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美國低估了中國的潛力

作者:反彈琵琶  於 2020-10-10 02: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推介|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深度 | 美國低估了中國的潛力,中國高估了美國的價值觀

燒腦財經 前天

以下文章來源於肖磊看市 ,作者Xiaolei


肖磊看市

在投資市場,獲取有用的信息就像大海撈針,我每天用18個小時思考,用五分鐘告訴你;這裡是肖磊看市,市場縱然複雜多變,但並非不可預期。

 

作者  |  肖磊看市 來源  |  公眾號:kanshi1314


首先祝大家節日快樂,其實最近思考和分析了好些問題,有關於進一步論述商業科技的,有思考關於內循環和外循環的,有探討中印等地緣政治的,但都還沒來得及整理成型,關鍵是大過節的,最好還是說點跟節日相匹配的話題為好。

那就從大家的出行開始說起吧,因為交通問題是一個經濟體產生經濟等活動的最基本邏輯,關於高鐵我就不展開來說了,這回說一下高速公路。
我可以這樣說,如果把中國的高速公路說清楚了,其實對整個中國經濟也就了解得差不多了,也許你不信,那我就試著說一下,裡面會提到更多關於中國經濟和中美關係等內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中國現在已經有15萬公里的高速公路,是全球高速公路里程最長的國家,比排名第二的美國還要多出4萬公里,但大家知道嗎,就在2004年的時候,中國的高速公路還只有4萬公里,而且按照當時交通部的規劃,到2020年時,中國的高速公路才能達到7萬公里。


也就是說,在過去15年裡,中國本來是要計劃修建3萬公里的高速公路,結果修了12萬公里。也許你會說,這屬於過度投資,但我看到的是中國發展的速度。
我個人覺得中國的高速公路還是不夠的,目前中國的高速公路已經覆蓋20萬人口以上的幾乎所有城鎮,其實這還不夠,下一步還應該覆蓋大部分10萬人口以上的城鎮,以及AAA級以上的景區。
現在很多人覺得除了節假日,很多地方的高速公路閑置率很高,對高速收費等都有很多的抱怨,對地方政府的過度投資等也十分警惕,但這些問題實際上並不是當下需要回答的問題,因為中國社會對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用途一定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這就好比,當大家只是發個簡訊的時候,是用不著4G的,但當大家把越來越多的商業、社交、視頻等等都轉移到網上的時候4G都不夠用了,因為未來還有萬物互聯,自動駕駛等技術沒有5G可能都很難實現,再過幾年,大家可能會覺得5G也都開始不夠用了。
過去中國的高速公路,主要是承擔了物流的功能,如果中國沒有在如此之短的時間裡,修建了超過10萬公里的高速公路,恐怕就不會有如今中國領先世界的互聯網商業生態。
那這個生態對中國經濟到底有多重要呢,我給大家一組數據,去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34.81萬億元(占整個全球的超過40%),其中網上零售額達10.63萬億元,同比增長16.5%,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8.52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上升到20.7%;電子商務從業人員達5125.65萬人。
需要記住的是,中國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已經超過5000萬,這是韓國的總人口。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中國已經迭代到了另一個時代。
當然,我不僅僅是來誇中國電商的,我是要圍繞高速公路,給大家分析更為重要的問題。 人類經濟的發展,是由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推動的,一個是分工,另一個是交易,而這兩個因素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條件,那就是流動,這裡面包括人和物的流動,以及信息等等的傳輸。我這裡只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中國高速公路對助推中國經濟所起的作用。
比如2018年,中國公路物流占運輸總量的78%,鐵路只佔到7.8%,水路也只佔到13%,而中國的公路物流80%以上是長途運輸,也就是走高速公路。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是在很短的時間裡,中國修建了那麼多的高速公路,中國的物流系統是否還能支撐電商等的發展,中國是否還能出現超過5000萬的新型就業者。
另外,去年中國的快遞件數超過了600億件,相當於每個人超過40件的快遞,這不僅僅是一個巨大的數據,而是進一步助推了中國市場的分工和交易體系,使其整個經濟體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我簡單的說一下什麼是分工和交易。
現在國內電子產品的主要生產地集中在珠三角和重慶等地,礦產資源的開採和加工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糧食生產主要在東北、華北,裝備製造和小商品生產等主要在長三角和渤海灣,這一方面細化了分工,而另一方面也會極大的促進交易需求。
比如說去年日寄發快件量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別是金華(義烏)和廣州,而收件(投遞)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別是北京和上海。

也就是說,要支撐這樣的分工和交易體系,就必須要有足夠強大的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這裡面高速公路扮演了決定性支撐。
高速公路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其靈活性,可以接駁更加廣泛的公路和鄉鎮道路,使得中國市場的分工和交易進一步提升,而只要有交易,就會產生利潤,就會有新增的就業,就會將脫貧致富滲透到每一個角落,這就是為什麼說商業是最大的慈善的原因。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足夠規模的交通系統,無法建立有效的物流體系,分工和交易就會被嚴重抑制,那麼意味著同一個地方的人,既要鍊鋼,還要發電,還要搞加工製造,還要種糧食,還要搞科研,那大家想想,這個地方生產出來的商品還有競爭力嗎?
美國為什麼強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分工和交易的強大,美國東海岸的華爾街是全世界金融玩得最牛的,所以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可以割世界的韭菜;而西海岸的矽谷是高科技產業的俱樂部,全球也幾乎沒有對手(誕生了谷歌、蘋果、臉書、英特爾等),可以賺取超額利潤;美國中部主要是農業,所以像孟山都這樣的企業,就誕生在密蘇里州,現在國內很多人還是談孟山都色變,為啥,因為人家幾乎壟斷了全球種子市場。

未來中國要面對的是全世界,是美國這樣的對手,我們只有更加細化我們的分工,提升我們的交易能力,才能真正跟強大的對手競爭。
那如何細化分工呢,首先就得修建規模宏大,滲透能力極強的各類基礎設施,然後給各種交易提供便利,分工自然就出現了,所以分工是各類建設的結果,而不是條件。
中國不僅需要極其發達的高速公路,還要搞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北煤南運、南水北調等等,只有這樣,深圳才能安心的搞科技;上海才能安心的搞金融中心;北京才能安心的發展服務業,提升政治文化等首都功能;東北才能誕生北大荒,河南才能誕生雙匯,四川才能誕生新希望,新疆才能誕生廣匯能源金風科技(風電設備生產商),西藏才能有足以承載更多遊客的加油站和星級賓館。
於是,交易就更加頻繁,分工就更加的細化,其競爭就開始外溢,深圳的科技產品賣到了全世界,華爾街的投行來上海組建新的公司,各國的政要和訪問團來到了北京,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省會城市烏魯木齊成了亞歐樞紐,寒冷缺氧的青藏高原成了自駕游的天堂,溝壑縱橫的貴州成了數據中心。
在此過程中,每個省份都獲得了更大的利益,每個人的生活都得到了改善,這就是分工和交易帶來的終極福利。

那很多同學可能要問了,如果發展經濟如此簡單,多修路不就好了嗎?其實我要說的高速公路,實際上並不是簡單的一條路,而是整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演進,政府執政能力,以及工業化水平等等呈現出來的綜合邏輯。
高速公路跟一般的公路不同,高速公路造價非常昂貴,要佔用耕地、林地,還要修服務區,還要保養,還要建大量的出入口,如果沒有強大的底層需求和頂層設計,高速公路是很難建設的。
而一般的公路,實際上大部分都是自然形成的,所謂的修建,也只不過是擴寬或鋪設瀝青水泥,牽扯不到整體性規劃、協調,跟高速公路的邏輯有天壤之別。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印度的公路有560萬公里,比中國的公路還要多100萬公里,但印度的高速公路只有1500公里,也就是說,中國的高速公路里程是印度的93倍。
我再給大家說一下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的造價,大家就明白其更大的區別了,比如普通的二級公路,也就是設計時速在60公里—80公里,雙向行駛且無中央分隔帶的雙車道公路,這樣的公路,造價每公里大概250萬元。
那高速公路的造價是多少呢?我就說一個中國高速公路裡面造價比較低的平原地區的高速公路,比如河南東南部平原地帶的淮濱至固始高速公路,雙向四車道,全長66公里,總投資是34億,大概摺合下來就是5100萬每公里。
也就是說,修1公里的高速公路,相當於修20公里的二級公路。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地形十分複雜,高速公路的造價平均下來是很高的,而且有很多高速並不是雙向四車道,而是雙向六車道、八車道。
比如廣州至虎門的沿江八車道高速,每公里造價2.67億元。這是個什麼概念呢,京滬高鐵,每公里的造價只有1.65億元,也就是說高速公路的造價很多時候要比修高鐵還要貴。
我再跟大家說一個高速公路的項目,比如目前已經批准建設的杭紹甬智慧高速公路,完全按照自動駕駛技術要求建設,總長度是174公里,總投資是707億元,相當於每公里4個億,比完全挖隧道修地鐵都貴。

也就說,當印度在修公路的時候,我們在修高速公路,當未來印度在修高速公路的時候,我們在修智慧高速公路。
大家不要厭煩我總拿印度比,因為現在只有兩個國家可以用來跟中國比,一個是印度,一個是美國,我們要明白的是,只有搞清楚,我們在發展上是如何跟印度拉開距離的,才會更容易的尋找到追趕美國的方法。 很多人覺得中國經濟能有今天的發展,是因為我們學習西方,是我們改革開放,這一點我也是認同的,但我想說的是,印度一直都是西化的,都是市場經濟,走資本主義道路,但現在的發展為啥依然趕不上中國呢?
我可以這樣說,如果印度政府的執政能力還是現在的水平,老是想用跟鄰國的衝突和矛盾來轉嫁國內矛盾,掩蓋經濟發展的困境,恐怕再過個幾十年,中國和印度,不是經濟發展的差距問題,而是雙方可能會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
所以,不管有多少人吹印度,如果印度無法補齊基礎設施建設這堂課,印度未來依然是發達國家跟中國要價的籌碼,而不是真心實意的投資對象。現在只要中國民眾稍微抱怨一下美國的企業,美國企業立馬就說,我們要進軍印度市場(讓中國人吃點醋),其實這恰恰說明其不想離開中國市場。
如果把時間拉長看,巴西、墨西哥等等,都是人口過億的國家,但硬是在美國的帶領下,進入中等收入陷阱難以自拔,美國人對印度會比墨西哥和巴西好嗎?我們暫時很難預料印度投入美國懷抱之後的發展,因為印度離中等收入都還很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美國人絕對不會給印度提供廉價的東西,也不會以比中國更低的價格幫助印度去修建高速公路和鐵路、港口等。


那搞基礎設施建設這種事情,是中國向西方學的嗎?我可以這樣告訴大家,早在秦始皇時代,中國就開啟了高速公路建設,人類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全長700多公里,從陝西甘泉宮直達內蒙古包頭九原郡,是世界公認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比西方的羅馬大道還要早200多年。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都幾千年以前的事,跟如今的世界早就不搭邊了,但我要說的是,正是由於這種大統一思想的傳承和規劃,使得無論什麼時候,中國人都對每一個地方的互聯互通都十分看重,這不僅僅是執政者的意願,而是發自底層社會的商業需求。
現在只要一提到頂層規劃等,很多人就覺得是計劃經濟的遺留,我可以這樣說,中國人的血液里,流淌著的是永遠改變不了的商業的血液。中國為什麼歷史以來都重農抑商,這恰恰是因為中國社會的商業慾望過強導致的,早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商人呂不韋就可以憑一己之力把嬴政推上皇位。如果一個社會商業永遠都發展不起來,那還抑商幹什麼?
一個最早發明紙幣,最早開創了陸路、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其商業基因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用瓷器、絲綢和茶葉,以及諸多小商品,賺了西方上千年的銀子,以至於對工業革命帶來的賺錢機會都無動於衷,甚至是排斥,錯過了適應世界變化的機會。
就像現在資源型國家,靠賣石油就能過好日子,還搞什麼改革、創新呢?只不過當年我們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等,可不是靠天上掉餡餅得來的,技術含量都是非常高的,其對國家和商業的影響和重塑也就完全不同了。也就是說,如今的中國,才正式從瓷器、絲綢那個商業時代醒過來了,開始完全的擁抱工業化時代的新的商業文明。
其實回到高速公路的問題,我想說的一個觀點是,中國15萬公里的高速公路,只是中國整個商業運行體系的濃縮,從歷史文化,到工業發展,再到政府效率,以及底層社會對生活、商業的需求等等,有很多東西,看上去我們是從西方學的,但其實僅僅是西方的發展,激發了我們內心最原始的基因而已。

 
工業社會發展到今天,其交易之頻繁,分工之細,已經超乎想象,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任何排斥交易和不重視分工的行為,都註定會失敗。這其實也是蘇聯計劃經濟為什麼走不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缺少了交易這個主體環節,分工和生產的作用被大大的抑制和削弱。
很多人理解的交易僅僅是一個買賣過程,但交易最根本的作用是建立持續的分配機制,如果沒有交易,整個社會的分配系統就會紊亂,不管你生產多少東西,最終都難以持續,因為你不知道分配給誰,你不知道誰是最需要物品的一方,你不知道每個人願意為自己的需求承擔多少成本。
也就是說,商業社會的第一個特點是對外交易,第二個特點是對內分工,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有一些時候可能會出現經濟危機、戰爭等,導致對外交易的暫停或對內分工的失敗,但從長期看,對外交易一定是越來越頻繁,而對內分工一定是越來越細。
關於交易和分工,我再舉個現有國際市場的例子,比如三十年前,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只有3萬億美元,而到了去年,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已經飆升到了接近50萬億美元,短短三十年間,貿易額飆升了超過16倍,如果一個國家無法進入到這樣一個規模的交易當中,那麼很快就會遭遇困境,喪失諸多利益。
再拿分工來說,三十年前,全球貿易當中,製成品貿易佔比超過了70%,而三十年後的今天,製成品貿易只佔到總貿易的不足30%,也就是說,全球的分工體系已經細到了如果沒有分工協作,全球70%的產品都無法完成,而這個比例在三十年前,只有30%
可以這麼說,現在的國際貿易,並不是誰生產汽車,誰生產飛機,誰生產襪子的問題,而是誰生產輪胎,誰生產發動機,誰生產玻璃,誰生產電子儀錶,誰生產布料等的問題。人類的工業化,已經進入到了一個不協作,就難以運轉的時代。
這就要提到美國針對中國的脫鉤問題,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談脫鉤,本身就是非常危險的,也是難度極大的,因為對於大部分國家來說,隨便拿出一個工業製成品,都很難獨立完成生產(中國可能獨立性會好一點),因為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零部件環節很大的可能是在其他國家。
當然,你可以說為了脫鉤,可以把這些環節都轉移至本國或其他市場,但問題是,這不僅需要時間成本,而且需要其他環節的支撐,等你都搞定了,結果發現,你違背了分工原則,由於一個環節的變化,製成品的生產成本可能突然間漲了20%,生產效率就降低了,市場競爭力就迅速下降了,就會被踢出現有市場。導致想要的安全感並沒有得到,反而連原有的利益都失去了,畢竟資源是有限的,干這個就不能用來干那個。
就拿這次疫情來舉例,德國算是工業能力非常強大的國家了,很多低端製造德國都看不上,但由於疫情的影響,德國下定決心進行口罩生產本地化,德國政府可不是隨便說說,而是真的拿真金白銀去補貼德國的生產商。
當時,德國很多婚紗公司、時裝初創企業,甚至咖啡過濾器生產商等500家德國公司轉型生產口罩。結果呢,一個多月後,宣告失敗,因為生產口罩的機器還得從中國進口,整個生產出來的口罩價格,最便宜的也是中國的兩到三倍,然後就放棄了生產,又開始從中國進口了。
其實我這裡並不是說中國製造不可替代,我們還要繼續往下思考,分工的細化,並不僅僅是拼成本的問題,而是分工細化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了超額利潤。
比如中國雖然有製造更大規模口罩的能力,但口罩市場的利潤,一直以來大部分都被美國的3M公司給賺走了。我此前也說過,中國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用瓷器技術,賺了西方難以計數的白銀,但今天最貴的瓷器,都是歐洲人生產的。再比如茶葉是中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但現在整個中國的茶葉企業的產值,還不及英國人創立的立頓(全球最大的茶葉品牌)一家的產值。

但大家也不要著急,因為這是一個過程,中國在工業革命方面落後了西方兩百年,這導致中國首先要解決的是工業化的問題,其次才是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最後才是細化分工的問題。
只要全世界把生產口罩這件事交給中國,那麼總有一天,中國在這個領域就會有超級品牌出現。這就好比說,只要全世界的手機交給中國生產,那麼中國就一定會有華為、小米、oppovivo這樣的企業出現。中國真正要做的,依然是規模,只要規模足夠的大,分工就會自然而然的被細化。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提到,市場規模決定了你的分工深度,而分工深度決定了你的生產效率,生產效率決定了你的成本和利潤。

 
似乎又扯遠了,那經濟規模、生產分工這些東西,跟今天要討論的高速公路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關係可大了。
所謂的經濟規模,並不是簡單的說你有多少人口,你有多少土地就算是規模,經濟規模主要說的是經濟活動,如何把人口、貨物等串聯起來,使其在共同的市場下產生交易,才能算得上經濟規模。
正是由於高速公路的發展,縮短了整個中國社會的聯通距離,從而人口教育、民族文化、產業多樣性等的優勢才被刺激了出來,中國的貨物才迅速的流動了起來。
同時,高速公路的建設,使得中國的鐵路主要承擔了客運功能,解決了大規模人口的流動問題,而公路貨運和鐵路客運的組合,貫穿了整個改革開放至今的經濟活動,這是中國經濟規模最根本的組成部分。
發展至今,我們開始面臨新的問題,比如公路運輸存在著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問題,目前科學家已經明確了京津冀等地區的污染源頭,主要就是重化工業、燃煤和以公路運輸為主的物流方式。


但問題是,要修路,要搞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就需要水泥,就需要瀝青,就需要鋼鐵,就需要電,就更加需要重化工業和水泥廠、燃煤發電廠等。
因此,隨著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和完成,其實本身就是一個減少污染的過程。而在其他減少污染的工業技術沒有出現之前,最直接的降低污染的方式,就是要將更多的物流轉移至鐵路系統,減少柴油車的使用,但鐵路系統一直承擔著客運任務,怎麼轉呢?
那就搞客運專線,讓普通的鐵路以物流為主,再專門發展一套新的鐵路系統,來滿足客運需求,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高鐵客運專線系統。
那如果以公路為主的運輸模式被削弱,很多高速公路不就空出來了嗎?請注意,這就是未來新的模式出現的標誌。
中國人口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一,經濟規模世界第二,國土面積世界第三,就算在中國的中西部地區,隨便拿出一個省會都是數百萬人口。中國有一條胡煥庸線,儘管這條線右側東南地區36%國土居住著90%以上的人口,但大家再算算,這條線以西,其實依然擁有超過8千萬的人口,比整個德國還要多,僅甘肅和新疆的人口,加起來就超過5000萬。
那我要說什麼呢,我想說的是,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中國千人汽車擁有量只有不到180輛,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排名世界第17,甚至低於伊朗的排名。
現在國家的其中一個戰略是鄉村振興,但大家想想,振興鄉村需要分幾步走呢?我認為是三步走,第一步是修路,第二步是修高速公路,第三步是給高速公路更好的配套,比如滲透率更高的出入口,服務區和加油站等。
大家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中國的每一個村鎮,都配有高速入口,在每一個高速出入口,都有一個車輛川流不息的商業區,村鎮裡面到處都是停車場,那這樣的鄉村自然就振興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圖,這是國慶期間一個高速的服務區,很多人走進去之後誤以為是城市的購物中心。

當然,很多同學還是會說,高速公路有那麼神奇?那還要那麼多發展經濟和脫貧的政策做什麼呢,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高速公路類似於地鐵,其真正的作用,並不簡單的是便捷交通,而是對國民出行時間、距離等的計算和數字化,50公里的高速路駕駛者所使用的時間,基本是固定的,但如果是50公里的城市道路或低等級鄉村道路,時間就完全不可控了,時間對於商業來說,就是生命。
人類社會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從更精準的控制時間開始的,如果時間是可控的,商業的發展就會提升一個台階,這種力量對經濟活動的助推,是很難估量的,大家可以想一下,頻繁運行的高鐵,如果不能精準計算時間,會發生什麼?
有了越來越多的高速公路,中國在無形當中,就增加了國民總時間,其實這就是對手很難超越的競爭壁壘,可以理解為,我們從而獲得了比競爭對手多的時間。這就好比說,當每一個人都能夠清晰的知道自己干某件事所要花的時間的時候,就會更加高效的利用時間,時間本身雖然沒變,但相當於你比別人多使用了時間。
從而,所有的經濟資源就能更有效的流動起來,甚至是在沒有水的地方,只要有高速公路,商業就會解決沒有水的問題。大家可以去看看中國幾條沙漠公路,在公路兩邊,都鋪設了水管,都長出了綠樹,原因就是,修路這件事情,同時就是解決很多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非常高效的經濟活動。修路可以讓沙漠變綠,可以讓黃土高原長出蘋果,可以讓冰天雪地的地方聚集一擲千金的滑雪愛好者,可以讓原來農民餵豬的東西變成綠色食品。
我可以這樣說,當一個村子里時常停滿汽車的時候,想不振興都難,當沙漠里停滿汽車的時候,這塊沙漠就不再是普通的沙漠,而是具有經濟產值的生產要素。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如果要給大家一個終極的理解方向,第一個是存量當中的手機經濟,第二個是增量當中的汽車經濟。
如果能讓每一個人都用上手機,那麼意味著每一個地方都得有信號,每一個地方都得有電,每一個人的收入要足夠承擔對手機的消費,而且手機生產企業的商業觸角還要延伸到每一個地方,最後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那麼手機經濟就爆發了,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經濟的狀態。
我們再假設,如果中國每一個鎮都有一個高速公路入口,將意味著什麼呢?很大的可能是,意味著中國將進入到新的升級換代的時代。
我們還是拿印度舉例,比如印度政府制定的國家發展目標,是要讓民眾擁有乾淨的廁所,喝上乾淨的水,但美國的國家目標是什麼呢,是要讓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夢想。這就是差距。


中國跟美國的競爭,最終是個人夢想的競爭,現在很多人說,美國尊重個人的歷史傳統,使得美國的經濟創新活力極大,引領了世界的發展,但我想說的是,如果國民都生活在,喝不上乾淨的水,用不上乾淨的廁所,吃不飽飯,沒有電的社會,這樣的民眾就算處在無政府狀態,恐怕也搞不出什麼創。
在我看來,中國和美國的真正的巨大的差距,依然是硬體,如果中國每個人都有一輛車,60%以上的家庭都住在獨棟別墅里,那麼中國人的目標也就跟美國一樣了,要讓每一個人擁有一個夢想。而現在我們更應該把目標定為,讓每一個鎮子都有一個高速入口(個人想法)。

當硬體和物質足夠豐富,商業足夠發達的時候,民眾才能不依賴於單一的組織或個人,這個時候才會有真正的自由,中國現在使勁的發展商業,使勁的脫貧攻堅,本身就是讓更多的民眾有更多的選擇。當整個國家和社會依賴於創造者,依賴於商業的時候,資本才會尊重個人,政府也會更加重視個人。
比如在諸多科技公司,員工可以隨便頂撞老闆,可以穿著拖鞋、牽著狗去上班,為什麼?原因就是科技創新為主的社會,依賴於個人,老闆需要個人的創造,自然就尊重個人。
大家假設一下,如果是農業社會,會出現這種情況嗎?農民只是體力的出賣者,是一種機械的重複勞動,一個人的價值有時候還不如一頭牛,在這樣的社會,就算給你一個超級自由、民主的制度,你就能獲得自由和民主了?
英國在800年前就有了大憲章,但直到工業革命的到來,才真正有了民主社會;美國開國元勛兩百多年前就制定了自認為全世界最自由的憲法,但美國建國后的一百年裡,還是不折不扣的奴隸社會,直到代表工業化的北方打敗了代表農業模式的南方,奴隸制才被終結。
這就類似於,自從有了抖音這樣的互聯網技術,很多會做飯的,會跳舞的,都成了高收入網紅,但如果沒有這種技術,會做飯的也還得找一份工作養家糊口,會跳舞的也只是某個明星後面伴舞的一員,只能機械的聽從他人安排。
是人類對技術的運用改變了人的生存狀態,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持續脫貧攻堅,便利營商環境等的原因,說得大一點,就是要讓底層民眾,擁有更多機會,過得更有尊嚴。技術革命本身也推動了人類社會革命。
最近幾年有一個人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就是做了鎚子手機的羅永浩,我大概說一下這個人的經歷,2000年的時候,成了新東方的英語老師,2006年的時候創辦了網站,開始了互聯網創業,2012年的時候開始做手機,前一陣開始做直播帶貨,現在開始進入娛樂圈做脫口秀。

請注意,我這裡並沒有任何嘲笑羅永浩的意思,我是要說明一個更大的邏輯,我們分析一下羅永浩的整個二十年職業生涯,2000年的時候新東方很火,因為很多人要接受英語培訓,要出國,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於是英語培訓在那會是最好的商業模式;2006年的時候,中國開始普及互聯,湧現出了很多互聯網企業,整個市場互聯網創業開始流行,羅永浩從新東方辭職開始互聯網創業;到了2012年,手機產業成為巨大的風口,羅永浩開始做手機;到了今天,大家不僅需要網路購物,而且需要網路導購,新的線上消費模式出現,羅永浩開始做線上直播帶貨。
我不知道羅永浩未來還會做什麼,也不知道直播帶貨這件事情他能做多久,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2000年的時候,新東方這種英語培訓行業競爭很激烈,2006年的時候,做網站這種行業競爭也很激烈,2012年的時候做手機這個行業也是存在激烈的競爭,而今天的直播帶貨更是激烈到了令消費者不安的程度。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認為,羅永浩在過去的幾個職業和創業當中,幾乎都競爭失敗了,或者說沒有成功,但問題的關鍵點不在這裡,為什麼羅永浩屢次失敗,都能重新找到機會呢?很顯然,中國大規模和多樣化的市場給羅永浩提供了一次又一次選擇職業和創業的機會。
假設未來中國的文化娛樂市場進一步壯大,大家對文化娛樂,比如單口相聲等領域的需求越來越大,對這類藝術家的需求爆炸性增長,羅永浩如果在直播帶貨行業完全失敗了,還可以憑藉口才立馬轉去搞線上娛樂等等。
我這絕不是諷刺,而是要用這個例子來說明,正是由於中國市場的極大豐富,中國市場規模的逐步崛起,對技術的創造和使用更加普遍,給了所有人更多的選擇,使得大部分人可以承受階段性的失敗,乾的不開心就可以辭職,老闆性騷擾就可以大膽的報警,這就是真正的尊嚴,這就是做大市場的優勢。
大家可以再想想,如果是改革開放初期,一個人下崗了,恐怕再想翻身就難了,這個時候車間主任罵你兩句你是不是得忍?


大家現在感覺西方人都很自由,都蔑視權威,實際上最根本的邏輯就在於,在商業足夠發達的社會,任何人都可以找到生存之道,當農民不怕欠收,白領藍領不怕失業,商人不怕破產的時候,整個社會的人權狀況自然就改善了。
所以,真正的改變人權狀況的邏輯,就是發展經濟,就是搞科技創新,就是給整個社會創造出無數個選擇機會。
中國在新疆搞職業培訓,美國政客說那是集中營,如果民眾得不到好的教育,無法掌握技能,就算解放天性,也不會改善人權狀況,因為如果恐怖主義就是人權,那美國應該把本拉登請到白宮做客,而不是將其消滅。

社會的進步,沒有廉價的方法,如果不實打實的發展經濟,試圖用抄一個文本制度就想取得社會進步的想法,是真正的無知,如果這種方法可行,那美國就不會有南北戰爭,印度也早就消滅了種姓制度,中東也就不存在宗教極端問題了。 好像又扯遠了,我們還是回到高速公路的問題。
既然解決諸多問題的落腳點,依然是發展經濟,那發展經濟的落腳點在哪裡呢?現在被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消費,因為只有消費上去了,生產才能持續,才會有內循環,但很多時候我們把消費這個行為,想象得太簡單了,話又說回來了,科技創新確實是引領消費的一個重要抓手,但沒有人能夠預測到下一個高科技產品會是什麼,所以我們不能一本正經的去分析一個比較隨機,充滿不確定的東西。
其實真正要從規劃層面重視的,依然是可預期的消費,按照發達國家的數據,比如美國,1950年的時候,美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工業強國,中產階級持續湧現,但這個時候,美國人的消費支出當中,吃穿方面的佔比依然接近50%,我們可以把這個時期看成是三十年前的中國。而到了今天,吃穿方面的佔比,在美國人的消費佔比當中,已經下降到了15%左右。
那美國人的支出都跑去哪裡了呢?難道都去消費搞科技產品了?那你完全就想錯了。住房支出現在佔美國家庭平均支出的41%,汽車交通支出占16%,再加上吃穿方面的17%,傳統的住房、交通(主要是汽車相關)和吃穿佔總支出已經超過70%了。也就是說,科技最發達,創新產品不斷湧現的美國,其實真正的消費,依然主要依靠的是房產和交通來支撐的。

什麼意思呢?智能手機很重要,機器人很重要,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這些設備就缺乏場景,電動汽車需要充電樁,自動駕駛需要高等級公路,就娛樂市場裡面的電影來說,比如中國的電影產業現在越來越龐大,可是如果沒有很好的位置用來建設電影院和停車場,銀屏數量就上不去。
我這裡也並沒有強調房地產的重要性,而是我們要非常清楚,只有大家在房產和交通方面的支出足夠大的時候,其他的產業才會爆發出更加強大的產值。我這裡也不是說房價越貴越好,而是大家要換一個思路,假設房子抑制了其他消費,那真實的經濟數據應該是,在房子漲價的過程中,其他的消費應該急劇萎縮才對,但為何過去十多年房價上漲的過程中,其他的消費市場也在不斷的擴容呢?
當然,關於房子的問題,過於敏感和複雜,我以後有機會專門來講,這裡還是回到一個問題,假設我們的硬體設施跟不上民眾的需求,那麼我們的軟體系統更新起來就非常的慢,房價的高企,實際上本身就是硬體建設依然跟不上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才要用犧牲經濟效率的方式,來換得一些公平。
那我說一下我的邏輯,目前我還沒有看到比房子和汽車更大的消費市場,但這兩個市場在中國遇到了非常大的癥結,如果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將會影響到整個中國未來的歷史性發展問題。
我這樣說一點都不過分,因為大國競爭,最後一定是經濟規模和人才的競爭,現在似乎大家都很看重什麼社會制度等問題,其實等再過幾十年,沒有人會過於關心這個問題,尤其是經歷幾次類似新冠疫情等這樣的事件之後,大家會理解,每個社會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大家更看重的將是硬體條件。
因為按照納什均衡,競爭越激烈,打法越相似,這就是為什麼麥當勞、肯德基;耐克、阿迪;百事可樂、可口可樂等等,其營銷、產品、店面都趨同的原因。大國競爭也是如此,中美競爭越是激烈,最終在很多方面就會越相似,是互相影響的,誰也改變不了誰,那就互相取長補短,從而進入到更為表象化的競爭領域。
什麼意思呢,比如運動品牌,耐克和阿迪,最後大家都不會關心誰家的鞋質量好的問題,而是關心誰請哪個明星代言,誰又贊助了哪支球隊的問題。
所以說,中國和美國的競爭,現在大家看得非常重的東西,比如什麼科技啊,社會制度啊,我認為慢慢的大家都不會太關心了,因為這些領域都會進入到一個納什均衡,而大家更關心的將是誰住的房子更大,誰的生活成本更低,誰的小孩有更大的運動場等等,這些看上去很普通的東西。
大家別小看這個,因為美國有足夠的獨立住宅規模(別墅),所以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條件,能吸引更多的富人和科技從業者,從而增加了對汽車等的消費,並持續的將財產和智慧留在了美國,同時塑造了不一樣的下一代生活模式,捍衛這種生活模式就成了美國所謂的共同價值觀。這成了美國政府凝聚國人,應對外部競爭的重要抓手。 當然,我這麼說很多同學是不同意的,覺得中國跟美國不一樣,中國人多地少,只能發展高層住宅,但我想說的是,只要是競爭,就會有比較,當整個社會的商業水平都發展到同等階段的時候,大家關心的問題其實就又回到了原點。
現在居住在美國的人,其實其他的優越感已經不是很強了,但有一個優越感會一直持續下去,就是獨立住宅這個生活條件,以及配套的教育體系,中國要趕上恐怕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我個人並不是一個物質主義者,我之所以強調獨立住宅這件事,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要找出下一個類似於改革開放這種對民眾靈魂深處的激勵機制,這樣中國經濟才能真正擺脫舒適區,真正成為可以跟美國全方位競爭的經濟體,從而造福整個人類社會。
當然,脫貧和奔向小康依然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目標,但中國已經出現了一個更為重要的群體,那就是中產階級,中國的中產階級目前已經超過4億,如何激勵中產階級,實際上就是激發中國經濟活力的最重要任務,這跟改革開放初期如何激勵農民的積極性一樣重要。
如果超過4億的中產階級,都能更進一步的成為貢獻智慧和承載消費、傳承文化的新型力量,那麼將帶動更多的民眾走向小康和富裕,成就更強大的國家認同,所以激勵中產階級就成了真正走向復興的一個基礎。
激勵機制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僅僅包產到戶的1979年,小崗村糧食產量就比上一年增加了4倍,農民收入增長了16倍,村民的人均收入從1978年的22元,增長到了350元。大家可以腦補一下,這是什麼樣的一種力量。
對於改革開放之後的農民和商人來說,對他們最大的激勵,就是多產出的糧食歸私人所有,做買賣掙來的錢歸自己所有,這就是最大的激勵。
那對現在的中產階級,最大的激勵是什麼呢?如果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中國經濟未來的動力也就有了。
我個人覺得對中產階級最大的激勵有三個,房子、車子和子女教育,我可以這樣說,未來中國跟美國的競爭,其實不是什麼明面上的那些競爭,而是誰能持續的解決好關於中產階級房子、車子和子女教育的問題,因為只有更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就會把消費和智慧留在國內,把未來的資產也都會留在國內。
我們不能把越來越多的富裕階層的消費和居住留在國內這種事,寄希望於突然的類似新冠疫情這種偶然事件。
那獨棟住宅就那麼重要嗎?請大家允許我繼續往下說,因為現在一說到獨立住宅,可能都成了敏感詞,好像意思是說中國就是土地稀缺,不能倡導發展獨立住宅這種模式,這跟國家的大戰略不符。
但我要說的是,發展獨立住宅,我們確實不需要學習美國的模式,美國獨立住宅佔比太高了,超過70%,而中國這一佔比不超過6%,這還是加上非獨立高檔住宅的數字。那把這一數字提高到20%有沒有可能呢?
這個時候,很多人又站出來說了,獨立住宅就是拉大貧富差距,就是佔用耕地,就是破壞環境等等,反正是各種理由都有。我這裡就不放關於美國佛羅里達、夏威夷等地區住宅的圖了,那可是幾十公里,以及蔓延數百公里的獨棟住宅群,就連沙漠地區,比如內華達等州,也都成片成片的建設了獨棟住宅區。
我可以這樣說,美國的獨立住宅,以及配套模式,就是對中產階級最大的激勵機制。

請注意,我這裡所說的美國獨立住宅,跟中國農村宅基地是不同的概念。
當然我們也沒必要羨慕美國的這種發展模式,因為獨棟住宅確實並不是很環保,耗能比較高,社會的集中度欠缺,一些商業模式就很難發展起來,所以美國其實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之所以發展非常好,原因在於美國形成了足夠的規模經濟,並且在全球賺取了更大的超額利潤,所以才能夠支撐得住這種很奢侈的發展邏輯。
但我要說的另一個問題是,美國已經啟動了跟中國的全方位競爭模式,中國可以有自己的規劃,但未來跟美國爭奪全球共同的人才和資金等是不爭的事實,中國要想進一步的激勵和留住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尤其是那些在中產階級脫穎而出,成為富裕階級的人群,發展成規模的獨棟住宅是一個非常必要且明智的選擇。因為這些人所承載的一個家庭的消費,可能就堪比中國西部落後地區整個一個村子的消費水平,留住這樣一個家庭,相當於可以解決上百人的就業問題。
我知道這種傳導機制很多人一時半會想不明白,但有一點是可以直接感受的,那就是這些家庭所請來的一個保姆一個月的收入水平,如果這個保姆呆在自己村裡,恐怕一年都掙不來,這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鄉村振興,因為保姆有了足夠的錢,回到農村才會有錢蓋更好的房子,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底層向上的爬升機會反而增大了。
所以,如果我們要尊重商業的邏輯,就要接受收入的分化,這裡面收入的分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忽視對低收入群體的保障,以及無法對高收入群體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進階性消費。假設我們的社會,無論你有多少錢,都覺得不夠(指國內環境下),這才是一個運轉良好的社會,如果豪宅無法滿足你的需求,你還可以玩飛機、遊艇,還可以玩登珠峰,甚至可以坐未來的宇宙飛船。但總之,這些需求國內都可以實現,這才是一個好的模式。
說到這裡,很多同學可能又要反駁了,這不就是跟資本主義美國一樣了嗎?沒錯,在發展商業這方面,我們只有學美國,才可以跟其競爭。但我們也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商業無法觸及的地方,我們的制度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我們不僅可以有富人的進階生態,我們還可以保護和救助那些被商業社會暫時遺棄的弱勢群體。
中國的扶貧模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那不是簡單的扶貧,而是一種科學的社會運作和動員體系,比如中國的精準扶貧,首先是按照幫扶對象,來提出一套解決方案,是讓其發展特色農業,還是對其進行職業教育,還是發展特色旅遊,又或者是勞動力市場對接,如果再不行,就可以採取異地搬遷,總之,是一套解決方案,這在大部分國家是很難想象的。
最近廣東省就召開了對口支援西藏的招商推介會,而早在今年的6月,廣東對口支援林芝的26個項目就舉行了集中開工儀式,讓中國經濟最發達,發展最快的地區,去對口支援最不發達的地區,這也是很多國家無法做到的。
所以,要跟美國這樣的國家長期競爭,不僅要做到美國能做到的,還要做到美國做不到的,然後持續的積累,才能勝之。
中國的孫子兵法裡面,有一句話叫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故善者之戰,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如果用在中美的競爭上,就是中美的競爭,不是簡單的靠出其不意或製造一個奇迹性事件,就能決出勝負的,真正決定勝負的,是誰更立於不敗之地,中國所出台的每一項措施都是內功,穩紮穩打,等待對方犯錯,這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很大的舉動和功勞,但這就叫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假設中國在遭遇美國騷擾之後,不是決心搞軍事現代化,不是堅定的發展國內經濟,不是按部就班的建立海軍力量,不是一步一步的在南海造島駐軍,而是遠洋奔襲,迅速報復,那就只能是賭一下運氣了。
如果稍微懂點軍事戰略的同學都應該知道,僅軍事而言,美國想圍堵中國,實際上屬於遠離補給線的長途征伐,雖然駐軍在韓國日本等地,但實際上類似於城外的軍營而已,這個時候中國的策略就應該是耗其資源,與其做持久的對峙,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划算的買賣。
其實最近幾年大家也都看到了,美國國內已經開始爭論海外駐軍的問題,開始要求盟友承擔更多的駐軍費用,這就是一個標誌性的遠征悖論,儘管美國可以割全世界的韭菜,但向全球轉嫁其各種軍事成本的能力已經越來越弱了,更多的支出需要美國民眾自己承擔,這就使得圍堵中國的成本還在持續的上升。
大家可以想想,中國只需要在海岸邊不斷的擴充軍艦,在陸地上多放一些導彈,在南海多造一些島嶼,美國就得不停的動態派兵,航母就得不停的開來開去,飛機就得整天盤旋,這就好比說中國是一次性投入,而美國消耗的是無盡的現金流。我個人覺得,只要美國消停了,航母不來了,飛機不起飛了,中國就應該搞一下近海軍事演習,然後調動美國的飛機航母打轉,讓其不得閑。
當然,我本人並不希望美國整天與中國為敵,但現實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因為美國也是一個在殘酷的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國家,二戰以前被歐洲撥弄,二戰期間又遭遇日本攻擊,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一強國,但也嚴重的缺乏安全感,這導致美國對其淪為二流國家的焦慮與日俱增,如果跟中國的對抗,沒有付出什麼代價,沒有真正遭遇國內大多數的反對,美國政府是不會善罷甘休的,這跟誰當總統關係不大。
另外,美國又是一個邏輯性比較強的國家,也就是說,美國做很多事情,實際上是要算的,我跟你對抗,成本是什麼,你會採取什麼策略,我會如何應對等等,都是數學思維。也就是說,如果在數學邏輯這個方面,中國獲勝,美國基本上也就不會再叫囂了,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實際上已經在有意無意的撤出第一島鏈的原因,因為第一島鏈內開戰,美國沒有任何獲勝的概率,未來美國的重點是第二島鏈,也就是從日本、關島,至澳大利亞這個地域,再加上印度。

很多人說,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刺激了美國,使得美國要跟中國較勁,其實恰恰相反,正是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美國才開始保持更多的理性。當年台海危機,以及轟炸中國的大使館,南海撞機等等行為,恰恰正是因為美國通過數學邏輯推算,認為中國不可能有什麼實質性的報復,因為沒有實力。中國避免跟美國開戰的唯一辦法,就是在軍事上與其勢均力敵,使其再怎麼算,也無法獲得絕對優勢,整個美國的激進派才會消停。
這裡面不要怕什麼美國也會研製更先進的武器等等,美國當年面對蘇聯的核武器優勢,並沒有任何退讓,而是開始制定更加理性的戰略,那就是末日計劃,我覺得中國也應該制定這樣的計劃,也就是說,只有你做好了與對手同歸於盡的準備,把選擇權交給對手,自己反而才能獲得主動權。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值得誓死捍衛的東西,那這個民族本身的持續性是存疑的。  抱歉,好像又扯遠了。我們再回到高速公路的主題。
其實為什麼要從討論高速公路的問題,扯到跟美國競爭的問題呢,原因就是假設這個地球上沒有美國,那麼人才和資金的流動就是另一種景象,中國需要採取的整個策略也會發生重要的變化。從美國誕生至今,正在說明一個邏輯,那就是大規模經濟體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是被嚴重低估的,這裡面不僅包括現在的美國,還包括未來的中國。
新加坡和以色列的大名全世界也是公認的,但大家可能還沒有一個概念,那就是中國深圳的GDP,已經比以色列和新加坡要高了。中國的遼寧、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幾個省的GDP加起來,就已經相當於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了,請注意,我們還有其他十多個省市,以及北京、上海、廣東等。
當然,現在有一種蔑視GDP的風氣,我覺得這很正常,畢竟我們需要更多的東西,但假設沒有排名世界第二的GDP,中國會跟世界有如此之多的聯繫嗎?中國民眾的生活能有所改善嗎?GDP不是衡量一切的數據,但GDP足以說明一切,因為GDP背後就是具體的分工和交易,就是公路鐵路建設,就是城鎮化,就是科技的不斷進步。
我之所以建議要把高速公路修到每一個鎮,其實根本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為中國未來最大的兩個消費領域建立最基本的條件,我們不能怕什麼就對什麼諱莫如深,房地產之所以敏感,那說明房地產正是問題的結症,我已經說了,就連美國如此高科技的國家,主要拉動消費的依然是住房和交通;另一個是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應該有一個更為宏大的戰略目標,那就是發展更多的獨立住宅。
當然,你可以說主要是要發展特色產業等等,但其實發展產業這件事,本身是合理規劃之後的副產品,中國真正需要規劃的,應該是商業解決不了的問題,國土、交通、獨立住宅等規劃是商業解決不了的,因為土地是無法進口的,也是無法轉移的,你想發展西部的土地,你不能把西部的土地賣到東部,土地不是蘋果和西瓜,你只有讓東部的人去西部,西部的土地才會有價值,你需要有便捷的交通,你還要有不同的規劃和產權模式等等,而這種刺激就需要很好的規劃。
一旦中國的鄉村振興起來了,中產階級開始擁有獨立住宅了,中國的下一個經濟風口也就來了,因為更多的汽車消費,以及更多的長期投資就來了。美國利用全世界最大的獨立住宅市場和較為完善的郊區教育體系,不僅留住了人才,還留住了龐大的長期投資資金。
為什麼美國資本市場漲了一百年,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多資金雖然在全球轉來轉去,但最終都回歸到了美國,那為什麼回歸到了美國呢,因為這些資金背後的主人的家在美國。
獨立住宅所帶來的影響還遠不止這些,我給大家再舉個例子,比如美國有五家如雷貫耳的公司,分別是惠普、迪士尼、蘋果、谷歌、亞馬遜,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五家公司都誕生於(註冊地址)獨立住宅的車庫。
具體地址如下:1.惠普車庫地址:367 Addison Ave, Palo Alto, ...2.迪士尼車庫地址:4651 Kingswell Ave, Los Angeles, ...3.蘋果公司車庫地址:2066 Crist Dr., Los Altos, ...4.Google車庫地址:232 Santa Margarita Ave, Menlo ...5.Amazon車庫地址:10704 NE 28th Bellevue, ...
這其實不是偶然,因為如果大部分孩子都住在高樓大廈裡面,本身就很容易變成宅男宅女,這是條件所決定的,你不可能在高層住宅里,搞一個電機試驗,整一個化學實驗室,倒騰各種電腦問題,現在高層住宅連電動摩托車等都是不讓上樓的,就是擔心發生火災。
美國的獨立住宅車庫是可以註冊公司的,我個人的小建議是,中國未來所有的獨立住宅都可以註冊公司。我們假設這樣一個場景,中國大城市的周邊布滿了獨立住宅,以及每一個村鎮,都有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出入口的周圍,都是獨立住宅,而且這些住宅都可以註冊公司。那會是什麼樣一種景象呢?
現在大學生想創業,可能連個註冊地址都找不到,就算找到了,也沒有錢交租地址的費用,假設自己家的獨立住宅就可以註冊公司,自己家農村的房子就可以註冊公司,下高速就可以到家,然後在院子里捯飭各種自己想要乾的事情,這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會是什麼樣子呢?
如果這樣的場景持續個五十年,大家想一下,這些地方會不會誕生偉大的企業呢?我想,其概率肯定要比所有人都住在高樓大廈里概率要高,因為日本跟美國的硬體競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別墅打敗了高樓。
正在熱播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裡面關於黃渤的那個故事大家應該也看了,自己整出了一個UFO,無意中改變了家鄉的面貌,這儘管是一個故事,但也說明了,沒有寬敞的住所作為條件,夢想就會被硬體和場地所限制。比如日本城鎮化完成之後,就只能對內搞精緻化產業了,我並不是說日本搞齣動畫等產業不好,而是中國是有條件跟美國模式進行全方位競賽。
所以要從獨立住宅這個角度入手,我覺得可以有四個方向,一個是給村鎮修高速公路,為更大規模的汽車經濟做準備,同時也就達到了鄉村振興的目的;第二個是在大城市周邊發展成規模的獨立住宅,滿足不同層次的住房需求;第三個是在二三線城市的高鐵站,修建規模巨大的免費停車場,將高鐵站的輻射範圍進一步推升;第四個是把幼兒園至中小學的教育資源,向城市外圍大幅擴展,因為這個階段的教育,更需要寬敞的教室和更大的運動場所,而大學更應該建在市中心,因為大學生要融入到商業社會,現在我們搞反了,義務教育在中心城區,大學反而搬到郊區去了。 十一 中國現在是全球第四大移民輸出國,僅次於印度、墨西哥、俄羅斯,很多人受了西方的洗腦,認為中國很多人移民是為了自由、民主,我覺得三十年前的中國移民,可能會對中國的發展模式有一些擔憂,但現在的大部分移民,其實都是中產階級,他們移民的目的沒有那麼複雜,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是沖著住房條件和孩子上學去的。
我不反對大家的自由選擇,但假設中國在住房和上學層面能夠提供更好的條件,中國中產階級將會創造出難以想象的貢獻和需求。
就拿消費來說,如果你住的是獨棟住宅,你不僅會買車,還可能會買不止一輛,你對整個消費的需求也會迅速擴大,因為你至少要裝更多的空調,你要消耗更多的家電、傢具,你還可能需要額外的勞工,來做家務等。
當中產階級擁有了獨棟住宅,也有助於未來生育率的提高,房子大了,教育方便了,就不擔心多生一個孩子了,這是未來中國彌補老齡化衝擊的其中一個辦法。更重要的是,對於非農村宅基地模式的獨棟住宅,國家可以很容易推行房地產稅,然後用這些稅再去優化城市和基礎設施,以及給更多的低收入者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很多人覺得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市場消費能力很強,政府收入也不低,其實在新增的諸多需求裡面,最大的一塊就是由移民買獨棟住宅所帶動的。我的意思是說,澳加等這些國家,通過一茬又一茶的收割各國的中產階級,就可以持續的保持整個國家的經濟和民眾的福利水平,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當然,要想讓更多的中產階級住上獨棟住宅,而且是以可接受的價格,這就牽扯到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那就是要改變中國城市發展的問題,以及中國保證耕地紅線和糧食安全的問題,討論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就沒法往下說了。
但我要說的是,中國和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不同,中國有足夠的可改造土地,雖然耕地比較緊張,但這個時候中國科學領域的發展和超強基建能力的另一個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我這裡舉兩個例子,一個是,由袁隆平等科學家正在試驗的鹽鹼地種水稻項目,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今年四月份的時候,袁隆平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說: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它們也是我國未來極為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這也是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創新工程。

另一個是,中國正在加緊勘探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一旦成功,僅僅河西走廊,就會增加2億畝耕地,就可以多養活1億人口。這不是我說的,是前一陣勘察的團隊專家說的。

其實中國農業的科技水平,目前依然是比較低的,比如我舉個例子,以色列這個國家,到處都是沙漠,嚴重缺水,但通過引水和各種高科技,硬是把自己弄成了一個農業科技大國,不僅可以做到自給自足,而且還能出口。要知道以色列人口雖然只有中國的一百五十分之一,但以色列耕地面積卻只有中國的千分之三。
所以,除了鹽鹼地種水稻,以及南水北調等工程,按照目前國家重視三農的程度,如果持續的推動農業的現代化,中國還能節約出一些土地。2012年的時候,中國發布過一個《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其中在農業方面的目標是,中國在2030年前後有可能完成第一次農業現代化,達到上世紀60年代農業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在2050年前後達到世界農業中等發達水平。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農業水平,其實還比不上上個世紀60年代農業發達國家的水平,可以提升的空間依然很大。

如果再說到糧食安全的問題,我當然同意,無論如何強調糧食安全,都是不過分的,但經濟發展的問題,是需要平衡的,我此前已經寫了一篇關於糧食安全的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一下。中國現在在主糧方面的對外依賴度很低,可能連5%都不到,遠遠低於類似日本等國家。
其實大家仔細去看,全球糧食出口實際上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也就是說,如果不考慮非常極端的因素,糧食方面的進口中國是有很強的主動權的,美國天天高喊要對中國進行高科技封鎖,但並沒有說要禁止給中國出口糧食,原因很簡單,因為很多科技產品供給方只有美國,而農業的供給方太多了,越南、緬甸、俄羅斯、烏克蘭、巴西、馬來西亞、泰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阿根廷、印度等等,其實都是農業出口國,農業市場的競爭太激烈了,中國的蔬菜水果等出口,也都占整個全球農業出口市場的超過4% 十二

因此,我個人覺得,耕地安全和滿足中產階級獨棟住宅需求的問題,要有一個戰略性的平衡。中國正在從一個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變,如果不圍繞消費來大做文章,那麼我們就只能從供給側入手,那其結果就是在消費不足的情況下,反而導致了物價上漲,然後消費更加不足,進入惡性循環。
在生產方面,中國已經從結構性過剩,正在走向普遍過剩,這個時候圍繞中產階級消費需求來轉變整體產業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中產階級需求裡面,持續增長且佔比最大的兩個方面,一個是房產(附帶教育),一個是汽車,但由於中國的特大城市已經出現了很多城市病,使得不得不限制對房產和汽車的消費,這就使得最有消費能力,以及規模最大的消費群體,其消費被主動(限購)或被動(高房價)的抑制了。
以至於目前中國的儲蓄率之高,依然是全球159個國家和地區裡面,數一數二的,整個社會保障體系比中國低很多的印度、緬甸等等國家的儲蓄率也都比中國低。
說到這裡,一些人可能又要質問了,肖老師這是要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啊,這是為房地產商說話啊等等,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未來幾十年,中國可以讓更多的中產階級住上獨棟房產,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中產階級的吸引力將大幅下降,再想用洗腦的辦法製造美國的優越感就沒那麼簡單了,更多的富人將留在中國,把消費也就留在了中國。
中產階級逐步會發展為富裕階層,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並不是均貧富,而是讓社會更加多層次化,具有更強的流動性,給更多底層社會的人創造儘可能多的工作機會和生活的選擇,讓跟多的人過得有尊嚴。
而越來越多的富裕階層,其實最明顯的兩個需求就是,要住更寬敞的房子,孩子要有地方上學,如果在大城市周邊有足夠多的學校,有足夠多的獨棟住宅,那麼更多的中產階級會遷往城市周邊,把城市裡面的高層密集型住房,留給更多的低收入群體,房子的供需平衡才能實現,對低收入群體反而是有利的。
我們現在搞反了,其實越是低收入群體,越是老人,越應該住在城市中心的高層建築裡面,因為生活成本低,公共交通方便,每天只需要幾塊錢就可以到達所有可以工作、看病和娛樂的地方,而且由於居住比較集中,政府在解決飲水、採暖、衛生、社會服務等等問題上,都可以低成本集中解決,而更多的富裕階層和其孩子,本身更應該住在郊區,因為可以負擔通勤成本,孩子的成長體驗更好。
所以,一旦用建立獨棟住宅和建設更多郊區學校、體育設施等方式,把富裕階層引向城市周邊,那麼整個城市的房價也會趨於合理,這對於低收入群體是非常好的事情,現在大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就是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沒有其他選擇,把錢都砸向了城市中心的高層建築,競爭就十分激烈了,對低收入群體和整個社會的分配機制都形成了挑戰。
中國有足夠的土地來進行改造,使其避免掉入類似日本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中國需要更大的消費空間,來推動整個經濟的內循環。美國各州的財政收入,平均超過60%也都來自房產稅。新科技推動的消費狂潮固然很重要,但那是順其自然的事情,而不是基本盤,沒有足夠的硬體,想消費更多的產品,本身就是不現實的,想拉動更大規模的經濟運轉,也是很吃力的。
日本的電子產品等也很發達,日本人均GDP一度超過美國20%,人均預期壽命比美國高出十多歲,但依然進入了經濟增長的停滯和長期的衰退,這裡面除了美國壓制和割韭菜的原因,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日本房地產市場的持續衰退,日本由於受到國土面積的限制,無法開闢出城市高層之外的居住模式,雖然有了較多的獨棟住宅,但依然無法更大的擴展,80%的中產階級蝸居於都市核心區的高層住宅裡面,導致消費長期不足和生育率趨勢性下降,創業野性也遭遇極大的抑制。
中國跟美國的競爭是全方位的,中國的人口、土地和已經形成的經濟規模,是不允許留死角給美國來運作或攻擊的,住宅等硬體條件依然是我們的短板。我們愛好和平,但和平不是躺著就能實現的。
最後我再給大家說個哲學問題,比如我們現在也都認可了西方提出的,商業就是最大的慈善這一說法,但這其實也是西方對外的一種宣傳模式。
那在西方真正的精英靈魂深入,什麼才是最大的慈善和正義呢,我告訴你,是戰爭,是對抗。古希臘前蘇格拉底時期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其思想和風格對後來的西方哲學有著巨大的影響,其在《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當中,就明確的提到,戰爭即正義。意思是,人類如果沒有對立、鬥爭、矛盾,人人都本性向善,那就是一種停滯。
英國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被稱為達爾文主義之父,其影響依然在持續,而在斯賓塞的思想當中,戰爭不僅是最大的慈善,也是最高的正義。斯賓塞在《社會學研究》一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斯賓塞認為戰爭可以讓人類社會的規模擴大,而只有在大規模的組織社會裡,生產力才有可能飛速發展。如果我們簡單的去援助一個自給自足的小部落,而不是將其消滅,能帶來什麼用處呢?
大家不要震驚,如果看看深受西方思想影響的美國、印度等現在的很多舉動,你就明白了為什麼中國和美國的競爭,不是一個簡單的什麼意識形態、價值觀等的問題,原因就是在西方思想裡面,戰爭、對抗本身就是一種正義、信仰和榮耀,就是終極目的。
因此,我們一定要放棄幻想,只有放棄幻想,穩紮穩打,把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才能應對未來更大的來自不同對手的挑戰。
當然,以上所有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僅供大家討論和閱讀,不構成任何決策依據。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2: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