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毛澤東時代的經濟成就!(轉載)

作者:duck1  於 2009-7-11 04: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歷史|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關鍵詞:

 
 
從1952年至毛澤東時代結束期間,鋼鐵產量從140萬噸增長到了3180萬噸,煤炭產量從6600萬噸增長到了61700萬噸,水泥產量從300萬噸增長到了6500萬噸,木材產量從1100萬噸增長到了5100萬噸,電力從70億千瓦/小時增長到了2560億千瓦/小時,原油產量從根本的空白0變成了100000400萬噸,化肥產量從39000噸上升到了8693000噸。同時,中國從無到有,建立起規模龐大的航空、航天、原子能及門類齊全的軍工體系。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奠定中國大國地位的巨大成就。至毛澤東逝世時,中國已由一農業國發展成為從噴氣式飛機、運載火箭到工業成套設備和所有農業機械無所不能造的工業大國。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共完成了100多萬公里的公路,2萬多公里的鐵路(改革開放二十二年所建鐵路僅一萬多公里),其中絕大部分是穿越於群山峻岭和戈壁沙漠,使西南三省、青海、廣西、福建、新疆、寧夏、河套平原等,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  
  
  在水利建設方面,完成了主要大江河的治理工作,興建了5萬多座水庫。  
  
  在文教衛生方面,在「文革」結束時基本實現了義務教育,教育經費的投入,最高曾達國民生產總值的5%,建立了近千所大專院校、數千所的各類中專及完善的基礎教育體系。在「文革」期間,學齡兒童根本不存在上不起學的問題,與現在普遍存在的失學兒童現象形成鮮明對照。  
  
  在各縣城和公社建立了衛生院,並培養了遍布鄉村的赤腳醫生隊伍。城市居民近似於實現免費醫療,農民看病收費也十分低廉,發燒感冒類打針吃藥費用一般在一元人民幣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這些成就是在國際環境惡劣、美國長期封鎖、蘇聯逼債、以及進行五次大小戰爭的情況下,通過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勤儉建國來實現的。  
  
  在毛澤東逝世時,沒有留下外債,沒有通貨膨脹,……這在發展中國家是極其罕見的。  
  
  由於建國初期國民生產總值基數低,即使保持10% 的年增長率也難以支持如此快速的工業化進程,支付如此龐大的教育、福利和軍費開支。  
  
  實際上,毛澤東時期的經濟增長數據,並沒有完全反映經濟的實際活躍程度,只反映了其中的一部分;另一大塊未被計入的經濟成分,如果按市場經濟的角度考慮,是勞動力的成本。例如,在華北平原上某低洼處修建一座水庫,因無需炸藥開山,也沒有機械參預,只有發動群眾義務勞動建造,這座水庫的建設成本極低——這一經濟活動在當時的經濟統計數字上根本反映不出。現在要興建同樣一座水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成本將成為投資部分,建成這座水庫對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將等於其實際投資額而被計入。  
  
  鐵路建設是另一特例——兩萬多公里的鐵路因多建在地形複雜的地區,工程之浩大是難以想象的,最著名的要數橋隧佔30% 以上的成昆鐵路。當時鐵路建設是由訓練有素的鐵道兵完成,勞動力近似於「零」成本,堪稱是在低投資狀態下確保工程的質量和進度的大項目。  
  
  在毛澤東時代,勞動力開支的低微,對確保重工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本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在今日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要興建毛澤東時代的那些重工業、國防工業、電子工業、石油和化工工業項目,要興建那些水利和電力項目,要修建如此龐大的公路和鐵路工程項目,無疑需要支付巨額資金,這樣巨大的資金數,在歐美國家對中國實施長時期經濟封鎖的情況下,無疑是難於應付的;毛澤東通過「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勤儉建國」的途徑完成了上述項目,為以後的中國經濟開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造成了發展中國經濟所必需的在相對和平的環境與條件,致使中國經濟能夠比較快速的實現「飛躍」,這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 

  
  至此,我們可以重新回到主題,即到底何謂「懂經濟」?——如果以經濟增長速度來衡量領導人是否懂經濟,那麼,我們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切實做到了年均兩位數的增長速度,著還不包括廣泛存在的勞動力成本極低所關聯的建設項目與經濟活動,這些事實無疑能夠證明毛澤東是一卓越的經濟領導人。  
  
  是否只有懂得市場經濟才能稱之為懂經濟呢?市場經濟是否是人類發展經濟的唯一選擇?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在短短二十八年間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無疑給了一否定的回答。
  
  以毛澤東的智慧和他在舊中國生活的經歷,他不可能不知道市場經濟、股票市場等概念。但他試圖尋找發展經濟的一條新路,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更快地趕上英美等發達國家。這條新路作者稱之為基於計劃的「人本經濟」。它的特點是以人為中心,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它並不否定貨幣,但僅作為調節物質資源的手段,而不用於購買勞動力。  
  
  在市場經濟體系中,人和其它生產資料一樣,不過是生產成本的一部分。相對而言,人本經濟體現了對人的尊重。但它的實現需要較苛刻的環境,即:高尚道德的領導集體,群眾覺悟的空前提高,明確的發展目標,將個體意志轉化為群體意志的共同信仰。相對來說,市場經濟實現的條件比較簡單,即為個人慾望的實現創造一公平競爭的環境即可。  
  
  綜觀毛澤東的革命生涯,他始終將人和人的教育改造放在中心地位。他用最通俗的語言、簡單的口號讓他領導下的軍人和群眾明白國家的目標、個人的價值和信仰。這是他領導下的軍隊戰勝強大對手的重要法寶,也是他領導下的群眾在沒有物質刺激情況下勞動積極性空前提高的重要原因。這是他比其他領袖們遠高一籌之處。
  
  雖然人本經濟已不適於今天的現實,但這並不能成為否定昨天的理由。畢竟毛澤東創建了適於人本經濟發展的環境,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功。對昨天的簡單否定將使今人失去了吸取其精華,並完善當前市場經濟的機會。  
  
  毛澤東的經濟實踐為人類的發展道路開闢了新的思路。未來的經濟學家將會發現,毛澤東的人本經濟實踐很可能是人類經濟發展的未來狀態,畢竟它比市場經濟更好地體現了對人的尊重;當然也能更充分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譬如,中國在工業和科技基礎極其薄弱的環境下,只用十年的時間就成功地發射了人造衛星……
  
  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世界上人口眾多的、與中國經濟條件近似的國家,沒有毛澤東的主導,沒有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沒有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的長期經濟封鎖與制裁,沒有進行類似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印戰爭、珍寶島戰爭,沒有前蘇聯在中蘇和中蒙邊境陳兵百萬致使中國因「深挖動、光積糧、備戰備荒」而加大經濟負擔;這些國家市場經濟環境下,可以自由地獲得外國投資、自由地引進先進的設備與技術、自由地向外國輸送「勞動力」、自由地向外國有錢人提供「性服務」、自由地允許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進來修建「軍用設施」……,至今在經濟發展方面和國防建設方面,仍然落後於中國;相比之下,這樣的事實能夠說明毛澤東不懂經濟嗎?  
  
  當那些自稱「精英」和相互吹捧成「精英」的「反毛者」,用「毛澤東不懂經濟」的胡說來製造「捧鄧反毛」輿論時,他們根本無視這樣的事實:鄧小平是以發展消費品工業,以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為重點;毛澤東必須在中美關係「緩解」之前面對敵對的國際環境,必須首先維護國家的主權與獨立,必須在經濟貧困的基礎是力求迅速壯大中國的經濟和國防力量,必須將重工業的發展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必須在人口眾多的情況下加快改善中國的醫療衛生狀況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和提高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必須在文盲眾多的基礎上加快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以提高國家的文化和科技水平……  
  
  在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國家經濟的時候,就有「重工業優先」或「輕工業優先」的不同戰略與途徑,選擇什麼樣的經濟發展戰略與途徑,必須依據不同國家的具體狀況和所處的國際環境。象新加坡這種小國來說,出口導向是唯一選擇;香港需要按照香港的具體條件來決定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無須優先發展重工業,完全可以通過進口來替代發展重工業的途徑;馬來西亞等國、可以選擇出口導向、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並重等經濟發展戰略;也可以採用輕工業優先、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並重的途徑……  
  
  對於中國這種的經濟基礎極差的大國來說,在惡劣的國際環境下,毛澤東所面臨的選擇就很有限:要麼放棄走社會主義道路,放棄國家主權和獨立自主的建國途徑,甘當外國附庸,甘當世界上的弱國,甘願乖乖地按照美國的要求半事,首先在中國保持剝削階級的統治地位與特權;要麼,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併兼顧進口替代的發展戰略,迅速發展中國的經濟和國防建設,以此來維護中國的國家主權和獨立自主。毛澤東沒有忘記中國近代所遭受的的外國欺壓與凌辱,他已經在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要讓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就只有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只有選擇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自主。  
  
  事實上,除軍品工業的需要外,中國民用工業的發展也對基礎裝備工業和工業母機提出了龐大的需求;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講,完全依賴進口根本不現實。在中國,如果沒有毛澤東時代所奠定的重工業基礎,鄧小平的輕工業,特別是耐用消費品工業的快速發展根本就不可能實現。國家將不得不拿出大量的外匯去購買昂貴的電站設備、大型機床、採礦機械和載重車輛;彩電、冰箱生產線的引進就成了一句空話。  
  
  事實上,鄧小平主導下開始的以上海寶鋼一期工程(180億美元)為代表的洋冒進,就耗干中國全部外匯,導致巨額財政赤字,極大地削弱了「文革」結束時中國經濟還不是很壞的發展優勢和有利條件,就是一個突出的典型例證。  
  
  要是沒有毛澤東時代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大力發展交通、能源、原材料、軍工企業和三線企業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今日的中國將面臨更加棘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單就地形複雜的中西部地區交通設施等基礎建設,就足以讓鄧小平的在市場經濟狀態下進行改革難於取得可以誇耀的進展。  
  
  很明顯,鄧小平能夠在中國學生經濟成就,一是發展中國的輕工業,要比發展中國的重工業容易的多,要比在中國搞基礎建設更容易讓人看見「成效」。   
  
  令人遺憾的是,當中國人在吃完第十個餅不再肚餓時,將前九個餅的功勞忘得一乾二淨。當一些國營企業的退休老工人因目前企業的困境而不能及時領到退休金時,中國政府和民間是否已忘卻了他們的貢獻?正是他們這一代人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在個人不計酬勞,國家高積累的情況下,才有了中國工業化的輝煌成就,才為今日豐富的消費品供應打下雄厚的基礎。
    
  
  最後附言:「高樓居士」是這篇文章的原作者;HZR在轉帖時,進行了一些校正和補充。——特此說明,並向「高樓居士」先生表示由衷的謝意……          HZR——2006年9月6日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9 15: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