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也談意識

作者:反彈琵琶  於 2015-12-6 10: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大眾哲學|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意識一詞普遍被當作名詞使用,其所涵蓋的為先哲所說的「第二性存在」,是對除第一性存在以外的非物質形態的指稱。

意識的載體是人的個體,從廣義上理解,相當於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你我他的意識隨著你我他的消亡不復存在。一旦人類消亡,也就無所謂意識云云。

對於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可理解為對客觀信息的接收和處理,大眾哲學將其定義為信息表達。信息表達相通於所說的認識,既有合於客觀現實的認識,更有歪曲的認識,究其原因在於個體大腦可對信息元主觀排列組合。

信息表達基於概念,信息表達訴諸語言文字,可固化為書面表達等的歷史文化,具有了傳播性。個人意識可隨學習而豐富,但這豐富並不意味著全部為正值。個人意識不斷被整合為社會意識。先哲以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識為統治階級的意識。

 

吳大江在《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在哪裡》一文中提出了新觀點:「自然界包含意識,客觀存在不包含意識」。

過去美學中有一派觀點叫「人化的自然」,人為割裂人與自然的同一性,並不可取。而上面吳文將自然界與客觀存在一分為二,也值得商榷。其區別二者的根據是有無意識,且導出「包括人類意識及其產物主觀存在在內的世上所有一切都歸屬於物質」,如此對唯物主義大動手術,顯然屬於自說自話。

既然設置了虛假的大前提,只好千方百計地自圓其說——「意識介於客觀存在(客觀實在)與主觀存在之間;是客觀存在(客觀實在)與主觀存在發生關係的媒介。」「因為客觀存在(客觀實在)與主觀存在之間不能直接發生關係,它們之間發生關係必須通過意識。」這樣又將意識與主觀存在做了切割。該邏輯繼續展延「因此客觀存在與主觀存在之間的關係實質上是客觀存在中人(人的反應機能意識)與其它事物的關係。」

把簡單的事情人為複雜化,也是一種辯術,先讓你墮入迷宮,再暗示走出迷宮的路所在。

一般而言,客觀存在與主觀存在之間的關係,無非是反映與被反映之間的關係。到吳文那裡成了「人(人的反應機能意識)與其它事物的關係。」這也可翻譯為:意識與客觀存在的關係;繞來繞去等於什麼都沒說。

吳文中,意識是主/客觀的媒介這一創意如果為「果」,那麼「因」是什麼呢——意識與客觀存在的關係。

自然界這一概念可有狹義與廣義兩種界定,前者指與人有別的客觀世界;後者指包括人在內的客觀世界。將意識與自然界強扭在一起,有悖概念的約定俗成慣例;類似的還有包括人類意識及其產物主觀存在在內的世上所有一切都歸屬於物質」。其產物之「其」,如果指人類,屬無用的大白話;如果指意識,那就等於先把意識與主觀存在當成了從屬關係,並進而將主觀存在與物質混為一談。

先哲所闡述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雖屢遭吳大江曲解和詬病,不妨附后一辨是非。

 

附:

   物質概念推敲與概念的屬種關係
  
   【從恩格斯和列寧的定義中可以得知,物質是不依賴並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客觀實在)。那麼這裡的問題是,人類社會中的汽車、公路、電腦等等事物是不是客觀存在(客觀實在)?如果不是,那麼是什麼存在?如果是,那麼這類客觀存在離開了人的意識,能產生出現和發展嗎?】【引文見吳大江《駁唯物論》 下同
  
   恩格斯認為,沒有無物質的運動,也沒有無運動的物質。物質的內涵和外延,即全部第一性的客觀存在。恩格斯的物質觀與運動觀等價,他認為,物質/運動/空間/時間/信息乃五位一體的,人們只能從觀念上而不能在實際中將其相區分;他認為,第一性客觀存在的性質,是由其主要運動形式所決定,大千世界無非就是運動及不同運動形式的轉換;他將運動概括為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社會的等五種運動形式大框框。
  物質作為概念,是對客觀存在的抽象,而且是最高抽象,即物質、運動、空間、時間、信息五者為外延最廣的概念,乃觀照第一性的客觀存在的總屬概念,其餘反映客觀存在的概念,均為總屬概念的不同層級的屬概念。例如,銀河系是物質的某一層級的種概念,同時又是太陽系等的屬概念;地球是銀河系的種概念,同時又是月球等的屬概念┄┄
   生產方式的發展決定著人類系統的性質,實踐是人類系統的運動存在形式,認識世界是實踐的應有之議,人們接收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也就是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而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也就同時意味著客觀辯證法被思維所感悟和理解的過程;思維辯證法作為客觀辯證法在頭腦中的烙印,二者的同步程度決定著世界觀的優劣之分;科學的世界觀不僅意味著思維辯證法要合於客觀辯證法,而且也意味著在把握客觀辯證法的廣度和深度上能夠集中整個人類系統的成果。
   科學知識是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總結,科學知識依賴於實踐,也接受實踐的檢驗。成功的實踐與不成功的實踐,與不同的知識相關聯,就如三門峽水庫,不同的知識即不同的意識,對其尖銳對立,其存廢似乎在於一念之間,但這並不意味著存在與意識可以混為一談。人們對原子、分子的認識及原子、分子概念的形成,不過是近代的事,但其作為客觀存在絕非近代的事。同理,今天尚未被人們所認識的物質世界,其與客觀存在並不矛盾。
   混淆存在與意識,也生髮出美學中的人化的自然說。就如一件工藝品的成敗與否,看似取決於美醜評價,實際上美醜評價不過是種主觀附加,工藝品本身的客觀信息,並不會因這種評價而有所增加或減少;工藝品本身沒有提供美醜屬性,卻又能被視為具有美醜信息。從這一角度出發,工藝美與自然美並沒有實質性區別。恰當的說法應當是,實踐的產物源源不斷地補充著客觀的自然界,社會性的實踐創造著非社會性的自然對象,其中就包括所說的審美對象。就如故宮,如果硬要加上一個人化了的自然的標籤,並不能使我們的認識有所提高。故宮﹑長城,其無非說明了,人的實踐充實拓展了自然的內涵和外延。反過來說,自然生態屢遭人為破壞,如果也要用所謂人化來解釋,等於什麼也沒解釋。人與自然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影響,本來就是自然客觀發展的應有之義,沒有必要製造一個特殊的准自然,來與自然相對立。人對於自然的認識,應該與對所謂的人化了的自然的認識是一致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16: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