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門外話哲學

作者:反彈琵琶  於 2016-5-25 06:5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漫議雜壇|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門外話哲學

 

沒有受過專業哲學熏陶,一鱗半爪的心得,或不及業餘水平。

不久前的哲學座談會,哲學的意義和作用被進一步強調,預示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探討或重現轉機。

 

在近代,在對西方科技和文化學習的速度方面日本比中國快,再加上中國以前的書面語都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中日兩國沒有、從歐美引進的生活用品或事物的叫法是日本首先把這些事物的英文名稱翻譯成漢字(實際上是日文),於是中國便從日文中借用、拿來了這些翻譯語。這其中就有哲學及幾乎全部的社會科學辭彙。

換句話說,哲學作為漢語概念,不過一百多年。哲學的內涵和外延百度百科解釋為:哲學(英語:Philosophy,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按照詞源有「愛與智慧」的意思。在學術界里,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概念。

哲學是有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哲學是定性、定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律的學問。而科學則是在哲學對宇宙的定性、定邏輯的基礎上分科認識宇宙中的各部分即萬事萬物的定量變化規律的學問。

廣義的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具體定性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

在古代東方是沒有哲學概念的,哲學一詞是近代從西方引入的概念。在使用中常常與處世學問、宗教信仰、統治術、權謀術、易經算命等等概念相混淆。

 

通俗地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都不妨稱為哲學。問題在於,作為意識形態的世界觀,如何與現實世界接軌,如何認知客觀辯證法。這些均依賴於實證科學進展的程度。受教育的機會(包括學校教育及非學校教育)是接觸實證科學的前提。

作為系統的人大寫的人,無意識形態可言,整體無意識。意識散見於每一個具體的人,而對其整合又是系統的必須,整合意味著集中全人類的智慧。換個角度,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一般為統治者的意識形態,這又是由生產方式的發展水平決定的。

反過來講,集中全人類的智慧,又受到生產方式的發展水平的制約。北京、上海、深圳與窮鄉僻壤在生產方式的發展水平上反差很大;集中全人類的智慧的可能,同樣反差很大。

 

思維,人皆有之,但思維辯證法或曰辯證思維,卻不是與生俱來的。所謂思維辯證法,是指人的思維要符合客觀事物的辨證規律,即人的思維要符合於自然辯證法。

恩格斯說過,哲學作為凌駕於一切科學之上的總科學,隨著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深入發展,已不再具有現實的意義而成為多餘,哲學所剩下的,只有思維邏輯和辯證法。

恩格斯將哲學界定為思維辯證法,看似抹剎了哲學無所不包的崇高地位,實際上卻是對哲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維作為客觀現實的映象,涉及到已知客觀世界的所有一切,思維不僅包括著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也包括對世界的歪曲認識。哲學的任務在於深化正確的認識,分析歪曲的認識;哲學就此不再包辦世界,改造世界的職能也由實證科學去承擔起來。單純的哲學面對的卻是形形色色的複雜的主觀世界,哲學不僅要與歪曲的認識作鬥爭,還要與偽哲學劃清界限。

中國號稱哲學大國,新中國成立后也出現過若干次哲學熱,但要以思維辯證法的標準來衡量,我們的哲學(可歸於實證科學的部分除外)給人的印象就如同哲人自己的沙龍,似乎在那裡熱衷於演繹一些概念遊戲,明顯與其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不相稱。

恩格斯曾說過,科學愈是大公無私,就愈加符合人民大眾的利益。哲學也是如此,那種可以超脫於政治之外的面向全人類的哲學,不妨稱之為大眾哲學,思維辯證法正是這樣的大眾哲學。

哲學是否景氣應看其在國民中的基礎如何,如今百姓們對哲學敬而遠之恐怕也是不爭之實,要想振興哲學,需要多一些崔永元似的角色,實話實說,並借重思維辯證法,實實在在把功夫下在大眾哲學上。大眾哲學的宗旨強調,要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解釋世界,這就需要衝破陳舊思維模式的束縛,革新某些不再適應形勢需要的術語﹑概念﹑命題,淡化哲學的職業色彩。只有當哲學不再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其才有可能逐漸滲透到國民的血液之中。

2015開年的第一次政治局集體學習,習近平曾在講話中強調要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以往對所謂換腦詮釋,大多在強調價值觀念上的更新。然而價值觀念如何,基本上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要受到社會環境制約,是以其政治地位﹑經濟地位如何為基礎的。打工妹的價值取向,與職業哲人恐怕很難同步,孰是孰非大概也是見仁見智,價值觀念不應與變化了的客觀環境相脫節。恩格斯認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是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係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的。恩格斯即認為,善和惡這對形而上學無法克服的矛盾,不再為科學所重視。

 

筆者認為,換腦應以世界觀的碰撞為目的,重申思維辯證法,或許有助於觸發傳統世界觀大碰撞。思維辯證法必然會受到生產力發展的制約,但現有生產力水平所反映的客觀辯證法,真能被職業哲人所消化的遠遠不是全部,或者說哲學思維已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一百多年以前,恩格斯在其《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已初步展示了思維辯證法的魅力,如何將其發揚光大,或許是哲學煥發活力的期望所在。

較之恩格斯的年代,現今實證科學領域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一切又為思維辯證法提供了更加豐富更為生素材,假如固有的哲學思維定勢仍無所作為,那麼新的哲學理念恐怕就要取而代之。自然辯證法並不能自發地轉換為思維辯證法,實證科學的日新月異,某種程度上講,顯然是對大眾哲學的有力催生。

舉例而言,如果將社會學視為實證科學,那麽馬克思在這方面的巨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後的繼承和發展卻很難再現馬克思式的輝煌。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思維辯證法在社會學領域也該實現應有的突破。回顧恩格斯就其所作的探討,他是從系統的高度把握大寫的人,而不象我們只把人理解為單數與複數的區別。恩格斯所作的破題,是否正是人重新觀照自身的正確航標呢?恩格斯曾嘗試打破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界限,提出了大一統的運動觀,即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社會的,乃是所有運動的五種不同運動形式。或許沿著這個思路走下去,作為實證科學的社會學,總有一天會向世人展示出,蘊涵於其中的豐富思維辯證法。

 

在需要大力提倡科學啟蒙的今天,一些人把說教和佈道與啟蒙劃了等號,但這並不是啟蒙自身的錯。社會作為一個複雜的運動系統,其真正規律性的內容,或許被某些說教和佈道所扭曲,但要證偽,就需要你能拿出另一套更有說服力的理論來。更有說服力的理論應以唯物主義認識論為基礎,這裡指的是不被扭曲的唯物主義。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穫,而這種耕耘遠比憤青所為,需要更多的虔誠及理論修養。記得恩格斯說過(大意)—憤怒所能證明的東西多麼少,從以下例子就能看出:直到現在的所有人類社會的各個時代,都能為憤怒找到足夠的理由。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社會佔有全部生產資料,商品經濟解體,國家自然消亡等等,是馬克思在全面分析資本生產方式基礎上得出的結論,認為這是生產方式發展客觀規律的必然。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學說作為科學假說,被提升至信仰和世界觀的高度,被視為最高的政治,這在實踐中未必就能發揮出預想的能動威力,歸根結底社會的進步取決於生產方式的發展。不管人們是否認同久遠的將來社會將佔有全部生產資料,商品經濟將解體,國家將自然消亡等等,只要人們都能實實在在地為生產方式的進步增磚添瓦,顯然也就代表著社會歷史發展的潮流。

從系統的意義上看待人類歷史,展現於面前的是一幅生動的長卷,其中最直觀的是不斷演變著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的形態,而具體的個人如張三、李四等等或淡入淡出,或湮滅無聞。就歷史而言,真正具有社會認識價值的,是生產什麼和怎樣生產,至於是由張三生產還是由李四生產並不重要。一代又一代個人所參與的角色,取決於相應的生產什麼和怎樣生產,即有什麼樣的生產就必然伴隨著相應的角色,反過來也可以說沒有生產也就沒有角色。在這裡沒有必要非要分出是生產決定角色還是角色決定生產,因為這種區分只能是觀念上的,卻不能在實際中落實。換句話說,沒有無角色的生產,也沒有無生產的角色,二者實際上是不可分的統一體。試想有外星人來收集並描述地球見聞,想必會要從整體著眼宏觀地把握,以人實踐社會渾然一體為對象。這也如同我們有幸考察外星人社會或原始部落的情形相類似,對象只能以生產什麼和怎樣生產的整體形象被我們所接受。

實踐或生產方式的發展遠未結束,如果以人均耗能為參照當量,那麼生產方式發展的不同階段就可以有一個相互比較的基礎。相對論認為物質的質量與運動速度正相關,如果將這一原則套用於社會的運動,原始生產方式的低質低速與現代生產方式的高質高速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原始生產方式與現代生產方式在時間存在形式上也有著不同的內涵。傳統觀念中的時間是以地球公轉時間存在形式為參照系的公元紀年,這用於表達社會的運動,勢必造成張冠李戴的後果。天上方數日,世間已千年,指的就是不同內涵的時間存在形式顯示於公元紀年上的反差。類似道理也可以這樣說,現代生產方式方數月,原始生產方式已千年——前者相當於超高速攝影,後者相當於超低速攝影——將前者比照後者的速度慢放,那麼數日與千年的反差也就不再是危言聳聽了。如果說在廿世紀仍不難找到個別原始生產方式的活標本,那麼顯然不意味著它們在時間存在上與現代生產方式站在同一起跑線。就國內範圍而言,生產方式發展的不平衡乃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所有的人在時間起點上不可能是同步的。你我他作為相應系統的原子細胞,各自的存在價值要以相應的系統實踐或大寫的實踐為指歸——相同的國籍並不意味著相同的存在價值,並不意味著相同的人性。再如末代皇帝溥儀,如果就個人消費而言,皇帝時可以是登峰造極的;如果就人的性質而言,公民溥儀卻遠超過皇帝溥儀,這其中的所謂優劣之分,取決於對象與怎樣的生產方式打交道。總而言之,就人性而言,個人所追求的完美,應該是與新生的生產方式萌芽相統一的那種境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jinbaicao 2016-5-26 04:18
博主碼字不易
看完了,感覺又上了一堂馬哲
回復 反彈琵琶 2016-5-27 01:04
2樓提及馬哲,或帶調侃意味。

我與馬哲雖情投意合,但仍屬皮毛之見,不甚了了。
反觀權威大腕,真能讀懂吃透馬哲的,又有幾人?
對於馬哲就怕不懂裝懂,拉大旗的如此,挑戰拉大旗的同樣如此。
以工業革命興起為代表的近代資本主義,其正能量負能量並存,馬哲在此基礎上試圖總結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馬恩較之前輩哲人視野更廣,更接地氣,承前啟後。
馬哲對國家機器的客觀分析,說明存在的都是必然的;同時又以浪漫假說展望了國家的消亡。馬哲對統治與被統治的客觀分析,提出了階級與階級鬥爭學說;同時又以浪漫假說展望了無產階級專政到共產主義的直通車,樂見階級消亡。
馬恩無意讓自己的學說成為教義,巴黎公社的實踐令馬哲反思浪漫假說的支撐,並作了相應的理論調整。馬恩不可能預見後輩導師如何繼承發揚馬哲,被拉大旗不是馬哲的錯。
馬哲挑戰國家挑戰專政挑戰統治,欲速不達。一百多年過去,國家機器的職能仍無可偏廢。世界上國家林立,執政能力參差不齊,反映著生產方式水平有高有低。瑞典等北歐國家顯得亮眼,或可引為馬哲分析的對象。
馬哲的《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等,被一些後學視為馬哲入門,我也想勉為其難嘗試嘗試。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5: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