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遊,尋到一清凈處:黛綠的兩山之間山溝里,清水潺潺。幾條魚兒在水中悠閑地嬉戲。順著山溝而下,一座大壩將山澗流水截住,形成一片狹長的湖面。大壩下游,弧形的泄水平台處,清澈見底的水下,幾條體型更大的魚在水中悠遊。見到來人,魚兒並不驚慌,視我等為無物,繼續優哉游哉。「如此景觀,不下水逮幾條就對不住這潭清水。」興之所致,抄起傢伙,編起褲腿,一展身手。
這是一場雙方意圖都完全暴露在清水中的博弈:抄網所至,筆者看得清清楚楚,魚兒也看得清清楚楚。眼看抄網到了魚兒身邊,魚兒尾巴一甩,竄了出去。到了自認為安全的地界,馬上停下來,回頭欣賞抄網之所在,似乎在說:想逮我?有本事來呀。我等著你。幾個回合下來,悠閑的魚兒還在悠閑地游,筆者的信心卻一再受挫。最後,不得不放棄努力,穿鞋上岸。
坐在岸上,思緒翩翩,忽然就想起了那句話:水至清則無魚。這裡的水夠清了,能見度足有兩米以上,可是這裡不但有魚,魚兒還真不算少。難道古人說錯了?
翻閱資料,知道這句話源於《大戴禮記》。原話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歷史上解釋「無魚」就是「沒有魚」,「察」即明察秋毫的意思,「無徒」即沒有門徒、學生的意思,引申出來的意思則是告誡人們對待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以此勸誡凡事不必認真,得饒人處且饒人,馬馬虎虎才是處事哲學的王道。
但如此解釋,怎麼和筆者見到的不一樣呢?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
問題出在「無魚」兩個字上。
既然是古人說的話,還得從古人那裡找答案。
關於「無」字,《說文解字》上說:「無,亡也。」《玉篇》:「無,不有也。」王力《同源字典》:「字又通毋。」《書經》:「無若丹朱傲。」《漢書》又作「毋若丹朱傲。」《荀子》:「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註:禁辭也。這就是說,「無」這個字現在表示「沒有」,古代除了這個意思,還有一個義項是「不要」,即「毋」,禁止的意思。《說文解字》對「毋」的解釋是:「毋,止之也。」《文選注》:「毋,勿也。」這就是說,「無」「毋」「勿」都有同一個義項,即表示禁止的「不要」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上說,項羽見到秦始皇出遊,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他叔叔項梁馬上捂住他的嘴說:「毋忘言,族矣。」——不要瞎說,這是要滅族的。
關於「魚」字,《說文解字》上說:「魚:水蟲也。」——水裡的動物。又說:「漁:捕魚也。」《廣雅釋文》:「漁,本亦作魚。」王力《同源字典》:「魚和漁是名詞和動詞的區別,實同一詞。」也就是說,「魚」作為名詞,指水裡生長的動物;作為動詞,則是指捉魚這種活動。「授人與魚不如授人以魚」就是說,給別人送現成的魚不如教給別人捉魚的方法。
了解了「無」和「魚」這兩個字的上述兩個義項,我們就對「水至清則無魚」有了一個全新的解釋:水過於清澈就不要去捉魚。言外之意:你的行為都在魚的視線之內,你根本捉不到它。與之相佐證的是另外一個成語:渾水摸魚。把水攪渾到魚兒看不到任何東西的時候,你才可以摸到它。
同樣,《大戴禮記》上的後半句「人至察則無徒」中的「無」也是「毋」的意思。前後連起來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什麼都明白了就不要再教門徒、學生了,因為差距太大了,兩者難以對話。與此相佐證的是《尚書》上說的「斅學半」,即教和學是一半對一半。教人的同時自己也是在學習。自己學習說明還達不到「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