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從毛澤東說到中國的農民

作者:雨來  於 2008-10-10 13:4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流水|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0評論

東方紅,太陽升,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他為人民謀幸福,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
這首歌上年紀的中國人肯定都熟悉,但對救星的認同可能就不是這樣了。首先肯定就不是我的,因為至少是在他領導的下造成很多人命運的驚天逆轉,轉好的人當然認同,比如西藏的百萬農奴等;但轉壞的人絕對是反對的,如十年前的我,本人雖然沒有受到什麼直接的迫害,但結果其實也是一樣的。
 
前幾個月看到這篇《印度精英被中國廁所保潔員"雷"倒》的文章,忽然覺得這也許就是毛澤東對中國人民的巨大貢獻之一,從大躍進到十年文革,幾乎全部都砸爛摧毀了,但同時也摧毀了人們思想上的枷鎖,而平等、自由就是砸爛思想桎酷的直接結果。
 
今天是中國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日子,報道說土地流動是會議的主要內容之一。前三十年的改革報道說是碩果累累,那后三十年的成果也會這樣嗎?
 
個人覺得在工業改革中很多弊病沒有進行反省反思的今天,妄加推動農業改革可能將導致更多的農民兄弟象十多年前工人兄弟一樣遭受更加悲慘的命運。
 
這也許就是毛澤東留給世人的平等思想大放光芒的時候了!
 
改革精英們可能怎麼也想不到毛澤東會在這裡等著他們吧?
 
附:印度精英被中國廁所保潔員"雷"倒
倍可親(backchina.com) 在網上學了一個詞「雷」,決定(作)用在一個在中國住了6年的印度精英身上。說這位Pallavi Aiyar女士是精英,是有點根據的:她是印度外交官的夫人、《印度教徒報》(The Hindu)駐京記者,新近出版了一本描寫她在中國生活的書《Smoke and Mirrors——An Experience of China》。
  她是怎麼被「雷」到的呢?這還要從北京衚衕的一位廁所清潔工余寶慶(譯音)說起。余寶慶38歲,原來是安徽的農民,2004年初到了北京,找到了這一份工作。他負責的這個廁所距離Pallavi Aiyar女士的住所不遠,自然就成了這位印度女記者了解中國社會的採訪對象。對於余寶慶來說,他覺得很幸運,廁所清潔工的工作遠比在家鄉務農來得輕鬆。他說這份工作每月可以掙到100美元,但更重要的是給了他一個見識大都市的機會。本來他很擔心不適應城裡的生活,可是這份工作讓他結識很多人,交了不少朋友:「誰不來上廁所呢?」他笑著說。當Pallavi Aiyar女士結束採訪與這位中國清潔工告別的時候,令她震驚的一幕出現了:he shook my hand with confidence(他很有自信地與我握手),而且邀請她過幾周再來,等他老婆來北京時要把她介紹給這位他認識的第一個外國人。
  這段場景讓她被「雷」到了。原因很簡單,在他們印度,如果在印度的某些地方哪個上流社會的精英不小心觸到了一個bhangi人(專門從事廁所清潔的下等人),people would rush off to take a bath(趕回家洗個澡)。Pallavi Aiyar女士自己見多識廣自然不會如此反應,讓她震驚的是中國的廁所清潔工會如此自信地伸出手來和她握手,毫無印度bhangi的自卑心理。
  這件小事讓這位印度精英對中國人刮目相看。分析一下,余寶慶與印度的bhangi有以下幾點不同:(1)印度的bhangi渾身帶有異味,而余寶慶沒有;(2)印度的bhangi大多是文盲,余寶慶上過兩年高中;(3)印度的bhangi收入無法和其他階層相比,但是余寶慶的工資不高,但是也可以和其他勞動階層相媲美;(4)最重要的一點是,印度的bhangi生下來就是廁所清潔工也會做一輩子清潔工,而余寶慶從來就沒有打算當一輩子廁所清潔工,他的目的是長見識,攢一筆錢,將來和老婆一起回老家做生意。這最後一點是Pallavi Aiyar女士的「重大發現」,她採訪的另外一個寫字樓里的廁所清潔女工打算掙點錢以後自己去開一個美髮屋。換句話說,中國人的身份不管多麼低,但是都在試圖努力改善自己的地位。舉個例子來說,內蒙古赤峰姑娘婁曉穎,因家境貧困,1998年赴京打工,從事家政服務工作,幸運的是,她被介紹到央視主持人倪萍家做保姆。之後幾年裡,在倪萍的幫助下,她考上了中央財經大學;在北京有了一個幸福家庭;現在已是北京協和醫院的一名高級員工,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北京白領。
  這一切對一個中國人來說順理成章,但是對這位從小在印度上層社會長大的女士來說不啻於一場深刻的階級教育。她驚訝地發現,在中國,「阿姨」們的地位並不像在印度那麼低,她們可以與主人同桌吃飯、一起看電視。還有,哪怕是開賓士、去過巴黎旅遊的中國富人,他們的父輩也照樣會在家幹家務包括清洗廁所。Pallavi Aiyar女士有一位中國大學生助理Cindy,是個喜歡KFC的時尚女性。有一次她們在SOHO的公寓里一起喝下午茶,這個中國女孩突然問Pallavi Aiyar女士能否給自己的媽媽找一份「阿姨」的工作。這個問題又把Pallavi Aiyar女士「雷」到了,她形容自己是處於「失語」狀態(Cindy』s question left me speechless),因為這使她再次體會到了中國人骨子裡和潛意識中的平等意識。這種平等觀念正是印度人所缺乏的,也是印度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障礙。
4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0 個評論)

回復 胡侃 2008-10-10 14:23
哪裡有什麼平等嘛,建國以後到毛澤東去世,政府一直是在犧牲農民利益的基礎上進行工業建設和支援世界革命。工人兄弟的地位被人為的提高了,農民兄弟的地位被人為的降低了。
回復 雨來 2008-10-10 20:15
實際上當然沒有什麼平等了,也許將來就要平等了可現在又說土地流動了。
我是說思想上的平等,農民兄弟的思想上難道還會覺得他不如人嗎?他們會認天命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回復 hahahajj 2008-10-10 23:10
不論哪個國家,我敢說,絕大多數農民在經濟上都是處於最低層的。所以,只要哪怕有一點點的改善,相對於那個出生的地方來說,或許,滿足很多。城裡人可是覺悟很高,不滿足的。可是,為了那點改善,有多少農民受著所謂城裡人的不自覺的白眼和非人的待遇。所以,也就根本不存在著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回復 四合院的閑人 2008-10-10 23:44
那天和朋友們討論到超生的問題,現在看,農民兄弟的孩子要大大多過城裡人或者說有高尚生活的人們,是不是中國人口的素質會降低呢?
    但,咱反對。因為就我們工作生活的周圍,農民孩子的大學生比比皆是,單位幾乎佔了多半,包括出國留學的精英們又有多少是城裡人呢?
    北京城過得滋潤的,做到相當級別的,甚至高官們不乏農民的孩子或者說農民出身。這種現象告訴我們,絕對不能小看了我們的農民兄弟!多生和基本國策不符,但並不代表素質會低。
    這一觀點受到大家的贊同。環顧四周,發現真有超過一半人是農民家庭出身呢。咱當過農民,喜歡農民的質樸和自信,包括常被調侃的河南人,聰明!曾經的都府,人精明。
    中國,藏龍卧虎!
回復 胡侃 2008-10-11 01:12
雨來: 實際上當然沒有什麼平等了,也許將來就要平等了可現在又說土地流動了。 我是說思想上的平等,農民兄弟的思想上難道還會覺得他不如人嗎?他們會認天命嗎?答
即使是思想上開始出現平等的意識也是鄧小平重新掌權之後的事了,和毛澤東沒啥關係。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中國那時候的戶籍制度,農村戶口把絕大多數農民禁錮在農村,絕大多數農民子弟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要生老病死在農村。這就是命,認不認都一樣。
回復 傳國玉璽 2008-10-11 11:57
這個故事確實發人深省。好戲剛剛開場。
回復 雪的煙花 2008-10-11 12:31
我認為中國農民的覺醒和平等意識應該還是歸於毛澤東的,毛澤東的時代階級是平等的。鄧小平的功勞多在經濟發展方面。至於戶籍制度,我認為在經濟落後的情況下是必需的,那時的城鄉差別太大,如果不控制人口的流動,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但同時國家也有政策讓農民有機會進城,比如招工,16年義務教育政策等等。我相信很多中國農民都是受益非淺的。
回復 一鷗 2008-10-11 15:53
雪的煙花: 我認為中國農民的覺醒和平等意識應該還是歸於毛澤東的,毛澤東的時代階級是平等的。鄧小平的功勞多在經濟發展方面。至於戶籍制度,我認為在經濟落後的情況下是
贊同 如果沒有毛澤東
哪來後面的發展
回復 雨來 2008-10-13 19:26
「平等」就象「自尊」一樣,不是別人給你而是自己爭取來的,而且沒有「自尊」、「平等」和不要「自尊」不要「平等」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大家都看過《范進中舉》吧,以前的中國曾經是瘋了的范舉人也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下了神壇的未代皇帝溥儀第一回出皇宮立馬就有士兵向他下跪叩首,現在還會這樣嗎?
回復 yourwrite 2009-2-15 22:43
一鷗: 贊同 如果沒有毛澤東 哪來後面的發展
在我的認知中,我欣賞毛澤東時代人人共同盡力為國為民奮戰而不計個人得失。而現今,社會人仕正為貧富懸殊擴大而引起的社會動盪擔憂。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2: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