麼動亂,誰能說得清?例如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沒有發生「文革」而在80年代後期豈不都倒台了嗎?歷史就是過來的路程,豈可用假設來說明?問題是,「文革」期間中國經濟發展已是客觀事實,那個時代的人們幹了那麼多事情,難道能夠以假設推理去加以否定嗎?相反,歷史不是更有理由提出:如果沒有當時的建設成就,又怎麼會有後來的改革和發展呢?改革開放難道是建立在空白地上的嗎?的確,現實的中國變得更加繁榮和強大了,然而能夠以此否定前人打下的基礎嗎?

  有人會說:難道十年「文革」對經濟建設就沒有帶來破壞和影響嗎?

  對這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辨證地看待。一方面,「文革」動亂對當時各方面的工作,包括經濟建設確有不同程度的干擾和影響,這主要是一個時期的派性鬥爭、無政府主義等干擾了生產、工作秩序,有些單位一度發生停工停產等。但同時還應看到另一方面,即黨和國家在「文革」前制定的經濟建設方針政策、發展規劃和目標並沒有改變,國家發展的第三、第四個「五年計劃」照常進行和實施。尤其是當時毛澤東和黨中央一直強調「抓革命、促生產」和「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方針,從總的看經濟建設並沒有放鬆。對「停工停產鬧革命」行為中央始終是不允許的。而廣大幹部和群眾在高漲的革命熱情推動下,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工作,不過節假日、星期天,而又不講任何報酬的事情更是經常的、大量的。例如,在當時長江大橋建設中,在成昆鐵路、川黔鐵路施工中,在大慶、大港油田的大會戰中,在「兩彈一星」的科學試驗中,廣大工人階級和技術人員頑強拼搏,充分發揮其智慧和力量,建設速度和效率何曾有什麼降低和影響?若講經濟效益,就當時所有建設工程都沒有吃喝浪費、貪污行賄、造假和截留工程款之類的行為,就使建設成本費用低了許多吧!

  誠然,「文革」時期思想宣傳上一直是以「階級鬥爭為綱」、「批判封資修」為口號的,但是對於工廠、農村的廣大群眾來說,他們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仍是在搞生產。設想十多年間生產隊和工廠每天都在搞運動、開批判鬥爭會那是離奇的。尤其是農民群眾,他們是最講實際的,不管你上面喊什麼口號,唱什麼高調,我還是該幹什麼幹什麼。因為這裡不同於機關、學校、事業單位.沒有人給發工資,因此,想要停止生產更加困難。因此說,從政治和人氣因素看,當時的經濟建設既有干擾又有促進,從總體上說還是按自身規律發展的。

  本來,六、七十年代中國經濟是蓬勃發展的,但不幸的是它與那場大受爭議的政治運動趕在一起,有些人處於政治需要必須全面否定這個時期的經濟建設。歷史就這樣遭到了最粗暴的塗抹和踐踏。一種最膚淺和廉俗化的見解也被當成了真理而載於史冊。

  當然,對於「文革」時期的經濟發展主流的宣傳並非是全部否定的,其中也有被高度肯定的年份,那就是1975年。原因很清楚:這一年是鄧小平主持國務院工作。按照吹鼓手們的說法:這一年他力挽狂瀾,使中國經濟「迅速扭轉危局」,實現了比上年增長11.5%(社會總產值)的高速增長。而在此之前和之後的74年、76年經濟都是「嚴重危機」、「全面下降」。明白人可想:短短的時間難道經濟發展就真的差別如此之大?

  眾所周知:鄧小平是於1975年2月任「代總理」主持國務院工作,次年一月即被解除職務,在這期間他的確是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批判派性和無政府主義,提出「全面整頓」方針,大力恢復生產秩序等。然而這段時間畢竟很短,鄧小平當時還只是「代總理」,他並沒有改變黨和國家總的經濟方針和決策;「全面整頓」也未來得及全部實施,怎麼有可能根本改變整個發展局面?「文革」時期的經濟本是一個連續統一的發展過程,怎能把它各個年份割裂開來,得出截然不同的評價?這豈不是典型的因人而異來評價歷史事實嗎?只因為是鄧小平任代總理主持國務院工作這一年的經濟就快速發展;然而在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後,周總理一直主持國務院工作,難道經濟就不是發展的嗎?

  經驗說明,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任何時候都不會直線前進。在不同的年份、不同階段增長快慢不同、效益不同,這本是正常現象,大可不比凡事都與政治問題連在一起。

  拿「文革」中的情況來說,個別年份經濟確有下降。如1967、1968兩年都是負增長,但在1969年以後又逐漸上升,如69、70兩年GDP增率分別達16.9%、19.4%,這不僅高出1975年,而且在建國以來也極為少見。①特別應該看到的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後的1977年和1978年,中國經濟建設也是發展迅速的,各項經濟指標增長幅度都很大。那兩年的GDP增長分別達到7.6%、11.7%。兩年中全國鋼鐵產量增長55.3%,原煤增長28%,原油增長19.5%,發電量增長26%,化肥增長66%。1978年糧食總產量達30475萬噸,比上年增長7.8%,超過歷史最高紀錄。其他方面:兩年中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6%,外貿總額增長53.7%,財政收入增長44.4%。全國農民從集體分配的平均收入增長17.7%。1977年給全國60%的職工增加了工資等等。當時的經濟形勢確實很好。但是,由於這兩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工作是華國鋒主持的,因而其經濟成就也就蒙上了政治上的陰影。其理由當然不能再以「發展緩慢」、「停滯不前」問責,那就反而說是「急於求成」、「盲目性」、「搞洋躍進」,成為華國鋒的一個錯誤。

  ①《數字中國》第11、12頁,《中國GDP增長歷史波動》。

  對於華國鋒政治上的問題這裡無意評論,然而那兩年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卻是客觀事實,這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到現在都看不出有什麼大的問題。是「急於求成」、「盲目性」、「搞洋躍進」嗎?當時沒有任何亂開發、亂圈地,沒有任何破壞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現象,沒有任何向群眾亂集資和發放國債,沒有銀行不良貸款,沒有通貨膨脹,沒有工人下崗失業,沒有重複建設和效益不好的項目,更沒有照搬外國模式和「與世界接軌」等,所謂「急於求成」、「洋躍進」之類從何說起?如果說有「急於求成」、「盲目性」、「搞洋躍進」錯誤的話,難道還比得上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之後出現的問題嗎?當時已經退居的鄧小平公開批評中央「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號召「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隔幾年上一個台階」等等。之後,中國各地立即掀起一場亂開發、亂圈地、亂集資、亂上項目的熱潮,1992年、1993年和1994年中國GDP連續劇增達14.2%、13.5%和12.6%,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過熱」和「泡沫」現象。而大量銀行不良資產、重複建設、無效投資、「豆腐渣工程」由此產生;走私、造假活動猖獗、破壞生態環境的事情大量出現,官員們弄虛作假、貪污腐敗、大搞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行為推向高潮,其中許多問題成為久治不愈的固疾,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無窮的遺害。然而對此嚴重問題有誰來認真總結和清算過嗎?有誰追究過領導決策的責任嗎?其危害之大難道是任何「急於求成」、「盲目性」、「大躍進」問題所能與之相比的嗎?

  有人對改革之前的經濟成就任意詆毀,橫豎指責,不是說成「瀕臨崩潰」、「進人低谷」、「耽誤了二十年」,就是指責為「急於求成」、「盲目性」、「洋躍進」,幾乎達到欲加其罪何患無詞的程度。否定他人、抬高自己,開創了完全以政治需要任意扭曲歷史的先例。在這裡還有什麼黨的真理、歷史的公正可言?是非真偽還將混亂到何時!

  寫於2003年2月

  註:文中有關數據和資料主要援引:

  (1)《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新華出版社出版1982年6月出版。

  (2)《中國統計年鑒(1993)》,國家統計局編,1994年出版。

  (3)《數字中國》,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4)《實事求是地看待「文革時期」經濟建設》,陳東林,《真理的追求》,1999年第10期。

  (5)《七十年代前期的中國第二次對外引進高潮》,陳東林,《回首「文革」》,第455頁,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6)《五十年、三十年和二十年》,韓德強,《思潮》第142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1:1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