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最早的海關大樓(組圖)

作者:新疆餅  於 2014-8-1 18: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外灘13號,中國最早的海關大樓(組圖)

  編者按:作為以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命名的一個區,黃浦區不僅是上海的中心城區之一,更是這個國際大都市繁榮繁華的「形象代表」。特大型現代化城市中罕見的有400多年歷史的觀點名園豫園,享有「萬國建築博覽會」盛譽的外灘,以「中華商業第一街」著稱的南京路步行街,……都匯聚在此。正因為如此,黃浦為世人所矚目。

  這裡為老城廂的發祥地,繫上海開埠后「十里洋場」的所在地,具有深厚的歷史沉澱、豐富的人文景觀,可謂得天獨厚。

  光陰荏苒,在逝去的歲月里追溯,我們驀然回首,發現黃浦曾經擁有過無數個「第一」,「唯一」和之最。物華天寶,地靈人傑,這一切,值得我們去珍惜。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本欄目特別策劃《物華天寶話黃浦》專題系列,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自1843年上海開埠以來的150多年間發生在黃浦區的,曾經在全球、全國、全市具有影響力和典型意義的精彩篇章和重要事件,以饗讀者。

 

  1685年,清政府開放海禁,允許民船進行沿海南北運輸,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4省設立海關,其中江蘇海關(簡稱江海關)設在上海縣城大東門外黃浦江邊(今白渡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以「海關」兩字命名的機構。

 

最初的江海關辦公處。1840年後統管全國海關行政事務的總稅務司署也設在內。

  1853年,英國乘上海小刀會起義之機,強佔江海關。次年,在英國人阿禮國策劃下以及清政府的默許下,上海道台(上海最高行政長官)吳健彰與英、美、法三國領事共同組成關稅管理委員會,江海關最高行政管理官員由洋人擔任,從此,江海關行政管理權喪失。

 

1891年建造的位於現中山東一路13號的哥特式海關辦公建築和33米高的鐘樓

  1859年,海關稅務司制度首先在江海關形成,后被推廣到全國。由於當時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就設在上海,掌管江海關的洋人往往同時被清政府任命為「總稅務司」(相當於海關總署署長),由此,半殖民地性質海關形成。

 

1925年,正在重建中的海關大樓

  1891年,因原位於漢口路外灘的廟宇式海關辦公用房破敗不堪,由上海道台聶緝籌款,英國設計師設計,在現在的上海中山東一路13號處建成了哥特式的紅磚建築作為新關署,其中33米高的鐘樓,屋頂安裝有大鐘和避雷針。1925年,又耗資450萬兩白銀在原址建造海關大樓,為中國國內最早的海關大樓。大樓建築風格總體上屬於典型的希臘式新古典主義建築,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大樓高8層,面對黃浦江,佔地面積5722平方米,建築面積32680平方米。

 

重建后的江海關大樓

  海關大樓最為著名的就是頂部的鐘樓。作為上海外灘標誌性建築,海關鐘樓以其79米的高度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僅次於英國倫敦鐘樓和俄羅斯莫斯科鐘樓。

 

海關大樓內的大鐘

    鐘樓機房有1口大鐘、4口小鍾,每隔15分鐘,4口小鍾就響起叮咚叮鐺之聲,每隔1小時,1個135公斤重的大銅錘便敲擊幾噸的大鐘,發出雄壯的聲響,持續10秒左右。海關大樓的鐘聲蘊藏著上海的歷史。1928年元旦,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是《威斯敏斯特》報時曲,而如今敲響的是《東方紅》報時曲。

 

江海關報關大廳

 

當時海關總稅務司的辦公室

  在上海海關大樓的401房間的窗戶玻璃上,至今還能看到一個用英文刻的名字:F.W.MASE,這個洋人的中文名字是梅樂和,英國人。1925年到1929年,梅樂和任上海江海關的稅務司,相當於現在的關長。1927年12月19日,梅樂和搬進剛建成的江海關大樓401房間,洋洋得意地用戒指上的鑽石在窗戶玻璃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這成了洋人把持中國海關近百年歷史的最為形象的見證。

 

如今的上海海關大樓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江海關才結束了屈辱的歷史。1950年2月16日,江海關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海關。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8: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