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補足氣血萬病滅 (3)

作者:yuxin_9605  於 2010-1-21 08:0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3評論

關鍵詞:

越細碎的食物越補氣血
食物消化吸收的場所,西醫稱為胃腸,中醫稱為脾胃,而中醫的脾胃又不單指胃腸,脾也不是西醫的脾臟,中醫所描述的脾,和現代醫學中的胰腺類似。
幾乎每一本育兒書中都會提到:3~4個月之前的嬰兒,因消化酶發育不完全,特別是澱粉酶很少,是不能吃大米、麵粉、玉米、小米、紅薯、馬鈴薯、芋頭等含澱粉較多的食物的。以前的人們並沒有充足的牛奶、奶粉給孩子喝,另外還有母親缺乳或母乳不足時,都是給孩子喂米湯、麵湯等,孩子一樣長得好好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需要通過消化系統的各個器官的協調合作完成的。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中,除了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都是複雜的大分子有機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須先在消化道內經過,並被分解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后,才能通過消化道內的黏膜進入血液,送到身體各處供組織細胞利用,供各個臟器發揮正常的功能,保證身體的生長,食物在消化道內的這種分解過程稱為「消化」。食物經過消化后,通過消化管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的過程叫 「吸收」。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在小腸。
消化道對食物的消化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消化道肌肉的收縮活動,將食物磨碎,並使其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並不斷地向消化道的下方推進,這種方式稱為「機械性消化」,另一種是通過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中的各種酶,對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充分化學分解,使之分成能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這種消化方式稱為 「化學性消化」。在正常情況下,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是同時進行,互相配合的。
兩種消化的目的都是將食物磨碎,分解成小分子物質,順利通過消化道的黏膜進入血液,而大分子的物質只能通過糞便排出。
西醫的營養學里有一種叫「要素飲食」的方法,就是將各種營養食物打成粉狀,進入消化道后,就是在人體沒有消化液的情況下,也能直接吸收,這種方法是在不能吃飯的重症病人配鼻飼營養液時常用到的。由此看來,消化、吸收的關鍵與食物的形態有很大關係,而液體的、糊狀的食物因分子結構小就可以直接通過消化道的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來滋養人體。
講到這兒,大家應該明白「胃為後天之本」的真正含義了吧。也就是說,只有胃、腸功能正常,吃進去的食物才能轉變成血液,源源不斷地供給全身的每一個器官,而當胃腸功能下降,也就是食物轉化成血液的能力下降后,人體各臟器因為能源供應的減少而不得不把它們應做的工作放慢,這時人體抵抗力下降,各種疾病、傳染病都會輕易上身。而當胃、腸功能徹底癱瘓、不能再生成血液時,也就等於斷水、斷電,各個臟器也只有停工了,停工的結果就是人的死亡。
當胃、腸的功能開始減弱,如果我們往胃、腸輸送的營養物資都是液體或糊狀的細小顆粒,不就能很快地消化、吸收了嗎?不就能使這些營養物質直接生成血,反過來又滋養胃腸,不就能幫助虛弱的胃、腸起死回生嗎?保住了胃腸這個人體的後天之本,我們的身體就能少生病。
想想餵養孩子的整個過程,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孩子出生時喝母乳、奶粉等液體的食物,不需要任何幫助就直接進入血液。6個月後,增添的稀飯、麵條、各種肉泥、魚泥、菜泥,同樣在進入消化道后被順利地吸收化生成血液。
經常看到許多家長因為圖省事,孩子才幾個月,就大人吃什麼,孩子也跟著吃什麼。孩子牙齒都沒長全,胃腸又虛弱,哪能將食物消化、磨碎,只能是通過糞便排出來。這樣做是極不負責任的。所以,很多孩子的餵養問題都出在10個月後開始增添固體食物的時候,以前不愛生病的孩子容易生病了;以前胖胖的、氣色很好的孩子變得消瘦了、氣色也暗淡了,這就說明孩子的胃、腸還沒發育到能消化固體食物的程度。這時候孩子必須回到吃剁碎的食物那個過程中去。所以我建議所有先天不足、常生病、長得不好的孩子(最好是在2歲前)都不要吃固體食物,家長一定不要怕麻煩。
大一些的孩子,生病後胃口不好,消化、吸收功能減弱,我也建議家長給孩子吃一些有營養的、糊狀的、稀爛的、切碎的食物,能很快幫助孩子恢復健康。
這種方法同樣適合成人。大病初癒、久病體弱的人或老年人,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補養胃腸,加快氣血的生成以及身體的康健。
保護好胃、腸,心寬體壯
保養胃、腸的原則就是胃、腸喜歡什麼,你就給它什麼,胃、腸怕什麼,你就不要做什麼。
胃、腸最喜歡你的細嚼慢咽。這樣能減輕它的負擔,所以易消化、溫度適宜、可口的食物最受胃腸的歡迎,而那些過硬、過燙、過冷、過辣、過黏、油炸、腌制的食物應該離我們的嘴巴遠遠的。
胃、腸喜歡定時、定量和有規律的進食。你看所有的長壽老人,他們從不暴飲暴食,總是定點吃飯、睡覺,飲食極有規律。所以,定時定量要從嬰幼兒就開始抓起,一直堅持到老。
胃、腸更喜歡好心情。大家都有生氣吃不下飯的時候,生氣的時候肝火就旺,按五行相生相剋規律,肝是木,脾胃是土,木是克土的,當肝火旺時會直接抑制脾胃的功能,使人沒有胃口,所以放鬆心情是增加食慾,促進消化、吸收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胃、腸最怕冷。有胃腸疾病的人都知道,當胃腸不適時,抱個熱水袋焐一會兒就會舒服些。這說明體內寒重,因為胃屬土,主黃,面色發黃時說明消化功能不好,發暗時說明寒重,這時,就不能再吃寒冷的東西了。寒冷之物之所以會引起胃腸的不適,是因為寒冷會使胃腸的血管收縮,影響食物透過消化道的黏膜化生為血液。
所謂的「寒冷」,除了指食物本身的溫度外,還有食物的屬性,比如你把香蕉加熱了吃,它還是寒性的,吃多了不能消化,只能匆匆排出體外,這就是為什麼吃多了香蕉會腹瀉的原因,所以,一定要盡量少吃寒涼性質的食物,多吃性平、性溫的食物。各類食物的屬性,在第一章中有詳細全面的介紹。
有的人會說為什麼外國人經常喝冷水、吃冷食都沒事,還長得那麼強壯?我說你們只看到了他們的這一面,但注意過他們的飲食結構與我們有什麼區別嗎?人家大量吃肉、黃油、乳酪,都是高能量、高熱量的東西,正好起到中和的作用。而我們中國人的飲食普遍清淡,能量、熱量本身就不足,這時你再去喝冰水、吃冷飲,就是自討苦吃了。
體育鍛煉讓你胃口大開。有人可能覺得這樣說有些片面,為什麼有的人鍛煉后食慾旺盛,另外的人鍛煉后反而不想吃飯了,這類人就是氣血不足。因為,鍛煉后氣血多分佈到了四肢,如果氣血不足,胃腸就會相對缺血,血供減少后,消化功能就下降,反倒不想吃飯了。遇到這種情況時,一是減少運動量,儘可能多吃一些細、軟、爛的食物,等氣血補足的時候再去鍛煉,就不會出現上述不適了。
胃、腸最喜歡按摩。當經常有胃脹、消化不良的癥狀時,在腹部左右上下輕輕按摩,不舒服的癥狀會隨之減輕,所以胃、腸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要經常摩腹。肚子上有人體最重要的9條經絡,按摩時等於把9條經全照顧到了,真是一個一舉多得的健康良方。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ww_719 2010-1-21 08:06
慢慢看~~哈哈..
回復 yuxin_9605 2010-1-21 08:10
ww_719: 慢慢看~~哈哈..
菊花枸杞茶招待~
回復 ww_719 2010-1-21 08:47
yuxin_9605: 菊花枸杞茶招待~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21: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