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概在7.5時期開始研究航空器(主要是作戰飛機)隱形的課題,隱形技術現在比較成熟的是被動隱形,也就是通過對飛機外形進行優化設計,減少雷達波的直接反射,在一些外形設計無法避免雷達波反射的局部結構處敷設吸波材料,以達到隱形的目的。
俄羅斯還在研製一種等離子體隱形技術,不過目前沒有更多消息。
隱形技術原理最初出自蘇聯一位科學家的論文,他認為只要能夠避免雷達波照射到飛機后被飛機結構直接反射回雷達的信號接收機,就可以實現隱形。結果是美國人最先把這個理論付諸實施,第一個完全按照此理論設計出來的飛機就是F117。
F117採用了多平面的機身結構,並且敷設了吸波材料,雷達波照射到飛機之後被吸收一部分,另外一部分被反射到很少的幾個方向[而且是經過計算最不容易被接收到的方向],但是這種設計有一個弱點,就是為了隱形而付出了飛行性能的代價,更別說第三代戰鬥機普遍具備的高度機動性。
單純考慮隱形會損害飛行性能,單純考慮飛行性能則損害隱形,兩者綜合考慮優化設計就成為追求的目標,目前廣為人知的一個綜合設計的成果是F22,在具備不凡隱形性能的同時更具有極高的機動性能[包括過失速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性能。
對於我國來說,目前處於追蹤國外先進技術的階段,不斷的學習進取不斷的積累,我們的隱形殲擊機終將有問世的一天,那時的四代隱形殲擊機與方案圖比肯定又會有新的變化 即便如此 這些概圖還是能夠幫我們認識未來解放軍的隱形殲擊機和隱形轟炸機大概會是什麼模樣。
隱形殲擊機



隱形轟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