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簡史應該說,最早把毛澤東的軍事理論介紹到國外並引起最大反響的,是美國進步記者埃德加·斯諾。他於1936年10月訪問中國時,在
延安與毛澤東進行了一次長達十幾個晚上的談話,寫成了《西行漫記》一書於1937年至1938年分別在倫敦和紐約出版后,「立即轟動了全世界」。
它雖主要是介紹毛澤東本人的經歷,但同時也介紹了紅軍成長的曲折道路和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從軍界來看,最早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並發表著作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軍官塞謬爾·B·格里菲斯。抗日戰爭時期,他曾作為軍事代表團成員到過延安。他於1940年在美國《海軍陸戰隊》雜誌上著文說:毛澤東提出了一套新的游擊戰理論。後來,他又寫成《毛澤東論游擊戰》一書,該書在美國多次再版,影響很大。
隨著中國革命戰爭的不斷勝利,國外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人亦逐漸增多。但真正引起國外學者廣泛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50年代初才開始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國人民在共產黨和毛澤東的領導下,經過二十二年的革命戰爭,終於打敗了國內外的強大敵人,奪取了政權。同時,中國人民根據毛澤東的國際主義思想,先後又參加了支援越南人民的抗法戰爭和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援朝戰爭。這些偉大勝利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一位美國學者評價毛澤東說:「在本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在一系列輝煌的游擊作戰中,把蔣介石及其國民黨政府弄得苦惱不堪。十年後他以游擊戰和運動戰相結合,在中國打敗了日本人。40年代後期,他在一系列得心應手的運動戰中征服了中國。最後他的部隊在朝鮮陣地戰中頂住了美國」。「哪個領袖能象他這樣在這麼多的不同類型的衝突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這可以說是國外學者重視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是美、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的軍隊,在入侵越南、朝鮮、非洲等戰爭中相繼吃了敗仗,使他們不得不重視研究這些革命戰爭所直接受到影響的毛澤東軍事思想特別是人民游擊戰爭的理論,以便從中找出對策。三是從1951年開始,毛澤東著作出版並相繼翻譯成各種文本在國外發行,為國外學者系統地進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條件,井在50年代和60年代出現了兩次高潮。當然,國外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研究,不能不受到國內對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評價和研究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國外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研究也逐漸走向一個更加重視客觀評價的新階段。
目前世界上研究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機構和專家、學者很多。在研究組織方面,日本很早就成立了毛澤東研究會和毛澤東思想協會。
1967年又在關西地區成立了毛澤東思想學院。美國的東亞研究中心和英國倫敦大學東方、非洲學院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等,都有專業人員從事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研究。但主要還是集中在美、日、英等國軍隊的研究部門和軍事院校。
據日本學者蒼蒼社社長中村公省估計,目前美、日、英和原蘇聯等國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人員不少於三百人。在美、英軍的不少軍事院校中,還開設了毛澤東軍事思想課。據1989年8月上海的一家報紙報道,一位美國將軍在一次對美海軍陸戰隊視察時,要求軍官和軍士都要多讀點書,他把毛澤東有
關游擊戰的著作也列為此類讀物。
二、國外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本特點(一)研究方法多樣國外學者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方法十分靈活。歸納起來主要有:(1)
對比式。即將毛澤東軍事思想與馬列、克勞塞維茨及中國孫子等的軍事理論,進行對比性研究,以探討其繼承與發展的關係。(2)分解式。即將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完整內容或其中的某一個方面,分解成若干專題,逐一進行單項分析,爾後再綜合研究。(3)討論式。即兩人或數人一起對毛澤東軍事思想中的某一兩個問題,在預有準備的基礎上邊討論邊研究,互問互答,交流各自看法。(4)回顧式。即對歷史上發生在世界上的若干個以弱勝強的戰爭經驗,進行回顧和剖析,從共同規律中找出毛澤東在戰爭指導和軍事理論上的高明之處。
(二)重點探討毛澤東對軍事理論的發展與貢獻各國學者著重從創新與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毛澤東在軍事理論上的傑出貢獻。日本的宍戶寬認為:「毛澤東與馬克思、列寧所不同的是,他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軍事領袖和軍事理論家」。認為「恩格斯、列寧都曾談過軍事,但他們的軍事思想不佔主導地位。」中山敏雄認為,在馬、恩、列時代,「作為革命的任務始終沒有把軍事問題放在首位」。而中國的情況截然不同,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的特點,提出了「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理論,這是一個很大的發展。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一書中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共產黨軍事思想的最好闡述,不見諸蘇聯的著作,而見諸於中國的著作」。日本1962年《防衛年鑒》指出:「如果說古代孫子的兵書是哲學性的,克勞塞維茨的兵書是科學性的,那麼毛澤東的兵書則是徹底的現實性的東西;如果說前兩種是以學習兵法的人為對象的,那麼毛澤東的著作則能使每一個士兵、民兵、群眾所理解..」。美國的林恩·賴蘭德爾說:「毛是一位研究克勞塞維茨的學者。毛的軍事著作體現了克勞塞維茨提出的許多用途更為廣泛的軍事原則」,日本的伊藤皓文認為:「毛澤東的戰爭論具有暴力和政治這樣兩種不同的特性」。比起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來「是政治性更強的戰爭論」。
(三)注重對毛澤東軍事思想體系的研究國外學者越來越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一個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
不但對那些認為毛澤東只是一位游擊戰爭專家的觀點進行了批評,而且對毛澤東軍事思想開展了全面性的研究。日本的戶寬說:「毛澤東的軍事理論構成了一種新的軍事理論體系」。日本1962年的《防衛年鑒》把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體系和基本內容概括成十個方面,分別闡述了革命觀、戰爭觀和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建軍路線中關於黨和軍隊的關係、政治和軍事的關係、尊重士兵和人民及軍隊的政治教育;戰略戰術思想;人民戰爭思想;對中國古代戰史和優秀軍事思想的繼承等。一位日本學者把毛澤東軍事思想稱作「毛澤東的戰爭論」,並將其基本內容概括為:(1)戰爭理論;(2)戰爭的定義一特別是戰爭的目的論;(3)戰爭和政治,強調政治領先的原則;(4)戰略防禦,根本點是積極防禦的思想;(5)速決戰與持久戰;(6)人民戰爭。
(四)密切聯繫實際,目的在用於戰爭實踐各國學者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基本上有一個相同點,即都是為了用於實踐。革命人民借鑒以指導革命;
帝國主義和反動學者則試圖從探討中以尋找軍事對策。英國一位軍事學者毫不掩飾地說:「對自由世界來說,主要的不僅是要理解毛的軍事思想,而且還要將這些軍事思想運用於在東亞的西方軍隊所面臨的越來越多的難題之中」。他認為,過去由於不懂毛澤東軍事理論的意義,導致了法國人在印支,美國人在越南,英國人在東方遭受了類似的失敗。並有可能將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吞下類似的苦果。因而提出根據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不但要研究游擊隊向正規軍發展的問題,而且還要研究正規軍如何打游擊戰的問題。
三、國外學者對毛澤東軍事思想基本理論的認識國外學者研究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側重於探討軍事戰略和戰爭等基本理論。並從不同側面作了較為深刻、系統的研究,且有一些獨到的見解。
(一)關於戰爭觀與方法論在戰爭觀問題上以日本學者研究的為多。大體上是從六個方面進行論述的:(1)歷史背景。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理論形成了共產主義的戰爭觀。毛澤東則以共產主義者的戰爭觀為基礎,吸取《孫子兵法》等古兵法,產生了毛澤東獨特的戰爭觀,設計出戰略和戰術。(2)戰爭的定義。認為毛澤東對戰爭概念下的定義把「革命」和「戰爭」融合在一起,現實地在戰爭的範疇里注入了革命,提出了與眾不同的戰爭的概念與方式。(3)戰爭的目的在於消滅戰爭。認為這是:「以毒攻毒」和從矛盾的同一性理論出發的戰爭觀。(4)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不僅毛澤東如此,馬克思列寧主義者都如此地共同抱著這一觀點。(5)戰爭就是政治。毛澤東的名言「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和「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都進一步發展了列寧的戰爭和政治的統一論。(6)戰爭與和平。認為毛澤東並不是把和平作為目的來追求的。只有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才是最終目的。因而,「作為達到這一目標的手段,有戰爭也有和平」。戰爭與和平,都是階級社會的政治現象。
在方法論問題上,西方學者多把毛澤東在軍事上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中國的傳統哲學聯繫起來,從軍事辯證法的角度進行研究。有的認為,毛澤東的軍事辯證法是以西方和中國傳統的辯證法為基礎的,但主要是受道家世界觀的影響。他把相反相成的分析貫穿於對戰爭全過程的研究;利用奇正相變的思想,形成了進攻與防禦、內線與外線相互轉化的重要思想;重視檢查計劃與理論是否違背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的認識論;欲擒故縱的觀念,導致奪取土地必先放棄土地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兵不厭詐,不戰而屈人之兵,剛柔相濟等思想。有的認為,毛澤東的戰爭哲學觀念,既打破了儒家的傳統,也打破了道家的傳統,他不接受那些曾限制過古代戰爭的道德和社會的限制,有的認為:「毛澤東的戰爭哲學,來源於對戰爭的分析,毛澤東的尋根究底,洞察一切的頭腦很容易習慣於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方法。」許多學者認為,毛澤東的軍事辯證法是他哲學思想的組成部分,是他軍事思想的基礎。它既是人民軍隊建軍、作戰的基本原則;又是現代條件下力求打破核壟斷的戰略思想基礎。它具有以下基本特點:一是非純軍事性。把戰爭同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等因素聯繫起來思考。二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毛澤東強調人的自覺的能動性是政治上和軍事上取勝的首要條件。三是很強的實踐性。認為毛澤東的貢獻在於承認作戰時間、地域和特點,並把他的非正規戰的理論適用於客觀情況。普遍認為,毛澤東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
(二)關於建軍路線總的看,日本學者在這個問題上研究的較為深刻。中山敏雄和戶寬認為,毛澤東作為一位軍事領袖的最偉大之處,就在於他上井岡山時就明確提出:「必須建立一支與人民融為一體的人民軍347347隊」。其重大貢獻主要有三點:(1)灣改編是建軍的重要轉折點,后又在古田會議上對一系列建軍經驗做了初步歸納和總結,使之更加完整。(2)提出了轉變人的思想的觀點。
他的成就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舊軍閥隊伍中俘虜過來的士兵,大多數被改造為英勇作戰的紅軍;二是對農民階級作了具體分析,主張通過黨的堅強領導,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紅軍轉變為執行革命的、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並通過它來領導民眾,喚起民眾。(3)堅持黨對軍隊的領導權和指揮權。在這個重大問題上,毛澤東從不讓步。因為他切身體會到,有了軍隊就有了一切。日本1962年《防衛年鑒》對毛澤東的建軍路線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是正確處理黨和軍隊、政治和軍事之間的關係。黨必須緊緊地掌握住這支軍隊,它是完成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二是正確處理軍隊與士兵和人民間的關係。這就是堅持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的政治工作三大原則。三是正確處理精神和物質的關係。肯定人是決定因素。重視政治教育,把政治思想工作當作軍隊的生命線。
(三)關於人民戰爭理論普遍認為,人民戰爭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礎。它是一種政治成分更多的軍事理論。首先,毛澤東的人民戰爭理論來源於一種可以稱作人民史觀為基礎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觀。因此,毛澤東的人民戰爭理論的本質可以說「是一種認為人民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的思想。」其次,毛澤東的人民戰爭理論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在武器、軍事技術,經濟力十分發達的現代,它針對往往忽視人的因素擴展了以人為中心的戰爭理論;二是針對正規軍在現代戰爭中起決定作用的思想,高度評價了人民這種非正規和潛在兵力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擴大了戰爭的主體。有的認為,毛澤東的人民戰爭理論同時又是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論。他根據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採取了持久戰戰略、游擊戰爭戰略和以農村為根據地的包圍城市的戰略。這些戰略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心理等非軍事戰略相結合,綜合地被加以利用。
還有的認為,「人民戰爭」也是毛澤東對「唯武器論」的一種批判,它對那種潛在的、支配現代化軍隊的、西洋流派的兵學思想是「劃時代的挑戰」。
日本伊滕皓文認為,「毛澤東的人民戰爭理論的本質,最主要的是人民革命戰爭」。因此,即使今後中國實現了核武裝,人民戰爭仍將繼續存在,長期發揮作用。
(四)關於游擊戰爭理論各國學者對毛澤東關於游擊戰爭基本理論的看法大體趨於一致。認為毛澤東對馬列主義關於以城市無產階級為基礎,並由城市無產階級領導農村的理論作了修改,以五億農民為基礎開展人民游擊戰爭。其特點是:第一,依靠廣大的鄉村和農民群眾。有此條件,游擊隊就能藏身於居民中生存下去。
第二,有人民的積極支持。對游擊活動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是整個革命運動的基礎。第三,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以保證革命政權和武裝力量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發展,最終完成革命運動。第四,游擊戰爭的目的和一般戰爭一樣,即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第五,攻勢佔主要地位,通常採用突襲的形式,並多用外線包圍的速決的小規模殲滅戰。第六,給下級指揮員有更大的決定
權與行動自由,使他們在作戰的方式方法選擇上有必要的靈活性,第七,運動方式不同,要有更高的機動性。強調迅速集中與迅速分散,並使用各種欺騙和隱蔽手段。第八,補給形式不一樣。武器裝備主要取之於敵,無龐大的後方系統。有的還認為,毛澤東的游擊戰爭理論有六條原則,即:(1)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作品;(2)和正規部隊相配合,包括戰略、戰役、戰術上的;(3)建立根據地,這是開展游擊戰爭的關鍵;(4)
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5)向運動戰發展,這個過程要創造條件擴大數量,提高質量;(6)游擊戰的指揮原則是:戰略的集中指揮,戰役戰鬥的分散指揮。前者說的是為了使正規戰、游擊戰密切配合的統一指揮,後者說的是給下級指揮員以充分的獨立自由權。
(五)關於軍事戰略這是各國學者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個重點問題。有的認為,毛澤東軍事戰略理論由六項原則組成:(1)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是毛澤東軍事戰略理論的基礎。(2)重視敵情,並發動全體軍民去完成。(3)研究敵我雙方相互對立的特點,指出雙方戰略的主要方向。(4)主動性。即軍隊行動的自由權。(5)靈活性。要審慎地使用抄來的原則,防止主觀臆斷的戰略指導。
(6)計劃性。一切戰略、戰役計劃雖是可能改變的,但同時又是必須的。認為這六項原則前三項是毛澤東研究戰爭的基本思想方法;后三項則規定了他在戰爭、戰役中指揮部隊的規則。基辛格認為,毛澤東軍事理論說明,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完全依賴兵力,而是巧妙地運用兵力,打擊敵人的弱點,陷敵於不利地位。他對毛澤東軍事戰略特點的認識可概括為:(1)著重從精神上疲憊敵人;(2)堅持持久戰;(3)堅持「誘敵深入」的方針;(4)必要時,還可以利用談判手段,對敵人施加精神壓力或使敵人無法獲得勝利果實。日本持田真一對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提出如下基本看法: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是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心理和軍事結合起來的綜合戰略;歸根到底超不出陸上戰略的範疇;本質上是劣勢軍隊的守勢戰略,且是內陸殲敵思想;
只有在整體力量對比有利於共產黨,又確有勝利把握時才取戰略反攻;面的戰略,即廣闊戰場上的高度運動戰,不是確保城市及交通線;奇特的戰略,即不採取與敵相同的法則作戰,進行「不與敵人糾纏」的戰爭;人民戰爭的戰略。
(六)關於作戰原則普遍認為,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的三個時期中,其基本的作戰指導原則是大同小異的,但又各有其不同的發展變化。從毛澤東的軍事著作上看,可以這樣認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十六字訣」,抗日戰爭時期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解放戰爭時期的「十大軍事原則」,都是毛澤東軍事思想中關於作戰原則的最精闢的概括。它的中心作戰思想是如何以自己的劣勢戰勝優勢之敵。毛澤東的結論是:「戰略上以一當十,戰術上以十當一」。
即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根據各國學者的看法可以歸納為七點:
(1)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的原則。(2)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原則。
這是毛澤東的一條主要原則。(3)誘敵深入的原則,(4)殲滅戰的原則。
支持這種殲滅戰原則的是各個擊破的方法。(5)戰略防禦中的戰役戰鬥的進攻戰原則。(6)運動戰、陣地戰和游擊戰相結合的原則。要求在持久作戰中將三者巧妙地加以應用。(7)決戰的原則。即「完全貫穿著執行有利決戰,避免不利決戰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