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一些西方媒體無視真相的傲慢與偏見 他們用了四招(zhuan tie)

作者:duck1  於 2009-7-13 09: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2評論

 

本文網址:http://news.backchina.com/2009/7/13/gb2312_48633.html
作者:王大衛

 前幾日,和美國使館一位高級外交官交談,談及對美國媒體的對華報道有何看法時,他直言,不喜歡那些意識形態的東西,不喜歡他們總是在涉及中國的報道前面加上「共產主義中國」。
  
  如這位外交官所言,這種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的做法一直存在,在遇到具體事件時往往會誇大,甚至歪曲事實。這種有色眼鏡下的失實和偏見,在烏魯木齊7·5事件的報道中,時隱時現。
  
  烏魯木齊7·5事件之後,中國官方採取了開放的態度,逾百家境外媒體赴當地採訪。在7月6日至8日的報道里,我選取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美聯社、《德國之聲》等西方媒體的報道作為樣本,看其是如何以所謂的「客觀」,傳播其理念和觀點的。
  
  第一招,移花接木,改變事件性質。
  
  「7·5」事件,是一起嚴重的打砸搶燒暴力犯罪事件,迄今為止,已造成156人死亡、1080人受傷。這樣一起暴力事件,發生在任何一個西方國家,施暴者、殺人者均毫無疑問地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因為任何政府都有責任和義務依法治國。依法維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事件發生后不久,美聯社發自烏魯木齊的報道這樣寫道:在新疆,騷亂和街頭毆鬥導致至少140人死亡,828人受傷,死亡人數仍在增加,在維吾爾族穆斯林和漢族發生不和后,迅速演化為暴力,隨之警察封鎖了部分街道。《華盛頓郵報》的報道稱,少數民族新疆維吾爾族和人口占多數的漢族於星期天發生衝突,造成 150多人死亡。《德國之聲》則無視傷亡巨大的事實,援引流亡海外的維吾爾人組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大約3000名維吾爾人舉行了和平示威活動,參加和平示威的維吾爾人為了表明抗議活動和分裂主義沒有任何關聯。
  
  輕巧的導語、簡單的描述,就把156個鮮活生命的逝去和1080人受傷一帶而過,西方價值觀對於生命的尊重在這裡蕩然無存,那些在街頭散步時被暴徒捅死的女子甚至不值得他們多費半點口舌。就這樣,犯罪成了鬥毆,有組織地向無辜百姓施暴成了雙方的衝突,如此輕而易舉,如此不露聲色。
  
  移花接木,是西方媒體所擅長。《紐約時報》7日的一篇題為「現在的新疆」的社論開頭就說,本輪麻煩始於維吾爾人上街抗議東莞維族漢族工人鬥毆,希望政府深入調查。進而,社論「誠實」地表示,我們不清楚誰應該為抗議轉變為暴力負責。依此邏輯,施暴者是「和平抗議」者,似乎不應負責;依此邏輯,那些無辜死去的人,需要為「鬥毆」承擔一定負責。
  
  第二招,厚此薄彼,讓自己支持的一方擁有更多話語權。
  
  《紐約時報》發自烏魯木齊現場的報道(題為「衝突凸顯種族分歧」)開頭頗為煽情:一些戴著面紗的女子,透過面紗注視著包圍她們的武警部隊,有些人把失蹤家屬的身份證舉在空中。她們舉起拳頭,眼含淚水,要求釋放孩子,釋放丈夫。她們的孩子、丈夫在幾天前的騷亂中被警察帶走。
  
  明顯的傾向性在報道中顯露無遺。這幅略帶悲愴的畫面,宣揚著西方推崇的對親屬的愛,平民面對擁有「暴力」的警察時的勇敢,但它沒有說,他們的親屬是犯罪嫌疑人,也沒有去傾聽那些無辜死難者的家屬的聲音。需要,則取;不需要,則舍。《紐約時報》的社論援引了「大赦國際」的觀點,而《華爾街日報》乾脆刊登題為《真實的維吾爾故事》的言論,作者恰是被中國官方認定是暴亂組織者的熱比婭。
  
  但是,這些媒體在報道西方國家的騷亂時,卻又態度全然不同。1992年4月,因為白人警察毆打黑人羅德尼·金,美國洛杉磯發生騷亂,布希總統派4500名聯邦官兵進城。路透社的報道開頭就說,士兵如何在城內巡邏,並在電訊稿開頭援引布希總統的話說:「我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恢復秩序。」而當中國發生烏魯木齊7·5事件時,中國官方的聲音總是刻意地被蓋住,遠在海外的流亡人士卻成了主要信源,可謂捨近求遠,捨本逐末。
  
  第三招,玩弄文字,給中國貼上標籤。
  
  西方媒體對詞語進行精心選擇,以「巧妙」地顯示其用意。對於新疆事件,多數西方媒體用了騷亂(Riot)一詞,對殺害了156人的暴亂分子,卻沒有用暴徒(Mob) 這一說法。但部分漢族民眾上街后,《金融時報》發表題為「暴徒向維吾爾人發動報復」的文章,文章寫道,有些聲音,維吾爾居民不會忘記。在維吾爾人主導的騷亂后,木頭和鐵器拖拉在人行道上的聲音打破了寂靜,讓所有聽到的人望風而逃。
  
  在中國政府採取措施恢復秩序時,西方媒體習慣用一些詞語表明自己立場,在報道素材的選擇上,也著力體現其「良苦用心」。比如,說鎮壓(Crackdown),比如像《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所說,中國向新疆揮動「鐵拳」。而對於暴力犯罪,則淡化為抗議者(Protester),澳大利亞的《時代報》走得更遠,把暴力行動的策劃者熱比婭稱為「和中國戰鬥的鋼鐵女人」,英國《衛報》也特意刊登了讚頌熱比婭的一篇人物特寫。
  
  第四招,拼湊材料,以看似不公正的背景材料來實現其不公正的目的。
  
  英國《每日鏡報》在導語簡要介紹死亡人數后,筆鋒一轉寫道,烏魯木齊的騷亂數千人捲入,引發該地區的大量安全鎮壓,在新疆,維吾爾族「長期抱怨受漢族統治者的壓制」。《紐約時報》的報道也稱,許多維吾爾人講突厥語,信伊斯蘭教,痛恨漢族的統治,中國安全部隊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強對這一盛產石油地區的統治。
  
  這些媒體對中國政府多年來優待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少數民族政策隻字不提,對絕大多數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友好共處隻字不提。
  
  長期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西方媒體多年來對中國的刻板成見太深。在貼上「共產主義中國」后,所有不同政見、所有反對政府的聲音、所有騷亂都想當然地把板子打在中國官方身上,當自身偏見超越客觀之後,媒體本身的公信力也成了問題。
  
  另外,西方媒體的傲慢和自我中心也是偏見產生的重要原因。舉個簡單的例子,「9·11」后,美國媒體毫無理性地愛國,反恐成了政治正確,而且要求世界各國遵從;美軍入侵伊拉克,美國媒體被裝進美軍戰車,不停發回報道炫耀又打死多少伊拉克人。而中國允許外國記者去新疆採訪,卻被指責為官方安排,看不到實情,雙重標準體現得淋漓盡致。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hr8888hr 2009-7-13 09:34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每個國家都有其自身主流的意識形態觀點.因此這世界就會有各種不同的發聲,這本來是並不出奇的現象.奇怪的就在於中國政府太看重別人是怎樣發聲的, 一定要別人像自己那樣發同樣的聲音. 

希望中國政府也像老金一樣,有點兒腰桿,別人說什麼管他媽的, 自己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
回復 duck1 2009-7-13 09:56
hr8888hr: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每個國家都有其自身主流的意識形態觀點.因此這世界就會有各種不同的發聲,這本來是並不出奇的現象.奇怪的就在於中國政府太看重別人是怎
就是!頂你說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2: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