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山門

作者:魯智淺  於 2008-1-11 05:5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山門
寺院正面的樓門。這是因為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一般有三個門,象徵三解脫門,所以又稱"三門"。今之寺院或僅有一門,也可稱之為三門。

寺院的一般稱呼。因為以前寺院多築于山林之間,故以山門為寺院的別名。
佛寺大門稱「山門」。通常寺院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於山林之間,因此稱山號、設山門。後世造於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稱山門。一般有三個門(故又稱「三 門」),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這三座門常蓋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間的一座蓋成殿堂,叫「山門殿」或「三門殿」。殿內 塑兩大金剛力士(屬護法神「天龍八部」)像。金剛力土是手執金剛杵守護佛法的護法神,其形象一般都是面貌雄偉,作忿怒相,頭戴寶冠,上半身裸體,手執金剛 杵,兩腳張開。所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顏張口,以金剛杵作打擊之勢;右像忿顏閉口,平托金剛杵,怒目睜視而已。   由山門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間供大肚彌勒菩薩(或天冠彌勒),面朝南。彌勒菩薩的背後,供韋馱菩薩(護法神),面向北。兩尊菩薩背靠背,中間 隔板壁。我國漢地一般寺廟供奉的彌勒像為五代時的布袋和尚,因傳說為彌勒化身,故後人塑像供奉之。據《高僧傳》記載,布袋和尚為五代梁時僧,明州(浙江) 奉化人,或謂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詳。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常以杖荷一布袋,見物則乞,故人稱布袋和尚。《景德傳燈錄》卷 二十七載,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卧;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貯於囊中,時人稱為長汀子布袋師。師能示人吉凶,頗能預知 時雨。梁貞明二年(916)三月,師將示寂,於岳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3 08: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