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員迅速估量了對手美國 斷定沒有來自對方的重大壓力
2007-06-07 00:34:42 點擊:3826
《華盛頓時報》
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SED)中,前往華盛頓的中國高級官員人數創下紀錄。他們迅速地估量了自己的美國對手,斷定沒有來自對方的重大壓力,因而也無需在任一議題上採取折衷。
會議結束時,中國副總理吳儀(在其任經貿部部長時贏得了強硬派的聲譽)稱此次會談「完全的成功」,因為他們避免了會給中國政府帶來麻煩的「簡單地訴諸威脅和制裁」。
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在其開幕致辭中說到:「雙方都對對方的目的性抱有懷疑。不幸的是,在美國,這表現為反華情緒……當然,回顧顯示,增強兩國關係對兩國人民都有益的。」
不幸的是,鮑爾森先生曾任高盛公司(Goldman Saches)的前首席行政官,該公司和中國經濟關聯很深。他把美國人多看成了經濟巨頭而不是普通百姓。他更像是一個中立者而不是美國利益的倡導者,為了他的跨國經濟夥伴的利益,他試圖讓美國和中國持平。
在外交上,措詞有著特別的含意。SED第一天早上,商務部長古鐵雷斯(Carlos Gutierrez)確認「這不是談判」而僅僅是「對話」。——就著茶點邊吃邊聊——中國人知道他們不需要做任何改變,因為僅僅是「對話」。
這種「不做為」方式得到鮑爾森在華爾街的朋友們全力支持。打著接觸中國的名號,銀行、保險、金融服務等各行業公司組成了一個聯合體,在5月16日至23 日,舉著「中國的增長,美國的機會」的標語,宣稱SED。這些團體以為他們幫著中國繼續發展成為強國就能得到好處。但即使是這些人,在對話中,中國政府也是生硬地對待他們。
這些銀行家們想通過SED獲得買入中國二級銀行更多股份的機會(國有五大銀行肯定是不可能的)。中國的銀行為國有企業注入資金,很多的貸款是「不良貸款」。中國政府希望外國投資者為他們的體系注入更多的資金,提供管理技能,但不要控制。中國規定地方性銀行中個體外國投資者不得擁有超過20%的股份,外資總量不能超過25%,中國是不願意提高這個上限的。
中國政府不打算放寬對所有權的規定,滙豐銀行入股19.9%投資交通銀行,政府對此事的回應就是一個信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4月份宣布,交通銀行將作為「大型國有銀行」而不是「合資銀行」進行重組,從而阻止滙豐擴大它的份額。中國政府擁有交行41%的股份。滙豐銀行的歷史可追溯到1865年,當時是為中國和歐洲的貿易融資而建立。它是唯一一家在中國文革時期還保持運作的外國銀行。如果它的悠久的歷史還不算好的話,對中國的擴張而言,美國的銀行家們就更不算什麼了。
這意味著正確的口號應該是「中國的增長,美國的危險」。在私營利潤方面,公司看到貿易和投資的盈利,但中國政府利用它在工業、資本市場和科技上的盈利,在世界政治中上升成為一個重要的角色——其議程是與美國利益相敵對的。在全球的每一個危險的地方——伊朗、韓國、蘇丹、委內瑞拉、緬甸、辛巴威及中亞—— 中國都處在美國的反對面。SED會後兩天,在五角大樓的年度報告中詳細指出中國政府正加速其武器現代,以便對抗美國軍隊。這「戰略的」一方面並未出現在戰略經濟對話中。
在這仍被地緣政治所困擾的世界,財富、科技和生產能力的分佈是力量平衡的重要因素,不能孤立地看待國際經濟問題。SED不僅沒能懲戒掠奪性的中國經濟給美國工業帶來的危害,而且沒能遏制中國的崛起給美國的卓越和國家安全帶來的威脅。
編輯:龍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