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俄羅斯莊園文化

作者:燕山紅場  於 2013-2-21 05:3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評論

關鍵詞:俄羅斯

在俄羅斯,那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的俄式莊園,二三百年來一直裝點著這片廣袤的土地,形成賞心悅目的風景,造成一種俄國文化的奇觀。莊園不僅是現實存在的文化景觀,而且廣泛地反映在文學作品、繪畫藝術以及建築藝術等各種文化形態之中。

這種俄羅斯莊園,連同它的莊園文化有個逐步形成的過程。據史料,它存在的歷史已有三百年左右。在18世紀之前,莊園尚未在俄國社會生活中形成獨特的一面。此前在俄國,城市與農村嚴格說來並無多大差別,幾乎都是由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家園組成的村落。只不過城市的村落群體要大得多而已。而當年的所謂家園,其組成也很單純,無非是一所所人住的大房舍、幾間經營活動或日常事務用的附屬房舍,富裕一點的人家還有供傭工和奴僕住的小房子,加上圍圈起來的房前屋后附屬土地,類似籬笆圈起來的庭園。只因俄國曆來地廣人稀,房舍周圍的地界開闊,有條件允許把庭園擴大,變成花園或園林的規模。

自從彼得大帝(1672 1725)當政,從18世紀初實行改革,全盤效法西歐,在1703年開始興建首都聖彼得堡城,廣泛延聘西歐各國建築設計師、工匠前來建造。首都城市即由鱗次櫛比的高大堅固的石頭樓房所佔據。從此引起城市與鄉村的分野。同時在首都城郊逐漸出現了上流社會構築的莊園地帶。這類莊園大都仿照皇帝、皇族和宮廷要員在城市郊區設立的行宮或公館式樣,其功能僅為休閑和娛樂的場所。因其主人多為世襲大貴族,身任官職,為履行公務的方便,只能就近郊區建築別館,自然形成了圍繞首都周邊的貴族莊園帶。

初起的貴族莊園相當豪華,數量也日漸增多。在1762年彼得二世發布《貴族自由宣言》解除了大貴族擔任公職的義務,允許他們可以自由遷居京城以外的地區,興建貴族莊園的潮流便蓬勃發展起來。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更將其推向極致。她在18世紀下半葉廣泛賜贈名門望族大量土地,使得有配套設施的一片片貴族領地像一張密密麻麻的網覆蓋了全國。這些貴族世家招引大批建築師、能工巧匠、藝術家和各種文化人奔向外省直至窮鄉僻壤,擇選地盤建起一座又一座的貴族莊園。此時的貴族莊園已具備日常起居、經濟事務和文化活動的綜合功能,吸引各界文化人前去集會、交流,反過來又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貴族莊園已經不僅是「貴族之家」和文化策源地,而且是俄羅斯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活動方式、民族形式的文化中心和精神活動中心。

經過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一百多年的施行,貴族莊園遍布全國,在俄羅斯腹地,包括今日歐俄部分的8個州和2個中心區,即別爾哥德州、布良斯克州、沃羅涅日州、庫爾斯克州、利佩茨克州、奧廖爾州、坦波夫州、圖拉州、中央黑土區和中央區。據估計,19世紀末至少已有8萬至10萬座貴族莊園。況且外省的有些貴族莊園,論規模和豪華程度並不亞於首都城郊的貴族公館。作家托爾斯泰在圖拉州的莊園雅斯納亞・波良納和作家屠格涅夫在奧廖爾州的莊園斯巴斯科───盧托維諾沃,至今仍是聞名世界的文化名勝。

貴族莊園的式樣儘管千差萬別,花樣繁複,但其建築原則仍然有章可循。大體說來,不外乎兩類:一曰遵循正規,一曰崇尚自然。前者起源於法國公園。彼得大帝時代嚴格遵照法蘭西式正規公園的規矩:嚴謹、簡潔和精心雕飾,連空間上的安排都具有按幾何圖形測算準確的軸心和軸線。不過日久發現,這種風格有違俄羅斯尊崇自然風景的傳統,遂被廢棄。至18世紀末,風氣陡變,崇尚自然,不事修飾,追求荒野情趣,保持一種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浪漫氣氛;依據自然景觀因地制宜地設置人文景緻,把自然的美與人工技巧相結合,使之相映成趣。

從建築風格來看,貴族莊園的進展經歷了仿照西歐,依樣畫葫蘆的巴洛克時期,嚴整規範、刻板一律的古典主義時期,自由自在激情奔放的浪漫主義時期,直至融合各種風格的折衷主義。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到19、20世紀之交,也進入了現代和後現代主義時期。

不過,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貴族沒落,世家衰敗,莊園易主。往往由商人、企業家等新起的資產者入住。昔日偌大的莊園如今面臨分解、縮小和被改造的命運。就如作家契訶夫(1860 1904)著名劇作《櫻桃園》所述說故事的悲傷結局:老莊園主尚未離開,新主人已經揮起斧頭砍伐大片櫻桃樹,即將改建成一棟棟別墅用以出租了。

導致莊園數目銳減的另一個時期是在20世紀上半葉的社會大變革時代。十月革命引起翻天覆地的變化,俄國社會棄舊圖新,革命洪流沖刷一切。然而大江東去,未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雖然新政府在翌年,即1918年就發布命令保護文化遺產,開列名單指定最大最有意義的貴族莊園作為保護對象,不準破壞;但在30年代農業集體化運動中,貴族莊園依舊被視為舊階級的造物的貴族文化的象徵,而任意拆毀,改建為療養院、中小學校,或機關團體的用房。室內的文物、藏品自然就隨之失散、湮沒。有些莊園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能權充它用,闢為州、市、縣的各級博物館。這一過程持續的時間更長。浩劫之後,全國莊園已十去八九,能保留下來者實屬碩果僅存,彌足珍貴了。難怪往後的年代里政府一再號召愛護和復建。實際上那麼大規模的工程,要談重建,絕非易事。

平心而論,俄羅斯莊園的美實是令人讚歎。它尤其體現了人對於大自然的極度愛護,那順應環境、精心設置的園林,所有種植只與當地氣候相宜的草木,讓人在其中駐足的感覺惟有舒適。由森林到田野,到庭前樹叢,再到屋前花圃,彷彿很自然地逐漸由一個地帶過渡到另一個地帶,樸實而單純。即使是庭前的樹叢,惟見白楊夾道,丁香撲鼻。屋后的花圃,絕非只有大紅大紫刺人眼帘,一切都在自然樸素之中。河邊湖上,三兩涼亭點綴其間,偶有游廊相連,大多為曲徑通幽,林陰小道,使人流連忘返。那廣袤無垠的原野,挺拔傲岸的白樺;波光粼粼的小河,靜謐優雅的池塘;還有秋之陽,冬之雪,春天的百合,夏日的紫丁香;無不引人無限的遐想。尤令僑外遊子萌發對故國的懷念。布寧(1870 1953)定居國外多年,仍持續不斷描繪昔日的舊園,不使輓歌斷成絕唱,終以繼承和發揚了散文中之「俄羅斯古典傳統」而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俄國作家。

看那形式各異、風格獨具的樓舍,那裡面的人家,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筆下諸多主人公,他們的起居活動和文化創作,樓內舍下濃濃的鄉情、涼台桌上的俄式茶炊,燈下的誠摯夜談,還是傳達出俄羅斯生活古老的傳統。作家薩爾蒂科夫───謝德林(1826 1889)曾概括指出屠洛涅夫一系列「貴族之家」小說的「套套」:每一部小說都有貴族莊園,每一座莊園都有玫瑰花叢,每一簇花叢下都有一個俏麗的小姐在等待著一個英俊的青年。他還點明,書中主人公們的生活,白天是「什麼果子醬啦,奶油啦,晚上就是夜鶯!」這裡雖然語含揶揄,卻也準確形容了屠氏的創作反映出莊園里生活的溫馨,表明了屠氏確系貴族莊園的歌手。那是無可諱言的。

莊園又是俄羅斯社會活動的中心,精神生活和社會輿論的集散地,文化產品的搖籃。那分散在各地的莊園,匯聚了多少文化人,形成過多少思想的中心,聚焦過多少時代的和思潮的問題,孕育了多少精神產品,走出了多少文壇巨匠、藝界明星、文化精英和大思想家呀!即以莫斯科以東12俄里的名莊園阿勃拉姆采沃為例,從18世紀前半期成為阿克薩科夫父子作家的領地開始,一百多年內曾三易其主。但它作為俄國文化人活動的基地之一,則從未間歇過。先有早期的俄國文藝界人士前來集會,朗讀自己的作品,提請批評,討論切磋技藝,如作家果戈里、屠格涅夫、丘特切夫、扎哥斯金,批評家波哥廷,演員謝普金;更有社會思潮的代表人物在此初試鋒芒,宣示觀點,進行劇烈論辯,如斯拉夫派首領基列耶夫、霍米亞科夫,西歐派精神領袖格蘭諾夫斯基等輩。繼有詩人、畫家來這裡吟詩作畫,學習和推廣民間藝術,走出來無數畫壇名匠,像列賓、瓦斯涅卓夫、波列諾夫、謝羅夫、格魯別爾、蘇里科夫、科羅文、涅斯傑羅夫以及俄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畫派巡迴展覽畫派,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後來又是戲劇愛好者的活動場地,同樣造就了一代劇壇宿將,如劇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導演兼戲劇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女演員葉爾奠洛娃,歌唱家夏里亞賓等。總之,代代相續,名家輩出,不少是馳名國際,彪炳史冊的人物。而該園如今也成了國家文學藝術史博物館。

我國曆來重視俄羅斯文化的推介。自魯迅1907年發表《摩羅詩力說》以後,此項評介的工作百年不衰,涉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文學藝術。包括詩歌、小說、戲劇、音樂、電影、美術、舞蹈、建築藝術、民間文藝以及歷史和哲學思潮流派,直至自然風光、名勝古迹,甚至墓園文化。但是有關俄羅斯莊園,偶有零散文字提及,也僅限於個別的人或園,系統的撰述則暫付厥如,這是一個有待填補的空白。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白雪綠竹 2013-2-24 03:42
游俄羅斯去!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2:3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