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發生在歐洲大陸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了20世紀序幕,並將「動蕩多變」的標籤牢牢貼在人類的記憶中。在和平的21世紀中國,我們閱讀茨威格、羅曼·羅蘭的小說,欣賞畢加索的畫作,學習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思考海德格爾、胡塞爾的哲學思想。這些為今人耳熟能詳的歐洲大家們,可都曾實實在在的經歷過戰爭。
反戰宣言:走上社會活動道路的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
「一戰」期間,法國的知識分子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戰線為祖國法蘭西而戰。而羅曼·羅蘭卻發表了《超乎混戰之上》,表達了超然於民族主義的態度,飽受了巨大爭議,連曾經的師長摯友,都紛紛和他劃清界限。
其實,僑居在中立國瑞士的羅曼·羅蘭並非不關心這場空前的世界大戰。這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使他在精神上感到極度痛苦:「我痛苦萬分,簡直想一死了之。生活在這種發狂的人類中,無可奈何地眼看文明崩潰,多麼可憎可怕。這場歐戰是幾世紀以來歷史上最大的災禍,這是我們寄托在人類博愛上的最神聖的希望在破滅。」
大戰初期,他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參加日內瓦的國際紅十字會「戰俘通訊處」的工作;第二件事,是在報上發表公開信,譴責德軍炮轟比利時的著名歷史古城盧汶。 羅曼·羅蘭在「戰俘通訊處」工作的幾個月,目睹了戰爭帶給人類的痛苦與災難。「戰俘通訊處」要將大批戰俘的信轉達給其家屬,並把家屬的信設法送到戰俘手裡。當然也負責寄送前線的士兵給戰俘、或後方的家人給已經失去聯繫的前線士兵的書信。有時也不得不收寄戰士們的「訣別書」。一些前線士兵,或傷員自認已無生還可能時,就會悲痛地寫信和親人訣別;如果後方的家人慘遭不幸,也會寫信給沒有希望再見到的在前線的親人。總之,每一封信都關乎生離死別。
1914年9月15日,羅曼·羅蘭在《日內瓦日報》上發表了他生平第一篇政論《超乎混戰之上》。「超乎混戰之上」,也是這位著名作家面對戰爭所採取的基本立場。「混戰」是指當時歐洲若干民族、若干國家之間的一場大戰。羅曼·羅蘭採取高高在上的超然態度,就是說,他不站在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本位立場上,反對一切民族沙文主義和愛國主義。
《超乎混戰之上》的發表震動了德、法的知識界,激怒了社會輿論,羅曼·羅蘭頃刻間成為眾矢之的,甚至被法國人罵成「賣國賊」。
一書成名:凱恩斯的巴黎和會之旅
凱恩斯
「倫敦居民早上可以一邊在床上喝茶,一邊電話訂購世界各地的商品,這些產品質量優異,並且會一大早就被送到顧客的家門口。」凱恩斯在戰後回憶1914年之前的繁榮寧靜時這樣寫道。
在獲得參加巴黎和會的機會之初,凱恩斯還很欣喜,在給母親的信中他這樣寫道:「在協約國最高經濟委員會上,我是財政大臣的副手,有全權做決策;我還是大英帝國在和會的金融委員會代表之一;在與德國停戰談判委員會裡,我是協約國的金融代表團團長,此外還是財政部在巴黎的首席代表。」但很快和會的敲詐氛圍就讓他感到厭惡,似乎處處都不順心:「這是一個讓人震驚的地方……中央供應的暖氣太熱,飯食油水太大,每個代表的脾氣都非常暴躁,經常有代表團成員在大廳里跌倒,摔斷手足。」
再待下去就顯得多餘了。凱恩斯向首相提出了辭呈,並希望獲得儘快批准,凱恩斯要在簽約之前趕緊把自己和這份不負責任的和約撇清關係。不久凱恩斯就回到了他心愛的劍橋。
其實早有跡象表明,凱恩斯的這次巴黎和會之旅不會成就「一言興邦」的壯舉。凱恩斯初到法國的第一個任務,是負責把27萬噸「又貴又次」的救濟豬肉運到德國。英國上司交代他,要讓德國人用他們剩下的商船來換。而法國人怕交出了船隊后德國人就更付不起戰爭賠款了,所以從中阻撓。最後還是美國人出面,提醒他們如果再不發放食物,德國國內就會出現「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危險」。這樣凱恩斯才得以出手這批豬肉。
在巴黎和會上,凱恩斯的知識並沒有改變世界,雖然他的著作在戰後開始暢銷。在此後的二十餘年中,凱恩斯不時地用羨慕和擔憂的目光觀察著列寧在東方點燃的火焰。比起他的目光短淺、才智平庸的同僚和上司,他對列寧的感情更加複雜,他欣賞列寧「精明的頭腦」,同時也把列寧稱作「嗜血的哲人」,並曾在書中談到怎樣在戰後「收復俄國」。然而如凱恩斯的傳記作家評論說,與其說凱恩斯對社會的未來發展方向極其關注,不如說他是對英國當政的庸才滿腹牢騷。
在下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凱恩斯將發現自己面對的談判對手是更加強大也更蠻橫的美國人,這次談判將讓他身心俱疲,並在不久后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