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漢陽西大街的記憶

作者:kokokola  於 2014-8-21 12:1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關鍵詞:美術老師, 青石板, 武漢, 長江, 漢陽

說到西大街的拆遷,無論是說故事還是講現實,它都會引得一方民眾的留念。這條街上長大的一位美術老師,在地產商圈地的圍牆上,創作繪製了一幅幅的塗鴉畫,再現西大街的生活風貌。看到以後,不禁牽連起許多的回憶和童年舊事。

下面鏈接是2012年武漢的長江商報一篇報道,關於西大街塗鴉牆的背景介紹。這裡摘錄的一段關於畢家老宅,可映照前篇拆遷故事的來歷。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2012/10/414548.html

引自報道:
◇未來◇

西大街將成為漢陽歷史街區的景觀軸線

畢家老宅就在離塗鴉牆不遠的地方,易小陽摸著外牆上裸露的青磚說,「這房子起碼是200年以前建的。」

畢家的一位後人,把我們領進來,房門很窄,進去時走道連著天井,他用手指著腳下的青石板說,這都是有一兩百年歷史的了。緊接著又抬頭讓我們注意那隻剩半截,雕著龍虎鳳的老梁,解釋說:「後來要建新房子,梁木擋著了,就給鋸掉了一半,剩下的那半根還在家裡放著呢。」他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講述了這間老宅在他出生后的歷史,總體來說,這些原本屬於畢家的財產,之後突然就不是了,再之後又是了。

我忙著驚嘆這裡一事一物的古舊:那仍然支撐著房梁的木頭柱子,早已磨得光滑可鑒的青石板路,房樑上精緻的雕刻,屋檐瓦片上燒鑄的古老圖案,但這些浮光掠影的一瞥,註定無法走進這裡真正的歷史。


一個古老的社區,承載的是這裡的老鄰居幾代人的生活,承載不了的是漫長的故事,剩下的僅僅是新一代點滴的記憶。而作為新一代,印象中的點點滴滴,是支離破碎的。故事裡的畢家,是我的外祖,母親是五十年代末離開武漢的。我的記憶就更是碎片一般。

外祖家在西大街中段,現在的地產商主打營銷學區房,那個西大街小學就在外祖的老宅對門。並且,此小學曾經是私塾學堂,幾戶人家資助協辦的。童年時我曾被父母送來外祖家寄養過一段時間,直到入學讀書才離開武漢,回到父母身邊。童年的那段時光里,每天能聽到學校里上課打鈴聲,還曾巴巴的想去這個學校念書外婆曾說,姥爺就是在這個學堂里讀過老書的。她口裡說的老書,就是私塾學制的古老教材,而她是在浙江讀新學堂的,眼裡對老書有些許的不屑。外婆口裡總少不了上海浙江的故事,母親就憧憬著,年紀輕輕的奔了去,沒能到上海,便落戶浙江。等我年紀輕輕的時候,又憧憬著童年時的武漢,奔回武漢讀書,還成為武漢的媳婦。說回來,真真的,我才是地道的武漢女兒呢。

西大街里,承載了我兩段記憶。外婆在我中學的時候離世,第二段的記憶里,沒有了她。

讀大學的時光里,曾有武漢舅舅一家的殷勤照顧。我是外婆家裡唯一的70后孫輩,而50后60后的10多個表哥表姐,武漢唯一60后的一個表哥還成為我童年的玩伴。在我上大學時,他娶新娘,邀我做伴娘,再次有機會住進那個老宅里。老宅里的婚禮很別緻,梧桐樹下新人盟誓。對於我而言,唯一的變化是屋後院子里的梧桐樹,樹榦上,有舅舅年輕時刻的畢字,已經不再是我幼兒時手掌那麼小了。高高的,形跡粗大的畢字,我一時都沒能認出來。此梧桐是中國梧桐,樹葉似散開的巴掌,而夏末初秋結果時,又長出舌頭形狀的捲曲葉子,周圍結著一圈果子,果子熟了摘下來炒了吃,清香味濃,油滋滋的酥脆勁頭。童年記憶本來就不多,年輕時更是只記得自己頭頂上的一片天,沒心沒肺。匆匆20幾年,如今表哥90后的兒子已經大學畢業。記得那一年,他的媽還是貌美新娘,我是沒用的無頭蒼蠅一個。 
如今遇拆遷,就只剩下聽來的雜七雜八鬧騰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7 12: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