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汝昌的失誤有兩條,即確定了錯誤的戰法和間斷了指揮。
92歲的楊志本老人是國內研究海軍史及甲午海戰的前輩學者,可稱是海軍史、甲午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帶過的學生大都為今天海軍史研究的中堅力量。在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紀念之際,記者特地走訪老人,了解國內甲午戰爭研究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丁汝昌株守陸軍「守陣地」的觀念是完全錯誤的
在過去的日子裡,楊志本曾經三次去威海尋覓資料,但當年日軍佔領威海衛后,把所有文字記錄都拿走了,他失望之下只能枯坐在炮台旁,一籌莫展。「後來改革開放以後,從日本搞回來一些北洋艦隊資料,還有部分艦隊對陣圖是日本人繪的,較為珍貴。」
楊志本稱,甲午海戰是世界上第一次鐵甲蒸汽艦隊的實戰,過去都是木船、風帆船之間的戰鬥。他說:「艦隊應該是海上野戰軍,具備攻擊力,離開海洋就不是野戰軍了,就是個死目標。」他感嘆道,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株守陸軍「守陣地」的觀念是完全錯誤的,固守在港口裡,失去機動力,就沒有活路。
楊志本解釋道,北洋艦隊退縮威海衛后,還是具備一定的戰鬥力,清廷也給丁汝昌下了幾次命令。如果能打掉日軍運輸船,短兵相接,那麼甲午海戰就不是這樣一個面貌,丁汝昌就不是那個形象。他說:「從中外海軍史的角度來看,守陣地是沒出路的。離甲午海戰不遠的事,1770年7月俄羅斯與土耳其海戰,規模大,土耳其艦隊躲在港口裡不出來,結果被俘虜一萬多人、四十多艦。日俄海戰,俄羅斯艦隊也是這麼滅亡的,被日軍打沉。」
聊到甲午海戰的細節,閱歷豐富的老人難免唏噓而嘆,帶著一份職業軍人的沉痛感,那份理解顯得更為真切和洞達。「丁汝昌自殺殉國,保留氣節,寧死不屈,免除了投降名號。但反過來說,置艦隊兩千多人的生命於不顧,沒做到共存亡。」他提及,管帶方伯謙是海軍世家,他的後人曾經向社會上投訴,認為方伯謙是否逃跑,是否要承擔責任?他說:「方伯謙是一個軍事上很不錯的人,指揮上有一套。沒有上級命令,戰鬥沒結束,他就撤出來,可說是逃跑。但是艦上沒有彈藥,失去戰鬥力,旗艦也沒了,無法指揮,艦隊被打散了。他本人不承認逃跑,只說是撤出戰鬥。這在東方文化是不容的。」由此引申到中西方軍人倫理的差異,楊志本分析說,在西方國家投降不是恥辱的問題,美國大兵身上多藏有一旦被俘時使用的名片,「希望你能保護我的生命。」美國將軍迪安在朝鮮被俘后,還在中國電台發表講話,回國后也平安無事。
甲午海戰問答
北洋海軍的艦艇及武器裝備的數量與性能是否處於劣勢?
楊志本:我們可拿北洋海軍與日本聯合艦隊裝備做一對比。甲午戰爭前夕,北洋海軍共擁有艦艇32艘,連同廣東水師臨時調赴北洋會操、歸北洋海軍指揮的巡洋艦3艘,總計35艘,總排水量4.4萬餘噸;航速最高者18節,最低者8節;艦炮240餘門,主炮口徑最大者305毫米,最小者100毫米;魚雷發射管60具。而日本聯合艦隊共擁有艦艇29艘,總排水量4.5萬噸;航速最低者10節;主炮口徑最大者320毫米,最小者120毫米;魚雷發射管47具。
可以看出,雙方艦艇的艘數與總排水量幾乎是相等的,日方的艦齡新於北洋艦隊10年;平均航速日方略高於北洋艦隊;艦炮門數,日方比北洋海軍多100門,主炮口徑基本相當,但日方艦炮射速略高;魚雷艇與魚雷發射管數量,北洋海軍均高於日方。因此,北洋海軍在武器裝備方面並非處於劣勢地位,可以認為雙方是勢均力敵的。雙方在戰場上的決戰勝負,其軍事指揮水平與軍隊的素質之優劣則成為決定的因素。
過去許多評論稱北洋海軍炮彈匱乏,且質量甚劣,有的甚至誇大到極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據當時官方的實地調查材料證明,直至黃海海戰以後、威海衛之戰以前,北洋海軍各艦上尚儲備有主炮305毫米炮彈共530餘發,260毫米炮彈35發,210毫米炮彈430發,150、152毫米炮彈725發;營務處彈藥庫尚儲存有305毫米炮彈260發,210毫米炮彈680餘發,150、152毫米炮彈720餘發。其中有穿甲彈,也有爆破彈,都是良好的戰鬥彈。籠統地所謂彈藥匱乏論、劣質論,都是缺乏充分的事實根據。
丁汝昌在黃海海戰戰役指揮上有何嚴重失誤?
楊志本:我認為,丁汝昌的主要失誤有兩條,即確定了錯誤的陣法、戰法和間斷了指揮。
他在戰鬥命令中的第二條,是要各艦在戰鬥中以艦首對向敵艦行動。這實在是致命的錯誤,惡果就是使全艦隊的陣法和戰法陷於無力和混亂,導致了被動挨打,為敵所逞。
丁汝昌這條規定,是同北洋艦隊所採取的雁行陣(橫隊)緊密相關的。各艦的射擊舷角都被限制在零度方向,只有艦首炮(大部分主炮)能夠對敵射擊,而艦尾炮(一部分主炮)和大部分舷炮(副炮)卻無法對敵射擊,使艦隊的攻擊威力大大降低。交戰開始后,日聯合艦隊愈接近北洋艦隊的隊列線,北洋艦隊左翼各艦勢必要逐漸向右轉向,右翼各艦勢必要逐漸向左轉向。而且,越是外沿艦其轉角就越大。這樣,北洋艦隊各艦的射擊舷角就必然因礙於鄰艦而更加縮小,攻擊威力愈益減弱。以至當日聯合艦隊抵近北洋艦隊的隊列線時,處於隊列線翼側各艦勢必因礙於己艦而根本不能射擊,使艦隊的攻擊威力降至最低限度。
北洋艦隊的隊列線被日聯合艦隊從右翼插斷,其陣法被打亂。在日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兩次向左後小旋迴,本隊一次向右大旋迴的分割下,被迫形成失去統一指揮、失去任何陣法的無組織團塊,各自為戰,在日方的夾擊下被告擊破。
如果丁汝昌能針對當時敵我陣勢,果斷地指揮艦隊向右齊轉(或向左齊轉),立即變換成單行魚貫陣,以艦隊的一舷攔擊日艦隊,爭取對其實施「T」字戰法攻擊。這樣,日艦隊一是被迫處於完全不利態勢下被攻擊,一是被迫全艦隊向左(或向右)作大角度(大於90度)的魚貫轉,以致同北洋艦隊形成同向異舷交戰,戰役的過程和結局就可能完全改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