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追憶 —— 民國時候穿什麼鞋
如今買雙鞋,小菜一碟。商場里,鞋店裡有各種款式的皮靴、皮鞋、布鞋、涼鞋、球鞋,要什麼有什麼。買鞋在上個世紀40年代可就完全兩碼事兒了。那時候皮鞋是早發明了,可是沒幾個人買得起呀。大部分人穿布鞋,自家做的又占絕大多數,所以納鞋底子就是家庭婦女的必修功課了。常可以見到幾個婦女扎堆兒,一邊納鞋底子一邊拉家常。真是一舉兩得,既把活兒幹了,也把新聞聽了。
皮鞋的式樣比較單調,一般是系帶兒的黑皮鞋。皮涼鞋根本沒見過。女皮鞋最多是半根的。布鞋分尖口鞋和圓口鞋(女鞋加個袢兒),後來也有了仿照系帶皮鞋樣子的。鞋底子是用碎布和漿糊先打成袼褙,按鞋樣兒剪好並且多層重疊,最後用粗線和密集針腳納成。棉窩是冬天穿的,也俗稱毛窩。不知怎麼回事,如今「棉窩」這個詞也被貓窩給盜用了。窮苦人有穿草鞋或趿拉板兒的,也有乾脆光腳丫子的,夏天還好說,大冬天可多受罪啊!
能買鞋穿的有的在小攤兒上買,腰包鼓溜點兒的可以去鞋店裡挑。離我們家近點兒的「內聯升」和「步贏齋」我都聽說過,全在前門外大柵欄。珠市口那邊很少去,也就沒聽說過另一家老字號的名字「謙祥益」。「內聯升」的千層底布鞋那個時候就挺有名的,現在這家老字號成了京華名店,那名鞋的價碼不也就跟著飆升了嘛。我自打能穿皮鞋以後,就不愛穿布鞋了。穿一陣子以後,漿子味兒一上來就不好聞了。
*趿拉板兒 = 木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