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勃列日涅夫(右)對執掌克格勃的安德羅波夫(中)
就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遭遇未遂刺殺一事的細節,蘇聯ZF在幾十年間一直遮遮掩掩、諱莫如深。人們的頭腦里始終有一個難解的謎團:克格勃完全可以阻止刺殺發生,卻無所作為,他們在想什麼?' 1969年1月22日,數以萬計的蘇聯民眾守候在電視機旁,準備觀看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歡迎航天英雄凱旋的情景。在此之前,蘇聯宇航員剛剛取得了又一次太空探險的勝利。正當人們緊盯著屏幕,準備見證歷史性的一刻時,信號毫無預兆地中斷了。整個國家頓時陷入迷惑:如此重要的場合怎麼會發生意外?這是一起技術事故嗎?
一小時后,當熒屏上重新出現畫面時,慶典已進行到頒獎儀式的環節。然而,在神經敏銳的民眾心中,激動和喜悅已被猜疑代替。特別令人不安的是,原本預定主持頒獎的勃列日涅夫不見蹤影,代替他接見宇航員的,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波德戈爾內。流言很快像野火般蔓延開來——總書記在前往頒獎現場的途中遇刺身亡!
根據人們的回憶,信號中斷前一刻,勃列日涅夫的車隊正在摩托車騎警的保護下,通過克里姆林宮的波羅維茨基門。播音員當時還介紹稱,再過一小會兒,頒獎儀式就將開始。那麼,在信號消失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雙槍刺客突襲車隊
!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雜誌日前披露,電視信號中斷的剎那間,一陣密集的槍聲在克里姆林宮的院牆外響起——就在大家注視著勃列日涅夫的車隊緩緩駛近時,一個身著警服的年輕男子衝出人群,朝車隊狂奔而去。他放過了最前面的第一輛車,在第二輛車前站定,而後同時亮出兩把手槍,雙手握槍,對準車內連續扣動扳機。
這輛車的司機當場中彈身亡,撲倒在方向盤上。幸好坐在司機身邊的宇航員尼古拉耶夫反應迅速,立即接管了方向盤,讓車子轉向行駛。另一枚子彈反彈后,打在了一名騎警的身上,後者的摩托車失去控制,歪打正著地將刺客撞翻在地。直到此時,如夢方醒的JC和克格勃特工才一擁而上,把刺客牢牢按住,將手槍奪下。他們的努力已經沒什麼意義,因為行兇者早就打光了 中的所有16發子彈。
刺客沒有任何反抗,不一會兒便口吐白沫,昏死過去。眾人七手八腳把他拽起來,蒙上頭套。許多安保人員吃驚地發現,此人剛才就站在他們中間。 刺客被迅速帶離現場,送進克格勃的內部監獄,緊張的審訊隨即開始。根據供述,他從電視轉播中得知勃列日涅夫坐在第二輛車內,故臨時決定向這輛車發動襲擊。
3封急電飛往莫斯科
這名刺客究竟有什麼來頭?實際上,他是一名蘇軍現役少尉,名叫維克托·伊利因,在列寧格勒郊外服役。1月21日早晨,他突然不辭而別,還帶走了兩把「馬卡洛夫」手槍和4個 。上級軍官意識到情況不妙,立刻向當地克格勃作了彙報。
克格勃下令展開全市大搜查,同時派人前往伊利因的養母處了解情況。在那裡,特工們找到了一本日記,最後一頁上清楚地寫著:「明天就要到了,該去莫斯科了。」
這句話是非常寶貴的線索。在列寧格勒「布爾科沃」機場,調查人員從一架航班的乘客名單中發現了伊利因的名字,立刻發報通知莫斯科總部。同時,他們繼續向伊利因的養母詢問他到達莫斯科后可能的落腳地點,並加緊對伊利因的日記進行分析。
4小時后,把伊利因送到莫斯科的那架飛機返回了列寧格勒。據乘務人員介紹,確實有一位乘客的特徵與伊利因的檔案相符。很快,克格勃的第二封急電飛往首都。 此時,從伊利因的日記中也發現了新情況。他引用了暗殺林肯的美國人約翰·布思的「名言」:「我將殺掉總統,儘管僅僅是因為希望卑微的自己可以與他的榮光相聯繫,時間將把我們連在一起。」在3次重複這句話之後,伊利因又寫道:「或許,這也是我的選擇?姓伊利因的人要遠遠多過姓勃列日涅夫的。我應該讓這兩個姓氏連在一起。」
與伊利因養母的談話也取得了進展。後者稱,伊利因最有可能借宿在她的弟弟,也就是伊利因的舅舅那裡,這位舅舅是名JC。
第三封電報隨即發出,上述重要情況全被補充在裡面。值得注意的是,這3封電報的接收人並非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而是他的副手、勃列日涅夫的心腹謝苗·茨維貢。
此時,距離伊利因採取行動還有十幾個小時,莫斯科的保衛部門有足夠時間阻止險情。隨後的事實卻證明,他們的行動遲緩到令人生疑。
克格勃整晚無所作為
正如養母估計的那樣,伊利因果真來到莫斯科的舅舅家借住。後者想當然地以為,外甥對宇航員很崇拜,打算親眼看看他們。要知道,明天就是總書記與航天英雄會面的日子。
吃晚飯時,伊利因隨口問道:「您的警服能借我穿穿么?」舅舅有點吃驚:「不行,警服可不是鬧著玩的,怎麼能隨便借?」伊利因笑道:「我開玩笑罷了。」
然而,第二天清晨,伊利因便悄悄溜出了門。和他一同失蹤的還有那套警服。
直到此時,克格勃依舊無所作為。按理說,剛剛過去的晚上是最好的機會,足夠對伊利因可能的藏身地點來一次全面排查,但他們沒有動作。 就這樣,伊利因穿著警服,乘地鐵來到了克里姆林宮附近。他徑直穿過擁擠在波羅維茨基門外的人群,混進了負責安保的JC隊伍中。
伊利因的運氣不錯。他埋伏的地方恰好是兩隊JC負責區域的交接處,這兩隊人馬互不相識。當伊利因悄然現身的時候,雙方都誤以為這位「同志」是對面的人。
總書記在最後時刻脫險
此時此刻,莫斯科的克格勃總部又在做什麼呢?顯然,列寧格勒方面之前發給茨維貢的3份電報沒發揮任何作用,要不然,他早就派人搜查伊利因舅舅的住所了。格外滑稽的是,伊利因的舅舅發現警服被外甥偷走後,慌忙向克格勃報告,這才引起茨維貢的反應。$ H4 \( ]' H1 a! k
茨維貢派人開車帶著伊利因的舅舅四處尋找嫌犯。《獨立軍事評論》稱,這樣簡單的措施根本不夠,茨維貢可能只是裝裝樣子——這位克格勃副主席的動作異常遲鈍,直到典禮即將開始時,嫌犯的照片才被分發到安保人員手中。而且,這些照片是伊利因早些時候拍的,照片上的他穿著軍服。對於伊利因可能偽裝成JC這一點,茨維貢卻隻字未提。5 R9 L5 L! r, u- Z( p# b0 p
另一段值得玩味的情節發生在勃列日涅夫身上。當總書記坐上車隊中的第二輛車,正打算啟程時,車內的電話響了起來,茨維貢要他換到其他車上。勃列日涅夫正一頭霧水,安德羅波夫也親自打來電話:「請您坐到最後一輛車上,立刻!」勃氏意識到或許有什麼嚴重的事情將要發生,在最後一刻按照安德羅波夫的建議做了。
這時,安德羅波夫已經從部下那裡搞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由於情況非常緊急,他來不及將刺客從現場的人群里揪出來,只能先讓總書記改換座駕。與此同時,他還向電視台下令,一定要在轉播中反覆強調, 坐在第二輛車中。
這個計謀奏效了,荷槍實彈的伊利因搞錯了目標,勃列日涅夫幸免於難。
茨維貢的如意算盤
刺殺事件發生兩天後,蘇聯官方才發布簡訊,全世界為之震驚。此後幾十年間,蘇聯ZF對當中細節一直遮遮掩掩、諱莫如深。人們的頭腦里始終有一個難解的謎團:克格勃完全可以阻止刺殺發生,卻無所作為,他們在想什麼?
《獨立軍事評論》就此分析稱,在蘇聯時期,克格勃負責人的地位十分敏感。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在國內安保方面責任重大,還在於他們往往能在權力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導致赫魯曉夫下台的政治風暴中,時任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就扮演了關鍵角色。所以,勃列日涅夫上台後,迅速將「自己人」茨維貢安插到克格勃新任主席安德羅波夫身邊。由此,茨維貢和安德羅波夫之間的競爭便埋下了種子。
聯繫到這次未遂的刺殺,最可能的解釋是:茨維貢暗中拖延,故意製造險情,意在讓一把手安德羅波夫失去信任,進而頂替後者的位置。不過,他的如意算盤未能得逞。
另外,刺客伊利因的下場也值得一提。司法機關認定他為精神病患者,將其送入醫院關了起來,直到1990年才獲准釋放。回家之後,伊利因居然從原單位領到了幾十年來的工資和一套房產,得以安度餘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