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 穿越中俄關係史中並不如煙的往事

作者:燕山紅場  於 2012-9-8 05: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9評論

關鍵詞:, 辦公樓, 中俄關係史, 蘇聯時期

 

莫斯科市西南部的納希莫夫斯基大街上坐落著一幢典型的蘇聯時期辦公樓,牆面和門窗都顯得很陳舊,但樓門前幾塊藍地白字的與「遠東」有關的牌子卻格外顯眼:「遠東問題研究所」、《遠東問題研究》雜誌編輯部……走入正門后,在電梯口兩側分別懸挂著長長的木板。木板漆成吉祥的紅色,上面是金黃色的漢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就是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問題研究所所在地。

  在遠東所的一層有一個「中國廳」。樸素典雅的大廳里精心擺放了許多書櫃和中國工藝品,這些特殊的展品記錄了學者們的研究成果,講述著他們同中國朋友密切交往的經歷。讓人吃驚的是,書櫃里整齊地擺放著清一色的俄文版書:《論語》、《道德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中國精神文化大典》(6卷本)、《漢語在中國內外》、《全球化進程中的俄羅斯與其亞洲夥伴》、《二十世紀的俄中關係》(6卷本)、等等,這些都是俄科學院遠東所最幾年來出版的與中國有關的書箱。遠東所所長季塔連科自豪地對本報記者說,近十年來,該所共出版了200多本關於中國的書籍。

  7月3日,這些書櫃中又多了一本新書——《俄羅斯友人看中國》。7月3日下午,由俄中友協主席、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季塔連科院士主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贊助出版的《俄羅斯友人看中國》文集首發式在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中國廳」里舉行。 俄外交部第一亞洲司司長庫利克、中國駐俄大使李輝、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執行理事長劉古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於振起及文集作者等70多人出席了這本新書的首發式。

  「我們希望,這本書不僅對那些仍懷念中蘇傳統友誼的老一代人具有吸引力,而且對當前繼續傳承這一優良傳統、繼寫中俄友好歷史的青年人亦十分有益。這本書將讓我們堅信那句話:『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當本報記者在首發式上打開仍散發著油墨香味的《俄羅斯友人看中國》這本書時,扉頁上的這段文字讓人深刻地理解了遠東所趕在《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11周年之際出版這個文集的良苦用心。

  作為本書主編,季塔連科在首發式上發言說,文集從組稿到正式出版僅用了不到9個月的時間,文章的作者是20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包括知名漢學家、外交家、記者、社會活動家、藝術家、漢語教學家、作家、翻譯等各方精英人士。作者們通過各自的視角向俄羅斯讀者展現了中國最近60-100年的發展軌跡,闡述了自己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生活的體驗和看法,立體地介紹了當代中國的真實面貌。

  本報記者發現,在這個「明星作者團隊」中,有人曾在中國工作過、有人在中國學習過、有人在中國進修過、有人在中國常駐過,他們雖然分別來自莫斯科、聖彼得堡、赤塔、伏拉迪沃斯托克等俄羅斯多個城市,雖然每人的經歷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中國情結」。他們在文中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感受,通過對那些並不如煙的「中國印象和中國往事」的描述,在一篇篇文章中傾情展示了各自濃縮的中國情緣。

  細讀這個文集,本報記者隨著每一位作者的生動筆觸實現了中俄(蘇)歷史半個多世紀變遷的穿越。上世紀50年代曾在北京當了7年蘇聯《真理報》駐華記者的歐福欽在文中寫道,「1953年3月,當我坐上莫斯科至北京的火車,我就開始了中國之旅。那時,27歲的我是蘇聯最年輕的駐外記者。」在文中,歐福欽回憶起採訪中共黨代會時與毛澤東同志交談的經歷。而在首發式上,他說,「共同發展、共同應對挑戰是俄中兩國人民共同的歷史使命。促進俄中兩國人民友誼發展是我們這些人的光榮使命,我很榮幸和高興,能用自己的實際工作為深化中俄兩國友誼作出貢獻」。

  而當我把書翻到第25頁時,我的心裡一沉,隨之又馬上升起了一種敬業。文章的標題是《正如我的中國朋友對我說的那樣:『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文章作者的姓名被用黑框框了起來——伊·阿·羅加喬夫。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羅加喬夫家族的全部歷史與中國緊密相連。我是沿著自己父親的路在行進。當我全家1932年來到中國時,我才幾個月大。」在文章中,已故俄前駐華大使羅高壽先生回憶了自己當年在毛澤東主席到蘇聯駐華使館參加活動時給他當翻譯的獨特經歷。

  而在首發式之初,所有參加者都起立為這位長者的仙逝表示默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於振起告訴記者,羅高壽先生今年3月份病重期間親自為文集撰寫了稿子,回憶了自己與中國長達80年的不解情緣,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意,真正為中俄兩國友誼奮鬥到生命的最後時刻。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執行理事長、中國前駐俄大使劉古昌表示,羅高壽先生文章中所體現的珍惜和發展中俄友好關係的精神,一定能在中俄兩國人民間發揚光大。

  而中俄友協副主席庫里科娃女士在自己的《我與中國在一起的50年》一文中深情地回憶起自己上中學時去電影院看《被解放的中國》、《中國人民的勝利》電影、大家一起唱《莫斯科——北京》歌曲的情景。而50年代曾在中國外國專家局作過翻譯、60年代在中國當過《共青團真理報》常駐記者、90年代在中國當過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俄語專家的克盧申斯基則在自己《三個中國》一文中,通過3段來華經歷的對比來描述了他對中國變化的客觀感受。

  正如季塔連科所說,透過這一篇篇深情的文章,「我們彷彿坐上了時光的列車,不僅能感受到光榮而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的五十年代,也能體會到當代中國的快速發展和變化」。季塔連科強調,這本文集將告訴讀者,中俄兩國友好相處是命運的決定。而俄外交部一亞司司長庫利科夫則指出,文集作者全部都是俄羅斯專業素養優秀、經驗豐富的明星級人物,他們對於中國的感受與看法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中俄兩國人民相互客觀、友好地看待對方,夯實兩國友好的社會基礎對於進一步發展俄中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李輝大使在首發式上表示,該文集是俄中友協在《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11周年之際奉獻給俄廣大讀者的最珍貴禮物,也是為增進俄各界了解中國、加深兩國人民友誼所做的又一重要貢獻。李大使說,「這本書的20位作者都曾在不同時期到過中國,許多人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用生動的語言從不同側面真實反映了中國和中蘇(俄)關係經歷的不同歷史階段、近三十年來改革開放政策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中俄各領域友好合作關係積極健康的發展勢頭。書中字裡行間表現出作者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情誼、對鞏固發展中俄關係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和殷切希望。他們既充分肯定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也客觀指出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令人深思。我認為,對俄羅斯讀者來說,這是一本了解中國國情的難得的好書。」

  在首發式上,文集的多位作者介紹了自己對中國的深厚感情及寫作文集的心路歷程。大家認為,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和中俄關係邁入歷史最好水平,從俄羅斯國家領導人到普通民眾對中國的興趣和友好感情不斷深化,而這個文集則為俄民眾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和發展成就提供一個嶄新的角度,為進一步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發揮積極作用。也正因如此,在首發式的結束語中,季塔連科院士說,「我冀望本書的所有作者……也冀望下一本書的作者和出版者,希望俄羅斯繼續向前,希望中國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成為下一本書的作者,讓我們為友誼乾杯,為中國朋友的成功乾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

回復 總裁判 2012-9-8 05:14
你用俄文寫一本,放進去,寫遍布全球的華人與貝殼村。
回復 燕山紅場 2012-9-8 05:29
總裁判: 你用俄文寫一本,放進去,寫遍布全球的華人與貝殼村。
        不著急,慢慢來,反正在此還得些年.......寫大家: 全球的華人與貝殼村!
回復 總裁判 2012-9-8 05:31
燕山紅場:            不著急,慢慢來,反正在此還得些年.......寫大家: 全球的華人與貝殼村!
你這個標題好,能寫得這麼好不去準備寫,看得急啊!
回復 總裁判 2012-9-8 05:39
這個研究所受到俄情報部門(過去是克格勃)的控制。
回復 燕山紅場 2012-9-8 05:58
總裁判: 你這個標題好,能寫得這麼好不去準備寫,看得急啊!
   現在動筆太早.....還要等待...
回復 燕山紅場 2012-9-8 06:02
總裁判: 這個研究所受到俄情報部門(過去是克格勃)的控制。
    明白,號稱:第二 克格勃。跨越科學院,直接隸屬於蘇共中央,主管者是中央書記蘇茲洛夫。
回復 總裁判 2012-9-8 07:10
中國情報是蘇俄排第三位的主要目標,一美國二歐洲三中國。但有時中國情報要佔到第一位,蘇俄亡我之心不死。
回復 燕山紅場 2012-9-8 21:49
總裁判: 中國情報是蘇俄排第三位的主要目標,一美國二歐洲三中國。但有時中國情報要佔到第一位,蘇俄亡我之心不死。
   往事如煙,今非昔比·....
回復 總裁判 2012-9-8 22:43
燕山紅場:    往事如煙,今非昔比·....
今天還是這樣,只是相應的軍備今非昔比,今日的情報還比昔日豐富,經濟金融。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09: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