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春 節 走 近 莫 斯 科
2月23日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天,中午11點多去上班,坐在乘客不多的地鐵車廂里,猛然看到對面乘客手中的俄文報紙上清清楚楚的印著漢語的《新年快樂》四個大字,再看俄語的標題是「祝中國的新年快樂」還有些圖片、文字,估計就是介紹祖國春節的實況和由來。因為1點就將授課——2012年的第1節課,所以沒有時間去購買報紙,但思緒卻回憶到20多年前的春晚請帖……
那是女兒的母親在廣播之友合唱團作為群眾演員參加春晚時,自己作為家屬有幸參加80年代末期的一次綵排,就在軍博西側的中央電視台演播大廳。那不是一張普通的請帖,那上面有眾多明星們的簽字,姜昆、朱時茂、克里木、彭麗媛、陳佩斯、李雙江、李谷一、張也,個個筆體瀟洒、龍飛鳳舞,那對摺的不大請帖上面最後幾乎無處可寫了。最為珍貴的是當年戰鬥英雄徐良的筆跡。20多年來,幾經轉輾,現在應該還在京城寒宅的柜子中收藏。
後來到了莫斯科,我也上了春晚——不過是在大使館的舞台上,那是在「莫大」預科結束后、羊年的留俄學生春節晚會上。朗誦的詩歌真的沒有一點歡快節日氣氛:《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在悲切的《辛德勒名單》主旋律如泣如訴的伴奏下,含淚誦出:「永遠記著我,媽媽啊,北京!」自己的本意就是要在節日喜慶之中體現幽幽思鄉。果然收到了預期效果,一位女學生,在冷餐會上告知,她幾乎落淚。軍事院校的兩位大校立馬拉著筆者合影留念。次年,慷慨激昂朗誦了改編后的《我是中國人》—— 「我是莫高窟壁畫龍的傳人,讓那翩翩欲飛的壁畫與我同往。我就是飛天,飛天是我們。我們驕傲,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在那以後,除了為友誼大學火災同胞遇難周年的紀念活動朗誦之外,沒有機會再次登台了。總共是看了9次大使館的留俄學子春晚,只是2011年12月底培訓在京城,遺憾的沒能觀賞到龍年留俄學子的春晚。
早年,在新春之際曾經分別邀請俄國教師同仁和學生們到宿舍歡聚,飲京酒、吃中餐、包餃子,歡慶中國的春節,那些愉悅的掠影還都是些膠片的印記。這幾年,忙於工作,雖暫停了此類活動,但在漢學家聚集的遠東研究所和東方學學院的走廊里、辦公室中、就連門口的保安都用俄語、漢語向自己問候春節好!除夕和初一,收到俄國友人的電話和郵件祝福,已經成為了常態。筆者的得意學生拉雅——就是那朗誦了《相信未來》、《永生的和平鴿》的經濟學女博士,每年的都通過E 向自己致以新春的問候。而在天津讀書的卡佳則以賀卡的形式表達了問候。這個龍年春節,不僅有教師同仁、學生的簡訊,連家長也致信於己,這不能不說是中俄友好的點滴體現,華夏韻味在逐步深入俄羅斯。
生活在異國他鄉,所在國朋友們的幾句話、幾個字就讓自己倍感絲絲暖意、綿綿溫馨,更覺得故土的興旺強大與自己息息相關。
北京-莫斯科航程7千公里左右,但通過我們的努力盡量縮短文化傳統上的差異,融洽兩國民眾的友好關係,實在是義不容辭。讓神州走進鄰邦,促華夏邁入環球,真的會感到生命的寬廣。
燕山紅場
壬辰龍年新春初二 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