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_ 俄羅斯人對外國人的不雅稱號

作者:燕山紅場  於 2013-2-1 05:0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評論

關鍵詞:俄羅斯, , 外國人

由於歷史、現實、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消極影響,會造成民族、種族間認同感的缺失。如果反映在語言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取代對外國人的中性(正規)稱呼,在俚語(сленгизм)和俗語(просторечие)中出現的各種帶有感情色彩的稱號(призвище)。這些詞語中包含著厭惡、鄙視、諷刺、挖苦、戲虐、粗俗等民族心理情感因素。當然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從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該民族的語言,滿足了該民族的某種心理需要。    
    亞洲,由於內在和外來的各種因素的交叉影響,在近代史上成了貧窮落後、戰火綿綿之地,儘管俄羅斯大部分領土位於亞洲,但在心理上對亞洲缺乏認同感,如:把亞洲人稱作азиат,但該詞逐漸在俄語中產生了一個轉義,即「野蠻、愚昧、落後的人」,由此可見一斑。      
  加在中國人頭上的外號也不少,如:Чайник(俚)中國人,一說該詞音譯自英語China,一說中國人愛喝茶,於是稱呼中國人為чайник(在俄語中該詞意為茶壺)。他們還把80年代末——90年代初活躍於中俄邊境的中國商人稱作фазан,意指:「在林中跑來跑去覓食,笨重而又愚蠢的松雞」,該詞本為特指 ,但後來由於媒體的渲染,反而成了對中國人的普遍稱呼了!又如:根據生理外貌特徵把中國人稱作китаёза,這個詞是「китайский+ёжик」的複合表卑形式,意為「中國刺蝟頭」,以及根據中國古代傳統又把中國人稱為поднебесец(俗)天下人、中國人,除此之外中國人還得到了兩個冤枉名字:ханжа(卑)大騙子和косоглазый(卑)斜眼中國佬。 
       對其他亞洲鄰國的居民來說,他們的俄語的外號也不少。如:япошка小日本、макака日本佬、джапан<Japan>日本人、кимчиедел「泡菜匠」;北朝鮮人、соуткоры韓國人,等等。 
       在後蘇聯時期,俄羅斯社會動蕩不安,分裂主義(сепаратизм)和恐怖主義(терроризм)猖獗。當局,包括民眾在內,均認為,中亞的高加索(Кавказ)地區(尤其車臣、喬治亞等地區)是一切災禍的發源地。於是從心理上對那些地區充滿戒備、憤恨、厭惡、恐懼(莫斯科人最為典型),在針對該地區居民的一些俚語、俗語的稱呼中就可以略知一二。    
    如:把喬治亞人稱作кацо和лимонщик,前者一說來自Кахетинцы卡赫齊亞人(居住在格國東部的卡赫齊亞地區的喬治亞人,該詞為沙皇政府確定使用的, 帶有貶義和歧視色彩 ,現已不用。見<<世界各國知識叢書-亞洲卷>> 軍事誼文出版社)一詞,另一說,該詞在南俄方言中意為「露胸敞懷的粗人」。至於「лимонщик」一說源於對在莫斯科大街上兜售檸檬的喬治亞山民的稱呼,一說該詞是指製作檸檬型手雷(лимонка)的人,其用意不言則明。    
    俄羅斯人還把高加索地區的愛沙尼亞人稱作чухонец(在俄方言中чуха為豬、豬玀);把亞塞拜然人叫做азер;把亞美尼亞人叫做хачик(харя〈臭嘴臉〉的變體);把中亞具有蒙古血統的人辱為чукча(騾子);對中亞人統稱為урюк(杏干;又黃又瘦的東西)或者чурка(木頭棒子、蠢蛋),以及根據外貌特徵把喬治亞、亞美尼亞人用極其侮辱性的詞語稱作:черножопый黑毛 、黑鬼(жоп〈粗〉屁股或指牲畜的毛色);зверь(野獸,畜牲)和чёрный(黑蛋,土匪)等。    
    對黑人的稱呼較多,有帶地域色彩的мурин和мавр,兩詞源於古斯拉夫語,前者稱呼北非西部的居民,後者指曾統治伊比利亞半島(Иберийский полуостров)的柏柏人和阿拉伯人。 還有арап,該詞指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上的黑人,後轉義成「騙子」之意,18世紀末20世紀初,俄語又從法語中介入一個源自葡萄牙語的негр(葡語中negro指:從非洲販來的黑人奴隸),由於該詞與奴隸貿易和種族歧視有關,故後來(蘇聯時期)被Африканец取代。    
    而在當今的俚語、俗語中黑人又被不雅地稱呼為:уголёк碳塊(莫斯科青年用語)、чернилка墨水瓶、копчёный(煙熏火燎的人)、негатив(照相機底片,黑鬼)、例如:Тоголезы уже привыкли к томучт還有гуталин黑鞋油,還有блэк(〈英〉black黑色的)等。 
     給猶太人起的外號更多地帶有貶義,宗教原因可能性較大,如:Иуда(卑)猶太人,聖經傳說中猶大(Иуда)是以色列人,他為了三十個銀幣,出賣了耶穌,因此「猶大」成了「陰險、狡詐、騙子」的代名詞,有這樣的稱呼可見宗教偏見之強烈;абрам(粗)猶太人,猶太人老祖宗。該稱呼源自希伯來語Abraham<亞伯拉罕>:舊約聖經中他是猶太人的始祖.由該詞演化而來的還有абрамович和абраша等,都是對猶太人的表卑稱呼,還有:шмуль<粗>猶太鬼子;猶太人(源於英語small,小心眼.卑劣的人),以及жидяра<粗>猶太人,該詞源於對猶太共濟會(жидомасон)成員的表卑稱呼,猶太共濟會是一反動組織(狂熱的錫安主義者),主張用武力恢復猶太人的國家。以及其他原因,如:Монька(虐)猶太人,「莫尼卡」。據說,白宮性醜聞的女主角萊溫斯基是猶太人,昵稱為Монька,該稱呼的戲虐色彩不言而喻,最後,一些知識分子還把猶太人稱作евреец,這是把俄羅斯的猶太族居民當作外國人排斥的一種稱呼。 
       歐洲,尤其是經濟發達、富裕的西北歐,歷來是俄羅斯人嚮往的地方,對這裡居民的稱呼常帶有崇拜和嫉妒的感情色彩,多為音譯,如:испашка西班牙人、бундес德國人、вестлер西德人、остлер東德人、аморы義大利人(該詞源於amorous」浪漫的,多情的」一詞),以及алорец和итальяшка。финик芬蘭人(финик本指海棗,一種植物)而此處音借фины(芬蘭人)一詞 ,戲虐色彩很明顯。法國人被稱作фрэнч(音譯Frense)和триколор(因為法國國旗為三色旗),除此之外,法國人還有一個外號,即лягушатник〈粗〉青蛙,該稱呼的來源值得商榷,一說該詞源於「frense」一詞,因為其在古高盧語中意為「青蛙」,一說是對法國三色旗的比喻(因為青蛙的脊背上有三道深色的保護色,筆者這樣認為), 
       而對相對落後的東南歐一些國家的居民的稱呼則明顯帶有輕蔑色彩,如:хохол烏克蘭人(源於古時烏克蘭人頭上留的一縷頭髮)、юги南斯拉夫人、對善於種植玉米的羅馬尼亞人則稱做мамалыжник(玉米粥桶;玉米棒子)…… 
       對美洲人的稱呼多為音譯,如美國人: юсец(源自英us)、стейтс(源自英states)、штатник(源自英states)、янки(源自英yanky)和дэсец(Дядя -Сам山姆大叔),把拉丁美洲人稱為латин。 
       而對流浪於世界各地、沒有國籍的吉普賽人(Цигане)來說,他們的俄語外號就更慘了,他們被人叫做мора,而мора則是мор〈瘟疫〉的變體!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oneweek 2013-2-1 05:55
搞不清為什麼新疆人跟著俄國人叫漢人 kumau 黑大衣。 這個按道理是沒有貶義的吧?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4 13: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