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9/11之驚天陰謀 第六章 美國政府調查

作者:葉哥  於 2007-2-16 14: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第六章 美國政府調查


在九一一當天有留意新聞的稍有經驗的行政官員們在那災難的一天結束時,都會認識到以下事件的發生:


1。機場保安的最大失敗,歷史上首次連環四機被劫事件(且使用原始武器) 。
2。多次的,空前的違反標準操作程序而導致飛機攔截的失敗。
3。美國歷史上軍隊在履行保衛人民生命和財產職責上最大的失敗。
4。在充分預警情況下,對兩個普遍認為最可能遭受恐怖襲擊的目標保衛上的失敗。
5。歷史上最大型的建築災難:世貿中心一,二,七號樓完全倒塌。
6。美國歷史上唯一的高層建築倒塌。


非常清楚,對於這樣史無前例的災難性事件,應當進行最誠實,最認真,最充分的調查。但事實上,與事件發生時的莫名其妙的反應一樣,美國政府在事後的調查工作,其馬虎草率和敷衍了事的程度絕非一個單純的「無能」 所能解釋的。而即使是如此兒戲的調查,布希總統還以正在進行反恐戰爭為由於2002年1月29日要求國會多數派領袖限制國會的調查規模。
布希要求限制調查:http://edition.cnn.com/2002/ALLPOLITICS/01/29/inv.terror.probe

美國政府的調查工作分別由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急管局),國際技術標準研究院(國標院),9/11委員會的三個機構進行。其中急管局和國標院負責調查世貿樓群的倒塌,而9/11委員會則負責對整個事件的調查。

一)證據的銷毀

官方對九一一事件中證據的處理手法均依從一個清楚的模式:犯罪現場中對於刑事鑒定最為重要的直接物證或是被銷毀或是被轉移而不知所蹤。那些官方不能直接控制的證據,例如照片,錄像,及其他曾經公開的文件等,則通過各種手法進行壓抑。

1) 世貿中心鋼材

對於直接物證進行破壞最有代表性的行為就是世貿中心倒塌現場大量鋼材的轉移和銷毀了。這些鋼材是九一一事件大規模謀殺罪行的最為重要的物證。任何在廢墟中可能發現生還者的不現實的希望,和收集屍體殘骸以確定死者身份的緊迫感,都不可以成為這種破壞現場和物證的行為合理化的正當理由。

1。如果為了營救和修復的目的而必須轉移鋼材,那麼也應當將其保留。
2。任何需要移走的鋼材,按標準的犯罪現場處理程序,應該予以拍照和詳細記錄位置。
3。七號樓在倒塌前已經完全清場,而倒塌后的殘骸也全部整齊地倒於其邊界內,甚至沒有對臨近的道路產生任何影響。在沒有進行鑒定前,完全沒有將其運走的必要性,更沒有必要將其銷毀。

鋼材是世貿大樓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要研究大樓結構為什麼在經受了撞擊和大火后卻突然間崩裂成一大堆碎片的原因,這些鋼材便成為不可或缺的樣本和證據。又因為從來沒有一棟鋼筋結構的大樓因火災而倒塌,那麼就更應該對這些廢墟里的鋼材進行詳細的分析,尋找明確的誘因,以便對現有或以後的類似建築物的設計,建造,和維修進行改進。

那麼,美國政府對這些嚴重罪行和空前工程災難的主要物證是如何處理的呢?他們竟然間將其熔化循環再用了!

達185,101噸的鋼材在沒有進行像樣的鑒定前就急匆匆地從「零點」 現場運走。其中大部分運到遠隔重洋的中國和印度。中國的寶鋼公司以$120/噸(美國國內公價是$160/噸)的價錢購買了50,000噸。

工程學畢業的紐約市長布倫伯格(Bloomberg) 對這種破壞物證的行為不以為然:

「如果你要看一下建築的方法和設計,在這個年代那是電腦可以代勞的事。光是看看一根鋼材並不能告訴你些什麼。」
http://www.china.org.cn/english/2002/Jan/25776.htm


在急管局主持的調查工作中,150件鋼材樣本被保留下來以供日後的研究。這是幾十萬件廢墟鋼材中的150!這些少於0.1%的鋼材樣本到底有多大的代表性?更甚的是,急管局的志願調查人員是從一個叫Fresh Kills的堆集處提取這些樣本的,而不是倒塌的現場。他們接觸到的鋼材已經由進行現場清理的人處理過。凡是對刑事調查有一點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是對犯罪現場和物證的不折不扣的破壞。


<<消防工程>>雜誌的主編Bill Manning就曾表達過消防界人士對這種阻止調查人員接近犯罪現場的行為的憂慮:


「<<消防工程>>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由急管局主持美國民事工程師協會進行的『官方調查』 是一場不倫不類的鬧劇。這個調查已經被政治勢力所綁架,其基本的興趣,說好一點,根本不在於揭示真相。
除了由美國民事工程師協會調查委員會組織的,被一個內部消息來源稱為『觀光之旅』 的三天巡視參觀有些微用處外,沒有任何人去仔細研究那些物證。」


Bill Manning也強烈譴責銷毀鋼材的行為,並宣告:「對物證的轉移和破壞必須馬上停止」 。他還對其他火災事件的調查手法進行了比較:


「他們扔掉了在三角女衣廠火災(Triangle Shirtwaist Fire)中被鎖住的門了嗎?他們扔掉了快活地聯歡俱樂部火災(Happyland Social Club Fire)中的汽油罐了嗎?他們扔掉了美利甸廣場大火(Meridian Plaza Fire)中的氣閥了嗎?當然沒有。但基本上,這就是他們在世貿中心災難現場所做的。」


Bill Manning的<<急需答案的問題>>:
http://fe.pennnet.com/Articles/Article_Display.cfm?Section=OnlineArticles&SubSection=Display&PUBLICATION_ID=25&ARTICLE_ID=131225


美國火災調查的國家標準—NFPA921--中的條例規定:凡是十層樓以上的建築物火災,所有證據都必須保留,不得豁免。而破壞證據的行為是違法行為。


有些政治家也公開提出進行獨立調查的要求,例如參議員Charles E. Schumer和參議員Hillary Rodham Clinton(希拉里)。很多專家也認為急管局選擇的志願調查人員缺乏經濟支持和人員支持,也沒有傳喚證人的權力。這樣的調查如何能有效呢?為什麼美國政府對調查工作如此地漫不經心呢?


相關新聞儲存鏈接:http://911research.wtc7.net/cache/wtc/groundzero/urge_inquiry.html


2)從犯罪現場移走物證


有大量的證據證明從9/11中的三個現場:世貿中心廢墟,五角大樓西翼和草坪,和賓夕尼亞州93次航班墜毀點等地點大規模有組織地轉移物證的行動。特別是在五角大樓,襲擊后現場馬上封閉,工作人員進行徹底的清理。世貿中心廢墟也在事件后被封閉,平常人等不得接近,也不得拍照,甚至急管局的官方建築評估專家小組也只允許3天「觀光」式的巡視。


不經合法調查人員之手而且不作恰當的記錄的情況下從犯罪現場移走物證的行為就是參與犯罪的證據。


3)壓制證據


美國政府還利用下面的方法壓制各種不在其直接控制下的證據:


a.曾經大量存在於網際網路上的關於世貿大樓倒塌的照片從網際網路歷史檔案網站中清除。龐大的照片資料庫,例如GOOGLE網站等,反映倒塌的照片已經所剩無幾。國標院自稱擁有6977段共300多小時的錄像帶以及由200多個拍攝者拍攝的6899幅照片記錄了世貿大樓倒塌的情況,卻不予公布。
b.世貿雙塔和七號樓的詳細設計圖紙至今不對外公開。
c.紐約市的消防員被命令不得向外談論在9/11當天所看到的事情,否則予以解僱。
d.政府至今拒絕公開五角大樓有可能記錄襲擊過程的約數十個保安監視錄像。
e.FBI收繳並拒絕公開五角大樓周圍私人商業機構的保安錄像記錄。
f.FBI命令空中交通管制員不得談論他們所知道的關於襲擊的情況。
美國政府的這種迅速銷毀世貿中心鋼材,並收繳和壓制其他相關證據的行為,如果其本身不構成犯罪的話,那麼也可以間接證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這個世紀罪行。


二)急管局調查


美國聯邦緊急急管局在2002年5月公布了第一份政府報告,解釋造成三棟世貿大樓倒塌的原因是由飛機撞擊和火災引起的結構失敗。


1) 調查歷史


襲擊發生后,一群美國民事工程師協會的工程師們便志願協助調查世貿中心大樓由襲擊引起的大樓結構反應。這個調查最終由急管局接手,並將志願者小組命名為建築表現評估小組。在這裡,必須指出這個建築表現評估小組的主要負責人與撰寫俄克拉荷馬城的美國聯邦政府大樓爆炸案的建築評估報告的人基本上都是同一幫人:


世貿中心建築表現評估小組的主要負責人:Dr W. Gene Corley,Charles Thornton,Paul Mlaker,Mete Sozen。
俄克拉荷馬城爆炸案的建築評估報告撰寫人:Dr W. Gene Corley,Charles Thornton,Paul Mlaker,Mete Sozen。


根據美國民事工程師協會的數據,全國一約一百五十萬的工程師。為什麼每次發生恐怖襲擊,這麼一小撮人總是會出現在官方的調查小組裡,並撰寫貌似獨立卻與官方對事件的定性相符的報告呢?


儘管世貿中心樓群的倒塌方式,在建築史上完全沒有先例,但這些所謂的專家小組在9/11事件發生后不久,在調查還沒有正式開始前,就已經斷言大樓的倒塌是由飛機撞擊和大火所致。例如,Charles Thornton說:「我們都知道是什麼引起那倒塌的」 ;<<國標院報告>>的撰寫人之一Shankar Nair在2001年9月19日在<<芝加哥論壇報>>上說:「我們對引至世貿中心倒塌的一系列事件的順序都已經取得了共識」 。還沒有仔細調查和分析證據,就已經定下了結論,這是嚴肅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嗎?對此,卡文•萊恩評論說:「很明顯,他們早就知道倒塌的原因。我一點都不懷疑。」


另外這些專家們甚至還認為世貿雙塔的設計者們在考慮飛機撞擊大樓的情況時忽略了航油的因素。例如Eduardo Kausel說:「(設計)從來沒有考慮過強烈爆炸的因素,也沒有考慮隨之而來的飛機燃油引起的大火。這是一個主要的設計缺陷」 。飛機是怎麼飛起來的?有誰會在設計時考慮飛機撞擊的因素,卻不考慮飛機上裝有的汽油的呢?他們有意忽略了世貿大樓設計組領頭人John Skilling總工程師在1993年世貿爆炸案發生后第二天(2月27日)接受<<西雅圖時報>>採訪時所說的話:


「我們的分析表明(飛機撞擊后) 最大的問題就是所有的汽油都會倒進大樓裡面。但大樓仍然會矗立在那裡。」
採訪鏈接:http://archives.seattletimes.nwsource.com/cgi-bin/texis.cgi/web/vortex/display?slug=1687698&date=19930227


急管局本身不是一個調查結構,但它卻被委託全權負責調查大樓倒塌的原因。很具諷刺性的是,急管局做的第一件事卻是轉移和銷毀現場的物證---廢墟里基本上所有的鋼材都被立即運到中國和印度的熔化爐里。


建築表現評估小組沒有傳喚證人的權力,所以無法接觸有關的重要文件,例如大樓的設計和建築圖紙等。


2002年5月,急管局公布了<<世貿中心大樓表現研究>>的報告。而此時,9/11事件后僅8個月,世貿中心大樓的數十萬噸殘骸已被完全轉移銷毀,「地面零點」已經清理得乾乾淨淨。


急管局網站上該報告鏈接:
http://www.fema.gov/rebuild/mat/wtcstudy.shtm
另一鏡像(加點評):
http://911research.wtc7.net/mirrors/fema_wtc/index.html


2) 調查方式


「地面零點」 是世貿中心1,2,7號樓完全倒塌的現場 --- 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三宗摩天大樓完全倒塌事件,也是唯一的鋼筋結構大樓因火災而倒塌的案例。如果按照官方的解釋,這些倒塌將成為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建築工程失敗,對高層建築設計和建造的安全性有極為重大的影響。對此,有理由進行空前規模的調查。不幸的是,這樣的調查從來沒有發生過。


急管局的所謂調查純粹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


1。獨立調查工作得不到適當的資助:急管局撥給建築表現評估小組$600,000的經費,其中還包括了印刷最終報告的費用。
2。除了早期的三天「旅遊觀光」 外,建築表現評估小組不得接近「地面零點」 現場。
3。直到災難后一個月,他們才看到第一塊鋼材樣本。
4。由於沒有參考記錄,他們只能猜測樣本的原來位置。
5。他們不能接觸世貿大樓的原設計圖紙。
6。他們只採集了150份沒有代表性的樣本。
7。他們呼籲「進一步調查和分析」 的報告出台之時,「地面零點」 現場已經清理完畢。


2001年12月,急管局總共用掉了$100,000美元的調查經費。與這個調查發動阿富汗戰爭原因的費用相比,此時美國政府已經花了比之多出30,000倍的錢在戰爭上了。2002年5月,急管局指定的志願調查人員公布的報告,儘管自稱是初步的不完整的,但卻被官方推崇為大樓倒塌的最終解釋 --- 直到3年後國標院報告出台後。報告中充滿了模糊不清和躲躲閃閃的描述,欺騙性的插圖,以及誤導性的假設。報告要求作進一步研究以確定倒塌的原因,但其公布時,犯罪現場已經清理完畢,最重要的直接物證 --- 鋼材也被全部銷毀。


急管局的報告中關於世貿大樓的倒塌理論就是著名的「蛋糕理論」。其要旨就是由於橫樑連接外圍和中心支撐結構的連接部在大火的高溫作用下鬆脫,在上部分建築物重力下樓層地板下塌併產生連鎖反應,遂使得大樓全面倒塌。這個「蛋糕理論」受到美國主流媒體的大力推廣,在直覺上也似乎合情合理,所以很多人也不加思索的接受了。但美國政府對世貿大樓倒塌作最後定性的國標院調查報告對這個理論是持否定態度的,因此這裡將不作太多的討論,而是將重點放在國標院的調查報告上。


三)國標院調查


國標院(國家技術標準研究院) 是美國商業部屬下技術管理局的一個機構。它並不具有管理職能,它在調查報告里的提議也沒有法律效力。事件發生后,國會要求國標院調查世貿大樓的倒塌原因。但其調查工作直到「地面零點」 現場所有鋼材都被清理和銷毀之後才開始。急管局從數十萬塊鋼材中採取了150份樣本,而國標院則從急管局的樣本中選擇了41份樣本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


2005年6月23日,國標院公布了<<國家建築安全小組有關世貿雙塔倒塌的最終報告>>草案,並於9月份公布其最後報告。這篇報告是美國政府對世貿中心樓群倒塌原因的最終定性。


國標院網站該報告鏈接:
http://wtc.nist.gov/NISTNCSTAR1CollapseofTowers.pdf
<<報告草案>>:
http://911research.wtc7.net/wtc/official/nist/NISTNCSTAR1Draft_text.html


1)國標院的調查方法


國標院自稱其調查的目的一是要搞清楚大樓是為什麼和怎樣倒塌的,二就是要提出將來建築設計上的改善意見。它使用的方法是A。審閱文件。B。詢問證人。C。鋼材分析。D。實驗室試驗。E。電腦模擬。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國標院在這五個方面是否及格。


A。審閱文件


世貿大樓原設計組聲稱大樓可以承受飛機撞擊和大火的雙重破壞而不會出現建築結構的嚴重問題。無疑,審閱原設計組的有關設計文件對國標院的調查是不可或缺的。但國標院卻避免提及這些原設計組的陳述,並聲稱支持這些陳述的文件,例如:擔保人實驗室公司耐火試驗數據和原設計組負責人John Skilling總工程師的耐火分析等,都找不到了。


根據1964年<<工程新聞>>的記錄,原設計組的大樓設計包括以下幾點要點:


1。「。。。承受不可預見的災難的內在能力」 。
2。「外圍柱子。。。活承載可以增加2000%而不至於失敗」 。
3。「可以將一側所有的外圍柱子和與之相鄰兩側緊連牆角部分柱子折斷,大樓仍然可以承受原設計活承載以及任何方向100英里/每小時大風的襲擊而不至倒塌」 。


國標院說找不到關於耐火試驗的文件,卻又說世貿大樓屬於1B等級的建築。這種等級的建築是必須要通過相應的耐火試驗的。根據擔保人實驗室公司分管環境健康試驗部門的經理卡文•萊恩,世貿大樓的鋼材是經過嚴格測試的:


1。2001年9月,擔保人實驗室公司首席執行官Loring Knoblauch告訴職員關於公司認證世貿大樓鋼材的事實。
2。2003年11月,卡文•萊恩書面詢問Loring Knoblauch關於擔保人實驗室公司與此事的關係時,Loring Knoblauch回答說:「我們試驗了所有噴有防火塗層的鋼材,表現非常好」 ,「由於我們不對這種產品進行跟蹤服務,我們只能對那些有合格防火塗層的鋼材樣本給出意見」 ,「我們測試了鋼材的標準要求,那些鋼材非常清楚地符合紐約市的建築標準要求,甚至超出了要求」 。


2004年8月,擔保人實驗室公司對世貿大樓樓層模型進行了測試,但模型僅受到輕微影響,沒有產生倒塌。Loring Knoblauch隨即辭職。


2004年10月,國標院公布調查草案,其樓層模型結果與擔保人實驗室公司的實驗結果相衝突。


2004年11月,卡文•萊恩電郵國標院調查小組負責人Frank W. Gayle要求澄清國標院報告草案中一方面認定鋼材樣本在火災中最高溫度只有250C的事實另一方面又在結論中認定大樓因火災而倒塌的矛盾。


當這封電郵被公開后,卡文•萊恩馬上被解僱,而擔保人實驗室公司也公開宣稱「沒有證據」 顯示任何公司曾對世貿鋼材進行認證,他們在倒塌事件的調查中也扮演「有限」 的角色。


卡文•萊恩的電郵:http://911review.com/articles/ryan/letter.html
卡文•萊恩的<<對反恐戰爭的鼓吹>>:http://www.911review.com/articles/ryan/lies_about_wtc.html


國標院承認世貿雙塔在遭到撞擊后損毀狀況並不嚴重:北塔斷裂的鋼柱只有14%,而南塔則是15%。這遠遠沒有達到原設計組預計的安全損壞程度。另外,國標院也承認雙塔鋼筋結構遭到撞擊破壞后,承載的重新分佈是非常有效的。它估計有些柱子的承載增加了35%,有些下降了20%。這也遠遠沒有達到原設計的「外圍柱子。。。活承載可以增加2000%而不至於失敗」的設計標準。


B。詢問證人


2003年4月,國標院開始計劃對證人進行詢問。這已經是其開始調查工作后7個月,9/11事件后19個月了。而到了10月份,實際的證人詢問還沒有開始,國標院也無法接觸紐約市消防員的證詞。紐約市政府最後在12月份才准許國標院接觸相關文件,而且必須在紐約市政府的辦公室內。這與美國白宮對待9/11委員會的情形相當相似 – 9/11委員會調查人員不得筆錄或錄音。


C。鋼材分析


國標院對世貿大樓的鋼材分析,只能依賴於經過急管局「精心挑選」 的少得可憐的鋼材樣本進行。國標院的試驗結果:顏料測試中顯示儘管鋼材倒塌前遭受了大火的襲擊,其達到的溫度只有約230C;微結構測試顯示沒有鋼材樣本達到了600C的關鍵溫度(鋼材的強度減半) 。


對於這個令人失望的測試結果,國標院說:「這些樣本沒有任何一塊是來自預計有高溫的區域」 。


D。實驗室試驗


國標院進行的試驗有:證實防火塗層剝脫的試驗;局部燒烤試驗;擔保人實驗室公司的樓層組合試驗。其中,樓層組合試驗對於官方的「漸進性摺疊」 理論最為重要。但儘管國標院使用了比已知事實要薄的防火塗層,也使用了比已知事實要多一倍的承載,所測試的樓層組合沒有發生倒塌。


國標院為證實其理論的關鍵點 -- 飛機的撞擊剝脫所有鋼材防火塗層的假設,用手槍模擬剝脫防火塗層的試驗。且不說飛機在撞擊后粉碎的碎片能否均勻的剝脫火災區的約6000平方米的鋼材防火塗層,一個簡單的計算就可以證明這個假設的荒謬。根據國標院的試驗數據,要剝脫1平方米的鋼材防火塗層需要能量1百萬焦耳,那麼6000平方米就需要6000百萬焦耳。飛機撞擊產生的能量是2500百萬焦耳(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Tomasz Wierzbicki教授計算),這能量的大部分都消耗在飛機被粉碎的過程中。請問國標院哪裡來的能量使火災區的鋼材防火塗層剝脫呢?


有效的防火塗層可以阻延鋼材受熱時間達一個多小時,再加上鋼材的良好傳導性能,更加印明火災區鋼材溫度不過200~300C的事實。


E。電腦模擬


國標院對於其所謂的電腦模擬模型也是隨意搬弄的結果:輸入參數隨便更改;模型顯示中採用最嚴重的且與事實不符的試驗例子;整篇報告,竟然沒有一幅顯示其倒塌模擬的圖片。


總的來說,國標院的調查方法是不科學的,具有欺騙性的:需要的文件剛好找不到;關於控制爆破的目擊者證詞被忽略;與預先設定的結論相衝突的物質證據被貶低或忽略;其整個理論都是基於外界無法接觸的馬虎不堪的電腦模擬模型。


2)國標院的理論


循規道矩地遵從官方解釋的框架,國標院炮製了「塔樓的倒塌開始」 理論:飛機的撞擊使鋼材防火材料剝落,暴露的鋼鐵被大火軟化而下墮;下墮的橫樑將部分外圍鋼柱向內牽拉,引起外圍鋼柱的『不穩定』 且迅速擴散;不穩定的外圍鋼柱反過來又牽拉被大火弱化的中心區鋼柱;由此倒塌『開始』 ;塌陷區以上樓層的『巨大能量』 引起整棟大樓的『全面倒塌』 。


國標院的調查常常被引用來證明官方關於世貿大樓在飛機撞擊和火災雙重作用下發生全面倒塌的理論根據。但國標院的報告里其實並沒有解釋大樓是為什麼和怎樣倒塌的。與對飛機撞擊,火災,和人員死亡極其詳細的描述相反,該報告從來沒有去嘗試刻畫和解釋倒塌過程中所表現的控制爆破特性,例如:倒塌的爆炸性,粉碎性,垂直性,和近乎自由落體性。只在最後報告中為回應對草案批評而附加的半頁章節里有兩句話輕描淡寫地帶過。國標院為了迴避這些棘手的難題,乾脆將其置於調查範圍之外。他們直接了當地宣稱『倒塌一旦開始』 ,『全面倒塌』 將是『不可避免的』 。



以上圖組展示了北塔在開始倒塌后第6,8,10秒時的情景。<<國標院最終報告>>以及其他的附屬文件中,都沒有對倒塌的爆炸性,系統性粉末化,速度,和垂直對稱等特徵作出任何解釋。國標院沒有任何興趣去解釋這災難性的完全倒塌,只是漫不經心地堅持一旦「開始」 之後,「完全性倒塌」 將「不可避免」 。


3) 局限調查範圍


<<國標院報告>>清楚地將調查的範圍限定在飛機撞擊到大樓開始倒塌的時間之內。在其<摘要>中是這樣寫的:


「這是國家技術標準研究院對世貿大樓雙塔的倒塌進行再現的最終報告。這是根據<<國家建築安全小組條例>>進行調查的結果。這份報告是對恐怖分子將載滿燃油的商業飛機飛進建築物后產生的飛機撞擊和火災如何引起雙塔倒塌的描述;。。。」(xiii/15頁)


國標院對倒塌過程的完全性和眾多控制爆破的特性的解釋僅僅是當倒塌『開始后』 全面倒塌『將不可避免』 。在其<概述/總結>部分的註腳是這樣寫的:


「調查的焦點在於每棟雙塔大樓從飛機撞擊的一刻到倒塌開始的事件次序。為了報告的簡明起見,這個次序定義為『可能倒塌次序』 ,儘管這基本上不包括大樓開始倒塌的條件達致而全面倒塌不可避免后的結構表現。」( xxxvii/39頁)


這裡先停頓一下來斟酌其中的含義。


國標院的調查被美國政府認定為世貿中心雙塔和七號樓倒塌的最終解釋。雙塔的倒塌是以下三個依次發生的最後事件:


1。客機與雙塔撞擊,在建築物上造成了很大的洞口和產生了巨大的火球。
2。飛機的燃油在數層樓里引起了火災,伴隨著大量的濃煙和熱能,甚至可能有部分結構變形。
3。雙塔從上而下的完全性倒塌,除了大量的鋼鐵骨架和外牆碎片外,沒有留下任何可辨認的物件。


以上三個事件中的每一個,都是引起數百人死亡的可怕事件。但只是最後的事件違反了以往的工程試驗和經驗,而需要發明新的理論去解釋。但報告以數百頁的篇幅,不厭其煩地分析前兩個事件的每一個細節同時,對第三個事件似乎沒有什麼興趣。這對於宣稱要解釋三宗世界歷史上最嚴重最意外的鋼鐵結構工程的失敗的調查來說,這真是其妙莫名的主次循序。


4) 隱瞞工程歷史


國標院的報告完全沒有告訴讀者在紐約發生的三棟摩天大樓的完全性倒塌是如何地史無前例的。相反,報告甚至暗示高層樓宇的完全性倒塌是正常現象,只是一般不會這麼突然而已:


「在我們的城市中,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程度的災難,也從來沒有高層樓宇的完全倒塌發生得如此快速和事前如此缺乏警告。」( xli/43頁)


事實上,除了控制爆破外,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生過高層樓宇的完全性倒塌。在嚴重的地震中曾經有20多層的大樓倒塌,但建築物整體的大部分仍然完好。相反,世貿大樓雙塔的鋼鐵骨架卻破碎成無數的碎片,而非金屬的組成部分和內容物則粉碎成細小的粉末。


5)國標院的鋼柱失敗理論


急管局的「橫樑失敗理論」 在2002年受到熱烈的追捧,被<<公共廣播電台>>(PBS) 和<<發現電視台>>(Discovery Channel) 廣為傳播。其要點就是連接外圍鋼柱和中心區鋼柱的橫向鋼樑及連接結構因大火而變軟,火災區及以上的樓層地板因而倒塌,其所產生的巨大衝量作用下,整棟大樓最終發生漸進性的摺疊倒塌(即著名的「蛋糕理論」)。


國標院的「鋼柱失敗理論」 則認為是橫樑將外圍鋼柱向內拉扯,引起外圍和中心區鋼柱彎曲而最終導致大樓的完全性倒塌。同是橫樑,怎麼急管局報告說是脆弱易斷,而國標院報告卻說是堅固無比的呢?他們各自理論又有什麼證據來支持呢?


下面,我們詳細談論國標院是如何解釋這個建築史上的最為不可思議的謎團的。


A.大量分心的細節


因為其龐大的篇幅,要在<<國標院報告>>里找到關於世貿雙塔的倒塌理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裡要先重申,國標院其實並沒有提出完整的倒塌理論,只是達到「倒塌開始」 的一系列事件的理論。更確切地說,國標院的理論是「倒塌前理論」。但是,不留心的讀者會誤以為國標院有其完整的倒塌理論,因為<<報告>>的章節題目里有不少「 倒塌分析」 ,「全面分析」 ,和「可能倒塌循序」 等字眼。


許多人甚至會因其篇幅的緣故而完全錯過國標院的倒塌理論。讀者必須花大量功夫在其<<目錄>>中尋找有關章節。其倒塌理論的描述隱藏在<第二部分:重現災難>的<第六章:重現倒塌>的<第6.14節:雙塔的倒塌分析>之中。這一節是11頁(143--154頁) 互相重複的內容,而其中只有三,四小段的文字來展現國標院的權威性的「鋼柱失敗理論」 。與對飛機撞擊和大火實驗模型的累篇贅節的描述相反,國標院對這個倒塌理論沒有一點量化分析,有的只是大量含混不清的推測和似是而非的結論。



<<國標院報告>>里對大樓倒塌前的描述細緻到飛機引擎的部件。但卻沒有一幅關於大樓倒塌的模擬圖象。


B.想象的熱力


報告中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反覆強調大樓里存在著可怕的高溫,而報告本身就包含相反的證據。


「因受熱擴張引起的油漆裂痕觀察。對16根外圍柱子的170個部位的檢驗,只有3根柱子顯示溫度超過250C的證據:東面,98樓,內側網;東面,92樓,內側網;北面,98樓,地板橫樑連接部。只有兩根中心區鋼柱留下足夠油漆來作這樣的檢驗,它們的溫度沒有達到250C。。。使用金相分析,國標院確定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任何一件樣本的溫度超過600C。」(90頁)


也就是說,樣本的最高估計溫度是250C。這與在沒有防火隔層的鋼筋結構停車場所作的實驗結果是一致的,相關的實驗表明鋼材最高的溫度只有360C。在這種情況下,國標院卻依然在其「橫樑下墮模型」里將橫樑溫度設定為700C的作為就很令人感興趣了。


「為了調查在重力和熱力的綜合作用下失敗的模式和順序,我們建造了一個樓層模型。把這個樓層模型加熱到700C達30分鐘。開始時,樓層的熱膨脹將柱子推向外,但隨著溫度的升高,地板向下墮而柱子則向內彎曲。」(98頁)


國標院是怎樣得到鋼材溫度應當比證據顯示的溫度高450C的設想的呢?下面這段話可能讓我們一窺他們的實驗方法:


「一個可以產生1.9百萬瓦特和3.4百萬瓦特的噴射燃燒器在一個7米X3.6米X3.8米的空間里分次點燃。天花板的溫度接近900C。」(123頁)


1.9百萬瓦特和3.4百萬瓦特相當於起碼500個燒木頭的火爐所產生的熱能 -- 在一個小客廳裡面!


「飛機燃油極大地加速了火災的擴展。只有60%的破碎的可燃辦公室用具被點燃。接近天花板的地方溫度在800C和1100C之間。」(125頁)


在建築火災里,800C和1100C之間的高溫通常只存在很短的時間,這叫閃燃現象。當未燃燒的可燃氣體聚集房間頂部,然後突然燃燒,閃燃現象就會發生。因為火焰在一瞬間就耗盡了這種燃油和空氣的混合物,所以高溫只能維持數秒鐘的時間。


國標院的報告的開始部分欺騙性地暗示1000C的高溫(這個溫度就算在閃燃現象中也是很少見的)是可以長時間維持的,而且是在缺氧的中心區。


「除了受石膏牆阻隔的個別區域,上部層面的低溫區約是500C,在接近劇烈燃燒的火區,上部層面的溫度達1000C。飛機的碎片破壞了94到97層的中心區圍牆,那裡的上部層面的溫度與辦公室區域相似。」(28頁)


請注意關於中心區與辦公室區的大火是一樣劇烈的斷言是多麼的荒唐。中心區:燃油不多,沒有新鮮空氣的補充,巨大的鋼柱可以把熱能擴散,照片和錄像中沒有顯示任何火災的存在。


更進一步,就算是國標院自己的報告中火災模擬模型的結果也與中心區高溫的提議相衝突。下圖是<<國標院報告>>中的插圖,顯示火災區上部層面中心區大部分溫度低於300C。


C.國標院的「整體分析」


<<國標院報告>>用了一頁半的篇幅敘述了倒塌的「整體分析結果」 。這些分佈在兩個章節里的論述,其要點似乎要將撞擊部局部的破壞誤導為大樓整體的「不穩定」:


「這些結果是對雙塔從飛機撞擊到大樓變得不穩定,例如傾向倒塌時,的結構惡化過程的模擬。」(144頁)


「6.14.2 世貿大樓一號樓整體分析結果
南牆的內向傾斜引起外圍鋼柱連接處和鎖扣的鬆脫,而致柱子本身的不穩定。這種不穩定向水平方向擴展。如此,南牆再也不能承受重力,並將這些重力通過橫樑向中心區鋼柱和通過鎖扣向東西牆重新分佈。撞擊點以上的建築部分由於東西牆的鋼柱快速地失去支持額外增加的重力的能力而使之向南傾斜。這進一步增加了中心區鋼柱的承載。一旦上部建築開始向下移動,撞擊和火災區弱化的結構不能吸收下落部分建築的巨大能量,全面倒塌因而不可避免。」(144頁5段)


「6.14.3 世貿大樓二號樓整體分析結果
南牆在受到飛機撞擊後向下移位,但在43分鐘后東牆不穩定前並沒有進一步移位。東牆由於地板下墮而向內傾斜,引起外圍鋼柱連接處和鎖扣的鬆脫而變得不穩定。這種不穩定向水平方向波及到整個東牆。東牆再不能承受重力,而將其通過橫樑向被熱力軟化的中心區和通過鎖扣向東西牆重新分佈。
撞擊部以上樓層因為鋼柱的不穩定迅速向鄰近的北,南牆擴展而引起向東南方的傾斜,並增加已弱化的東部中心區承載。與世貿一號樓一樣,一旦上部樓層向下移動,撞擊和火災區結構不能吸收下落部分建築的巨大能量,全面倒塌全面倒塌因而不可避免。」(144頁6段)


這就是國標院對世貿大樓倒塌的處理手法。我們可以看到飛機撞成碎片的詳細電腦模擬模型以及倒塌前事件的不厭其煩的細節描述,但對於災難性的大樓倒塌,最為深入最為量化的論述就是「下落部分建築的巨大能量」 。這能量到底有多大?為什麼這麼基本的能量分析都不做呢?


國標院的整體分析另一個弱點就是沒有量化大樓撞擊點鋼柱的不穩定向四周擴散的速度(包括向中心區鋼柱)。從錄像中可以看到,大樓開始倒塌時,其「不穩定」從撞擊點擴散到整個倒塌區的時間約在0.5秒之內,按照大樓周徑832英尺(253.6米)和「不穩定」雙向擴散的方式來計算,其速度達253.6米/秒的亞音速擴散。這完全與建築鋼材(低碳,韌性強,受力時傾向於彎曲而不是折斷)的特性不符。根據建築鋼材方面權威參考書<<鋼材多層建築>>(Hart, F.; Multi-Storey Buildings in Steel):


「通常來說,一個鋼筋結構不會突然間因火災而倒塌。會有明白無誤的警告信號,例如,大面積的變形。」
而世貿大樓的倒塌是突然的,快速的,沒有任何先兆的。


D. 打舂機理論


世貿大樓倒塌后,其中一個頗為流行的解釋理論是「打舂機理論」:大樓撞擊點上部開始下落,並衝擊下部使其粉碎。國標院的最終報告新增加的章節開頭兩段話再次用模糊不清的語言重申了一遍這個著名的「打舂機理論」:


「世貿中心一號樓南牆及二號樓東牆的失敗引起位於其上的建築部分向相應方向傾斜,伴隨傾斜發生的是向下的移動。位於斷裂鋼柱以下的樓層未能阻止這個初始運動。這個現象由在有利觀察點拍攝的錄像所證明。
位於倒塌開始部分以下的結構在撞擊點或以上區域對下落的部分建築只產生極少量的阻擋力。建築下落部分釋放的巨大勢能遠遠超過下部完整結構以變形能量方式來吸收能量的能力。」(146頁)


請注意文中的論述用語:下部結構「不能阻擋這初始運動」,和「產生極少量的阻擋力」 。<<報告>>暗示這是因為下落部分產生的衝擊力將下部結構摧毀,然而,它實際上卻沒有直接說,也沒有排除因爆炸而破壞下部結構所以沒有產生阻擋力的可能性。它只是說下落部的能量超過了下部完整結構由「變形能量」 所產生的能量。這種說法,既可以是對的,也可以是不對的,因為下部結構可以通過將衝擊產生的能量傳導到地面的方式而使上部的下落停止。這種意思上的細微差別未必為隨意的讀者所察覺,但卻可以為撰寫報告的調查人員在面對包庇對世貿大樓控制爆破罪行的控告時提供一條退路。這些極具誤導性,但技術上正確法律上可以辯解的陳述就是高超掩蓋行為的特徵。



請問,「打舂機理論」的「舂頭」在哪裡?


E.倒塌的兩個特徵解釋


下面的兩個章節是<<國標院報告>>中僅有的為回應對於其初稿中未能考慮控制爆破證據的批評的陳述部分。其中一段是關於快速的倒塌速度的:


「因為倒塌開始區域以下的樓層沒有對下落部分釋放的能量提供一點的阻擋力,上部樓層基本上以自由落體速度下落。這在錄像中可以看到。隨著下部樓層的逐次塌陷,下落部整體越益增加,對下部建築施加的衝擊力越大,因而下部越加無法阻擋正在下落的建築部分。」(146頁)


這裡還是沒有解釋為什麼下部建築不能阻擋下落部分建築,為什麼下落部沒有明顯減緩上部下落的速度。跟前面的論述一樣,國標院用循環論證的方式來回答問題:因為下部無法阻擋上部釋放的巨大能量,所以上部快速下落;錄像里清楚顯示上部基本上以自由落體速度下落,所以下部只能提供極少量的阻擋力,並被下落部分摧毀。
事實上,除了世貿中心這個據說的案例外,從來沒有發生過自上而下的漸進性完全倒塌的例子。因此,未經驗證就猜測這種現象的發生起碼是不科學的。


就象其他「打舂機」理論的支持者一樣,國標院沒有做任何的量化分析。為什麼國標院甚至不嘗試計算上部樓層下落一層后所產生的能量呢?這是任何一個有一定建築力學知識的人都能做的分析,國標院的大群專家們為什麼就這麼惜墨如金呢?或許,一旦展示這些最基本的計算,就會暴露「打舂機」理論的問題,這包括:


1。除了控制爆破外,沒有任何鋼柱失敗理論可以解釋上部突然間開始的自由落體式下塌(鋼鐵應該首先變形彎曲,而不是突然斷裂) 。
2。錄像和照片資料顯示雙塔的上部在到達倒塌區域前已經開始碎裂,「打舂機」 的「舂頭」根本就不存在。
3。大部分碎片都散落到建築物邊界之外,因此無法對下部產生衝擊。
4。在建築物邊界內下落的碎片與邊界外下落的碎片基本上以相同速度下落,表明下部結構所產生的阻擋力與空氣的阻擋力差不多是一樣的。


以下是獨立研究人員對世貿雙塔倒塌時能量轉化進行分析的文章。其結論一致表明世貿雙塔就算在撞擊和火災區發生塌陷,上部產生的能量會被堅固下部的阻擋力所抵消,世貿大樓整體仍然會屹立不倒。


http://911research.wtc7.net/papers/trumpman/CoreAnalysisFinal.htm
http://www.journalof911studies.com/articles/Journal_5_PTransferRoss.pdf


關於「小爆炸」 的粉塵噴射,<<報告>>是這樣回應的:


「建築物下落部分壓縮其下的空氣,就象活塞一樣,將煙霧和碎片等物質迫出窗外,這在數段錄像中可以看到。」(146頁)


國標院將這種現象描述為「迫出窗外」 ,從而隱瞞了其噴射的猛烈程度。<<報告>>中也沒有提供資料來源以供鑒別。下面是非官方來源提供的反映在北塔的這種現象的錄像資料:


http://911research.wtc7.net/wtc/evidence/videos/wtc1_jets_frames.html


仔細觀察這些噴射后,就很明顯地看出國標院的活塞理論並不能解釋這種現象:


1。沒有任何照片記錄了所謂活塞的存在。倒塌區厚重的塵霧表明大樓地板在遠離粉塵噴射的地方已經被粉碎。
2。噴射現象在北塔可見面以規律的間隔出現,其模式很難以活塞理論解釋。
3。北塔的噴射非常劇烈和集中,在每一個樓層只穿破一個窗戶。活塞理論很難解釋下落樓層產生的均勻分佈的壓力如何只衝破每個樓層中間的一個窗戶,而其他的窗戶卻安然無恙。
4。噴射物看起來是由粉碎混凝土和內牆板構成,而這些物質在遠離倒塌區的地方是怎樣產生的呢?
除了這兩個並沒有什麼說服力的解釋外,國標院對世貿大樓倒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與控制爆破極為類似的特徵以「<<報告>>並不包括倒塌開始后的結構表現」 為藉口一概迴避。


四)9/11委員會調查


在遇難者家屬的壓力下,布希總統在2002年秋天授權國會成立調查九一一事件的所謂獨立機構--9/11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由10名委員組成,其中主席是Thomas Kean,而副主席是Lee H. Hamilton。但其實這個委員會的真正主導者是作為行政總裁的菲利蒲•澤里科(Philip Zelikow) 。他主管委員會的日常工作人員,而正是這些工作人員而不是在電視上露面的委員會委員們才是完成委員會的實際工作的人員。委員們依賴這些工作人員去完成他們相應工作,例如:討論和詢問證人等。Thomas Kean主席和Lee H. Hamilton副主席就這樣說過:「由菲利蒲•澤里科領導的工作人員。。。進行嚴格的調查工作,成為委員會得以建立的基礎」。菲利蒲•澤里科對調查工作的最終報告 — <<9/11報告>>的內容和基調具有最後決定權。而他與布希政府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1。老布希政府國家安全理事會成員。
2。老布希政府國家安全顧問斯考克羅夫特的助手。
3。曾與布希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賴斯合著一本書。
4。包括賴斯,斯考克羅夫特,切尼,和沃爾福威茨為成員的阿斯平戰略集團(Aspen Strategy Group)的董事。
5。布希接任總統時權力交接小組成員。
6。布希的外交情報顧問委員會成員。


實際上由布希直接操控的這個國會調查自始至終完全沒有表現應有的嚴肅,認真,獨立的態度。9/11委員會對白宮的調查條件是:必須在白宮內進行;布希與切尼一起回答詢問;不得錄音,不得筆錄。該委員會的活動經費只有$14,000,000美元,與調查柯林頓性醜聞的國會委員會的$60,000,000美元和太空梭失事的$30,000,000美元相比,就可見布希政府對於9/11事件的調查工作是如何地不熱心了。對於柯林頓性醜聞調查的最高難度的技術動作也就是驗證一下萊溫斯基小姐那迷人的藍裙子上的幾滴曖昧的精斑所屬何人而已,所用經費卻是調查美國歷史上自珍珠港事件以來最嚴重的本土襲擊和世界建築史上最嚴重的災難經費的四倍。這是不是太厚此薄彼了?這恐怕不單純是不熱心的緣故吧?


在2004年7月22日,9/11委員會公布了最終調查報告--<<9/11委員會報告>>。
官方網站<<報告>>鏈接:
http://www.911commission.gov
獨立研究人員整理版本鏈接:
http://911research.wtc7.net/mirrors/911commission/report/report.htm
註解:
http://911research.wtc7.net/mirrors/911commission/report/911Report_Notes.htm


這個報告在出版后,受到了廣泛的質疑。這裡摘錄其中主要的問題,給大家一個大概的了解。


一)忽略   


1。報告沒有指出從來沒有鋼筋結構的高層樓宇因火災而倒塌的事實。
2。報告沒有指出襲擊發生當天下午5:20分47層高的鋼筋結構大樓世貿中心七號樓完全倒塌的事實。
3。報告沒有指出世貿大樓的結構鋼材被迅速轉移並熔化銷毀的事實,甚至為此提供藉口。
4。報告沒有指出前紐約市長朱利安的一段話提示他事前知道世貿大樓會倒塌的事實:「當我們被告知世貿中心會倒塌時,我們還在那裡工作(在Barkley街75號的臨時指揮中心) 。在我們還未離開前,大樓就倒塌了」 。
5。報告中沒有關於目擊者在南塔倒塌前對發生爆炸的描述。
6。報告沒有指出布希總統的弟弟Marvin Bush和表親Wirt Walker III是為世貿中心樓群提供保安服務的公司Stratesec負責人的事實,也沒有提到這間公司。
7。報告只是重複由FBI在襲擊后提供的19名嫌疑犯名單,卻沒有指出其中6人仍然活著的事實。
8。報告沒有指出公布的乘客名單上沒有阿拉伯人名字的事實。
9。報告沒有對攻擊五角大樓的飛機沒有被建築周圍的防空導彈系統擊落的現象提出疑問。
10。報告沒有指出眾所周知的FBI在五角大樓襲擊后收繳了附近商業機構監視錄像,而至今仍未公布這些反映襲擊過程的錄像資料的事實。
11。報告沒有質疑為什麼特工人員沒有為離開小學前往機場的總統車隊或者在9:54分起飛的空軍一號提供空中保衛的行為。
12. 報告避免提及有政府官員和商業領袖收到襲擊警告的報道:FBI警告檢察總長John Ashcroft不要乘搭商業客機;五角大樓官員突然取消外出計劃;以色列總理沙朗取消原定在9/11到紐約參加會議的計劃;聯邦航空管理局在9月6日發出安全指令,禁止被前伊朗領袖霍梅尼發出全球追殺令的<<撒旦詩篇>>作者薩爾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乘搭美國國內航班(解密的9/11委員會內部文件56頁和103頁:[url]http://www.archives.gov/legislative/research/9-11/staff-report-sept2005.pdf[/url])。
13。報告沒有指出兩個準備減緩通過因襲擊而生的<<愛國者法案>>的最具影響力的參議員收到裝有武器等級炭疽桿菌信件的事實。


二) 歪曲


1。報告的註腳提到:「(雙塔) 中心區是一個空心的鋼鐵通道,主要是容納電梯和樓梯」 。事實上,中心區是由47根集束的鋼柱組成,其中大部分外徑達91.4厘米x40.6厘米,和137.2厘米x55.9厘米。中心結構可以單獨承擔整棟大樓的重量。
2。報告中說:「南塔在10秒內完全倒塌」 ,實際上總的倒塌時間約15秒左右。或許人們會認為9/11委員會應當誇大而不是減少倒塌時間,但委員會甚至不認為一個只比自由落體時間的9.2秒多不到一秒的倒塌時間與官方的理論有根本衝突的行為,印證了其置事實於不顧而支持官方倒塌理論的惡劣態度。
3。對於沒有將布希總統立即轉移的事實,報告解釋說:「隨行人員當時沒有關於其他飛機被劫持或失蹤的信息」 。事實上,隨行的特工人員與聯邦航空管理局有直通的熱線電話,而當時航管局在東北區的高層人員認為有多達11架飛機被劫持。
4。報告說:「北美防空司令部在9/11前沒有認識到恐怖分子會在美國國內使用劫持商業客機作為可引導導彈的威脅」(報告中反覆強調3次之多)。但媒體報道,例如<<今日美國>>題為「北美空司進行客機導彈演習」 的文章描述了9/11前北美空司曾經進行過模擬劫持飛機撞擊世貿中心及五角大樓的演習。
[url]http://www.usatoday.com/news/washington/2004-04-18-norad_x.htm[/url]
5。報告中說:「程序並沒有考慮攔截。他們假定護航是審慎的,『飛到被劫飛機后5英里處,執行監視其飛行航道的任務。』 」 ,但其引用的相關命令(第7601.4J令特別軍事行動) 卻是這樣說的:
「7-2-1。部門通知
聯邦航空管理局劫機協調員將向控制中心/塔告知負責提供劫機護航的軍事單位和地點。控制中心/塔應當向預先設定的北美空司屬下的區域控制中心/防區控制中心/軍事單位提供被劫飛機地點,航向,高度,和型號,並協調飛行計劃來[b]攔截被劫飛機。[b] 控制中心/塔應當將協調的飛行計劃存檔。」
[url]http://news.findlaw.com/cnn/docs/terrorism/chp7.html#7-2-1[/url]
6。報告一邊指出漢尼•漢澤爾的飛行員申請被拒,而且他是一個「可怕的飛行員」 ,但一方面又說他是「行動中最有經驗的飛行員」 ,並駕駛77次航班作出了一個330度角的旋轉俯衝動作。
7。報告解釋那些恐怖份子沒有選擇攻擊在其航道上的核電站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其周圍領空是禁區,因而無法進行偵察飛行,也增加了被擊落的機會」(245頁) 。但卻不將同樣的邏輯用在五角大樓的襲擊上。作為美國的軍事中樞,它會比核電站受到更嚴密的保衛。
8。報告中,在回應為什麼布希仍然留在所訪問小學這個公開地點直到早上9:35分--即世貿大樓第二次撞擊後半個小時--的原因時引用布希「告訴我們(9/11委員會) 他的直覺是要保持鎮定,而不是在危機的關頭讓全國人民看到過於激動的反應」(38頁) 。而隨行的特工人員則「告訴我們(9/11委員會) 急於將總統轉移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但不認為他必須立即向門外逃跑」(39頁)。報告含糊地接受這些解釋就是令人滿意的,也因此暗示布希如果在半個小時之內離開小學就是要他表現過於激動的反應和「向門外逃跑」 。

總結

對於9/11事件這個美國歷史上最為空前的本土襲擊,美國政府在整個調查過程中完全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嚴肅和認真。相反的是,銷毀證據在先,敷衍調查在後,其行為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掩蓋真相。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8: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