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親歷回顧

作者:燕山紅場  於 2010-7-21 06:2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5評論

關鍵詞:

銀杏樹啊 … 白樺林 ...... 自 序:自1968年初秋,那個風沙瀰漫、夢幻破滅的離鄉背井之日起,曾經屢屢回訪母校「外附」。 先後曾是宣武區教育局、和平門中學、實驗小學、師範大學附中等不同單位佔用此「寶地」。在故地重返中,似聞童聲稚氣的朗朗外語聲從耳邊掠過;映入眼帘的是張開雙臂的銀杏樹下,整裝待發去迎賓的獵獵彩旗;伴隨著撲面而來的是飄逸的涼爽晨風,晨練的步履、口號聲彙集動成動人心弦的交響樂曲;...五年的光陰烙印般地留在心裡,故地重遊的我輕拂教室的門窗, 好似保爾. 柯察金在鐵路工地舊址的尋訪。外語附校的一切都使我心潮翻滾,來到莫斯科大學求學后,在課堂上曾驕傲自豪的面對全球各國各地的同學們傾言 —我:中學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此言已經登載在《實用東方學學院》網頁,用俄羅斯語言簡介本人的欄目內)。—"В 1966 году закончил школу при Пекинском институте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無論是旅居南國瀟湘的工農兵學員生涯及留校任教,還是在具有兩百五十多年歷史的「莫大」獲優等證書,都是來源於「外附」。正像一首充滿京韻京味兒的歌中唱道:「走遍了南北西東,...... 我還是最愛我的北京!」無論走到天涯海角,我還是最愛我的「外附」。 俄羅斯一位政要講過,忘卻歷史是無知的,恢復以往是愚蠢的(大意)。 "外附」生涯作為逝去的一段往事不可重蹈覆轍,但是留在心靈的印記永難磨滅。衷心感謝「外附」校友會的熱心者們提供了傾吐心聲圓夢之地。2006-8         說明: 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外國語中學建於1959年,分別開設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德語。根據外交部指示,按照教育部決定,1961年4月遷往和平門外新華街2號教育行政學院原址辦學。 1961年1月根據外交部關於附中應積極發展成為「一條龍」的指示,學院提出「將根據師資力量逐步擴充,從小學辦起,準備若干年後將附屬中學逐步發展為完備的十年一貫制學校」。根據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於1963年秋季在附中正式開辦小學部和初中部,同時按絕密專業招收了小三、初一和高一學生。開設外語課改為英、俄、西、法四種。附中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外國語學校」(簡稱附校)。 1964年至1965年附校每年分別招收小三、初一和高一新生。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附校除小六以外,共有9個年級,在校生 1440人。「文化大革命」中於 1969年從小學三年級招收新生160人。 1979年暑期,恢復從小學二年級中招生,增加德語、日語,共6個語種。 1988年暑期,最後一屆高中畢業生畢業離校,附校正式停辦。 

從1959年到1988年,附校共培養高中畢業生2000多名,為我校和其他高校外語專業輸送了大批外語程度高的優秀學生,為培養高水平、高質量的外語人才作出了貢獻。               ---                      ********

                                                      哲人說:人的一生有很多巧合 
                                      銀杏 - 又稱白果樹,壽命可達千年


               銀 杏 樹 啊 … 白 樺 林......
  1963年7月初,畢業於東交民巷小學的我,突然,接到同年級女生陳X兩次到我家送來的通知,到帥府園中央美術學院去參加一場口語考試。就這樣,命運讓我同《北京外語附校》結下了姻緣。依稀記得那是周末的上午,當我來到「中央美院」后看到,院里已有許多同樣年齡的少男少女。輪到考我的時候,一位年輕的女老師,拿著一篇文章,讓我朗讀。還叫我複述了一篇短文。然後,又讓我學著她的口型,練習講出也不知道的哪國外語單詞。
  8月中旬,我接到了北京外國語學院附校的錄取通知書,是學習俄羅斯語言,編入初一(四)班。八月底,我攜帶行李,來到位於和平門外南新華街2號的校園。醒目映入眼帘的是——茂密高大的銀杏樹,頗具特色的校園,寬敞明亮的教室,井井有條的宿舍。我就要在這裡開始學習,開始住宿的中學生活,好奇和興奮伴隨著少年的夢幻啟程。
                              初 感 俄 羅 斯
  北京外國語學院附校的校址,就是原30-40年代的燕京女子師範大學,曾是人才輩出,享譽京城的著名女子學校。魯迅先生也曾在此校任教,並為因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統治,慘遭殺害的學生劉和珍,奮筆疾書《記念劉和珍君》。
    當年12歲的少年,知道蘇聯,接觸俄語,是從這栽種著根深葉茂的銀杏樹的校園裡開始的。蘇聯電影:M.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以悲憤的筆調讓自己了解十月革命前,俄羅斯人民真實的痛苦生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少年保爾在朱赫來重拳下跌倒,那響亮的「爬起來,繼續」的召喚銘刻至今。電影《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驚心動魄的蘇維埃政權爭奪中的慘烈歷史。父母書櫃里的《毀滅》、《士敏土》、《復活》、《戰爭與和平》成為自己了解俄羅斯迭盪歷程的窗口。蘇聯國家大劇院的《天鵝湖》讓我認識了烏蘭諾娃的優美舞姿,蘇聯紅旗歌舞團的精彩表演使自己在嘹亮軍歌聲中感到震撼人心的力量,總政歌舞團回訪蘇聯的報告會大講「修正主義」的種種跡象,董行佶的配樂詩朗誦《海燕》使自己如醉如狂……從社會、學校、家庭的各種不同途徑,給自己全面認識蘇聯歷史,豐富了解蘇聯當時狀況,提供了寶貴的機會,有助於加深明確俄語學習的重任。其實,對蘇聯-俄羅斯的感性認識還可以追溯到更為久遠的童年。那是在大連海濱浴場,父親的同事——蘇聯專家抱著才五歲的我,向大海深處走去,本想教我學游泳,但不明事理的自己卻大哭大鬧,怕淹沒在海浪里,正是這次事件,讓我明白了俄羅斯人的大膽與豪爽,連兒童也無異的放手鍛煉;正是這次事件,讓我逐漸形成不懼風浪的性格,也逐漸練就了在江河湖海中自如擊水的本領。
  而更深刻的體會在課堂:來自莫斯科的年青女老師是我們的俄語教師,這為準確發音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她教授給我們的不僅有語言,還讓我們以少年的視角來看待蘇聯人的一舉一動。還有那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至今仍然難以忘懷。那氣勢磅礴的五種語言(漢、英、俄、西、法、)大合唱《國際歌》,俄語童話劇《拔籮卜》,俄語齊唱《青年近衛軍》等,都是我們新年聯歡晚會上的精彩節目,儘管當年我的俄語水準一般化,不具參加演出的資格,但是腦海中那動人心弦的場景卻烙印般留駐。
   中學母校僅有三年學業,(兩年「文革」)連俄語複數語法都沒有講完,但是,仍然為21世紀自己邁向俄羅斯大地奠定了初步的基礎。1968年初秋,當我依戀不舍的辭別那掛滿金黃葉片的高大銀杏樹時,內心默默企盼童年夢幻的留存。

                         凝 露 的「外附」情
  離開中學母校已經近四十年了,當初的少男少女們如今早已兩鬢染霜,個別人甚至離我們西行,但同窗數載的音容笑貌卻讓我們即便是偶然在街頭巷尾相遇,也一見如故。 在初一(四)班我同西班語小班的同學僅僅相處了2— 3個月後,就按學校的統籌安排定為初一俄語班。西班牙語班的葉XX曾經與我居住同一宿舍,說來話巧,儘管我赴俄羅斯多年,但是2006-8-1 在市簽證處辦公大樓的偶遇卻一眼相認。在自己就讀外語附校一年之後,小學同班的同學曾XX ,小學同年級的同學華XX ,亦即來到外語附校就讀於初二法語班,加上在初三英語班的陳X,東交民巷小學的校友在中學再度同學,甚為慶幸。由於學校操場面積有限的原因,體育老師司徒帶領我們校田徑隊,伴隨清晨的星光,足踏含露的草徑,不同班級的同學共同相約在校門口集合,從學校出發,沿著幽暗的古城牆跑步到前門。而歸程的變速跑是一個電線桿間衝刺跑,另一個電線桿間再放鬆跑,如此循環,待返回和平門時早已大汗淋漓、氣喘噓噓。即便如此,我們在全市中學生的田徑比賽中仍舊名落孫山,僅有華XX 的百米進入決賽。在發黃相冊里,一張燈135的黑白照片留下同好朋友孫XX 1965年在先農壇體育場賽后的並肩合影,那骨瘦如柴、醒目的一條條肋骨依然可見,又怎能獲得優勝成績呢?
 記得在辦公樓對面的二樓大教室里曾展示過全校優秀作文,這同外語附校偏重於文科有關。當年印象最深的即高三俄語班王XX的作文。不但字裡行間漾溢著獨到之處,而且字跡透露出書法家的筆鋒。在這樓的一樓樓梯間里,就是學校的廣播站,出於對朗誦的喜愛,課餘常去那裡念念文稿。這些當初無意之中的稚氣童雅均為後續的人生髮展過程作出了鋪墊。
   「文革十年」讓同窗情感經歷了風吹雨打。因為與高三俄語班王XX、初二法語班韓X共同積極創辦「逆流」刊物「挺進報」,「瘋狂」反對「中央文革」,我在王府井大沙帽衚衕的家裡也受到了同班同學們的抄家。在一次同學聚會中,二十多年未曾面晤、從大西北調入京城的老同學,拉著我的手,動情的致以歉意。我感慨而復之,同學情誼為重。
    1968年春季,隨著分配來臨,昔日同窗各奔東西。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下鄉插隊,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和外語附校同學們共處在同一生產隊。逢年過節自己騎馬揚鞭疾馳二十餘里,去看望外語附校的同學。當年,懷念遠在祖國四面八方的友人,必然要靠書信與遍布全國的同學聯絡。記得一九七四年的十二月份,在長沙鐵道學院鐵道工程系拙筆賦詩抒懷記述此情:
                   共 勉
  數載同窗心相傾, 一朝握別倍傷情。  「雪樹」寄由珠峰外,「雲浪」盪自「野湖」濱。
  壯懷浩浩襲寒月, 碧血瀝瀝書邊心。   縱使難舉鴻雁翅, 化作冰川啟明星。   

                  敘 情
  搏浪擊舟濤中傾, 壯辭京城豪天情。  「海南」插柳天山外,塞北壯辭 「饒河」濱。
  灑血揮汗影伴月, 承志繼業現丹心。   雛鷹高翔任展翅, 鵬程復斜北斗星。
這兩首拙詩記述了與遠在珠穆朗瑪峰南麓亞東駐地負責監聽的初三英語班王XX(曾在海南澄邁橡膠農場)、黑土地上的劉XX 、大西北試驗基地戈壁灘上的達X,與己萬里之遙鴻雁尺素的情感思想交流。
    外語附校的數載光陰更難以忘懷的是師生情,慷慨激昂口若懸河的教導主任閻XX 主任曾讓我們對《學雷鋒》運動如饑似渴。即令是全班同學貼大字報,語文老師李XX仍舊面帶微笑;數十年後的面晤依舊諒解少男少女們的無知。俄羅斯語言的教授由曾在「留蘇預備部」待命的錢XX 老師擔任了兩年多,沒有她的屢屢嚴格糾正,在俄羅斯「莫大」攻讀碩士學位將是空想。
    在內蒙下鄉插隊時,放牧牛群一年整。每日清晨,踏著晨曦清瑩的露水驅趕牛群回家收工。正是這告別京城、離開外語附校的人生第一驛站,讓自己感觸到同窗、師生之情懷如同晨露般寶貴和清幽。
                          圓 夢 在 白 樺 林
  21世紀曙光來臨之際,我踏上廣袤的俄羅斯大地。在異國極為幸運的遇到同班同學 —— 在大使館工作的李X 、赴《俄羅斯國立語言大學》進修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周XX 。當年求學外語附校的史實歷歷在目,而今我們無論工作還學習都已過知天命之年。就在此後,經過「莫斯科大學」預科、「莫斯科大學」哲學系的碩士學位,進入了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的我即將於是2007年秋高氣爽之際完成博士學位的論文答辯。
 俄羅斯廣漠的土地,浩瀚的森林,靜靜的河流,經典的文學,感人的詩歌,屢屢讓自己感到地大物博在俄羅斯的體現。而更不用說莫斯科帶給我的心靈體驗。
  在「硝煙瀰漫」的課堂,來自全球頭號大國的女生放口狂言:「為何「三八婦女節」、「五一」、「五 .九(反法西斯勝利日)」,不上課,而要休假?而我們國家這幾天是工作日,要按我們的法規。」並進而辱罵曾在二十多個國家授過課的俄羅斯老年女教授,引發了中國留學生們的義正詞嚴的反駁,令其向老師道歉,向大家賠禮道歉。 

   在百忙之中2001年六月、2002年九月底、2003年元月,分別到大使館參加「建黨八十周年華誕」紀念會,建國五十三周年國慶招待會,羊年春節晚會,讓自己濃郁的領悟到回家的感覺。「每逢佳節倍思親」,伴隨著《辛德勒名單》如泣如述的旋律,登上大使館禮堂的舞台,滿懷海外遊子思鄉的凝重感情,含淚朗誦《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在其後的冷餐會上,一位素不相識的女生告訴我,這鄉情詩意簡直要使她落淚。是啊,單身一人旅俄,語言欠通、舉目無親、習俗不同、傳統迥然,不少華人感到孤立無援,寂寞難耐,但自己卻如魚得水,樂此不疲,緊張充實,愉悅滿懷。這首先源於對祖國母親的思念和祝福。 2004元月,在我國駐俄羅斯大使館舉辦的——《留俄學生春節聯歡會》上,表演詩歌朗誦《我是中國人》。是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我關心他每一分每一秒發生的變化,我為他自豪,為他高興,為他歡呼,為他擔憂,為他落淚,為他而自強不息!對祖國母親的情懷是難以用言辭描述的。世上有一種東西叫親情,無謂來由,無謂原因,生生的糾纏,死死的交結,不避萬里之遙,不畏風雪之寒。
    其次,得益於俄羅斯友人們的關懷備至,無私幫助。我的恩師—國際儒學會理事 A.盧基揚諾夫教授, 多年前翻譯出版了中國傳統文學中的《論語》,《中庸》,使中華儒家文化得以在俄羅斯弘揚。有人詢問起他, 為何如此痴迷於這些, 連中國部分青年人也不甚追索的深玄理論時,他說,我來自遠東地區,在那裡耳熏目染了中華文明的厚重,如果能夠說出來是什麼原因,那就不是真實的,沒有原因的原因就是答案。我的摯友——實用東方學學院第一副院長 И. 寇成晶教授, 除了行政、教學、社會工作外( 兼任莫斯科漢學會負責人) , 以每年一本書的速度,積極撰寫出版漢語教科書,;一個人編輯、出版、發行,主辦了全俄羅斯唯一的漢語教學雜誌《漢語學習》。在這所民辦公助的學院慶賀12周年的晚會上,俄羅斯、阿拉伯、鮮、越、漢語節目中,漢語的《甲方乙方》片斷,北京「人藝」的話劇《屈原》片斷的演出,令人感慨深思 —— 文明無國界,漢語遍全球。雖則忙於研究所、兩所高校、日夜奔波間,但撥撒華夏文明之燦爛,樂哉幸哉;憶往昔,北雁南度鄉思苦(旅湘一個輪迴);看今日,燕山紅場授課忙。故賦詩篇:
             贈 友 人
  異國他鄉聞故曲, 夜深人靜暢思緒。  少兒難品江中酒, 情見乎詞若谷虛。
  醍醐灌頂傾南渡, 羽隨風遷盪北盂。  鑒往知來入佳境, 童顏鶴髮留稚趣。
  2002-11-7,從上午10點到下午4點,自始至終參加「十月革命」八十五周年遊行紀念會,是讓人們心靈感到震撼的。冒著初冬的飛雪,人們集合在十月革命廣場,沿列寧大街,繞道克里姆林宮半圈,到國家大劇院對面的馬克思塑像前集會。在列寧主義的故鄉,遊行全程10多公里,隊伍中,一老一少格外引人注目。老人胸前是一份醒目的《中國》(Китай)雜誌的封面,老少手中都是鮮艷五星紅旗和前蘇聯國旗,而那少年僅有七-八歲啊。這難得的場面讓我幾次駐足拍攝。隊伍中,還有一位拄著雙拐艱難的緩步前行,什麼在支撐他,僅靠拐杖嗎?一幅標語牌作出回答:太陽從東方升起!朋友:如果你在當時當地,會有何感想?
   要告知友人們的是:俄羅斯不光有——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伏爾加河上的縴夫、美麗的、茂密的山楂樹,還有那挺拔茂密的白樺林,隨處可見、千姿百態、豐厚深邃、不可估量。
   當我以10盧布(大約3元)從舊書攤兒買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Н.A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天之靈一定會氣急敗壞,這是心力交瘁之作啊! 而M.高爾基的全集(二十多本)在舊書攤兒才500盧布(大約170元)。這類事態令人深思。由表及裡,看到我國各族人民今非昔比的生活,是否能揚長避短、持之以恆、百鍊成鋼,還需繼續前行。
  從1966年理當畢業升學到高中,至2000年邁進「莫大」校園,34年的光陰,自己隨波逐流、輾轉流離、擇善而從,最終圓了童年的一個夢,這夢好長啊!如今,莫斯科市內的的白樺林和松樹、柳樹、楊樹、柏樹聯成一片,青翠而又繁茂,高大而又挺拔,壯觀而又精美,婀娜而又浩瀚,我相信:在那無邊無際的林海中一定會有棵扇型葉片、生長較慢、壽命極長、根深葉茂的銀杏樹………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東亞文明比較研究中心研究員
    實用東方學學院(莫斯科)漢語教師  良
                                              草擬於京西寒宅

後記:
    此乃多年前的拙筆,原本為校友文集《天上的學校》而擬。幾番欲完善修改,想來還是保持原貌。文筆總難求全,摯望網友們的指教斧正。


高興
1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yulinw 2010-7-21 16:00
歷史就是歷史,真實就行~~~
回復 溪水牡丹 2010-7-21 22:40
好長啊
謝謝分享
回復 燕山紅場 2010-7-21 22:51
溪水牡丹: 好長啊
謝謝分享
耽誤你的時間了---
回復 溪水牡丹 2010-7-21 22:55
燕山紅場: 耽誤你的時間了---
珍貴的歷史
回復 燕山紅場 2010-7-21 23:46
溪水牡丹: 珍貴的歷史
  過程而已!!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3: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