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重溫《海德堡要理問答》

作者:研究  於 2007-7-11 21: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德國的普法勒次在1546年成為信義宗的教區,但在這不久,改革宗的信仰也在此地傳開。因對聖餐禮觀點的不同,發生了一連串的爭辯;信義宗認為基督的身體是實實在在地在餅與杯之中,而改革宗則主張餅與杯是基督同在的表徵與記號。為了解決此教義的分歧,當時在位的腓勒德利三世(Frederick III,1515~1576)在研究這兩觀點之後,採納了改革宗的論點。為了教育青年,他不顧信義宗所施加的壓力,邀請了數位海得堡大學的教授,也是改革宗的神學家,完成一個適用於學校、教會及講台信息教導的信仰問答,其中最主要的兩位,是善於辯證的烏爾西努(Zacharius Ursinus),及善於熱誠表達的俄利維亞努(Caspar Olevianus),他們二人的特長成為此問答的特色。腓勒德利三世也積極地參與於著作的過程中,帶著論戰性的第80問答,是出於他的建議,他並為德國的版本作了一篇序言。這份問答於1563年的1月,在海得堡的議會中被採用,故以此名之。在出版的同時,拉丁文版本也已完成。

  《海得堡要理問答》在改革宗的信條著作中,是最具有權威性及最為通行的,其原因有三:
  1、它被翻譯成多種的語言,因此為許多的團體所採用。
  2、雖然是在激烈的神學爭辯中產生的,但此問答卻不具咄咄逼人的辯腔,語氣十分溫和,除了第80條之外,文辭之間滿有安慰,而內容著重於實際信仰的需求,不重神學的研討,所以頗受普法勒斯以外改革宗教區的喜愛。
  3、此問答的組織與眾不同,乃是照著羅馬書的方式寫成。全文129個問答,分成三個部份:1到11是有關人類的罪及苦情;12到85是有關基督的救贖和人的信,包括對使徒信經及聖禮的解釋:最後的部份強調人應有的回應,其中包括對十誡及主禱文的闡釋。故改革宗的神學觀隨處可見。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09: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