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來,無論在史學界、文學界、政界,還是在民間,韓信始終是一個點擊率很高的熱點人物。尤其對於他的慘遭呂后殺害,人們更是感慨良已,文人騷客常以此為題吟詩作賦,慷慨悲歌。我在這裡不想對韓信的一生功績再作評論,僅就他的悲慘結局談點粗淺看法,就教於大家。
韓
信,在楚漢相爭中,叱吒風雲,屢建奇功,確實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建樹了絕無二人的卓絕貢獻。蒯徹稱他為「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功無二人於天下,而略
不世出」,倒是實情,一點也不誇大。連劉邦也承認說:「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可就是這樣一位功勛卓著的開國元勛,最後卻遭遇了連審
都不審就被呂后斬殺於長樂室的慘劇,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不少人說,「狡兔死,走狗烹,」歷代統治者奪取天下后都要宰殺功臣,維護其統治權免遭喪
失。這種說法不無道理,這種事例也確有發生。就漢初而言,呂后就明顯表露過這種陰險毒辣的罪惡打算。劉邦死後,她竟然「四日不發喪」,還與親信密謀說:
「諸將與高帝原先都是平頭百姓,現在變成了君臣關係,這些人常常不服氣,馬上他們就要侍奉幼主,如果不把他們全部滅族,天下就會不得安寧。」高祖在世時,
正是她殘殺了已被劉邦赦免死罪的梁王彭越;後來還是她,先斬後奏,除掉韓信。所以,韓信的死與此確有因果關係。但是事物總是紛紜複雜,韓信的死因並不如此
簡單,它是一果多因。上面所說原因儘管非常重要,也只是原因之一。那麼,其它原因在哪裡、是什麼?我想應當從事物的另一面,也就是從韓信自身方面做以分析
是很有必要的。
劉邦韓信的「君臣蜜月」
布
衣韓信仗劍投入反秦起義的滾滾洪流,先後歸屬項梁項羽,「無所知名」,「羽不用」,遂投奔劉邦。開始,縢公夏侯嬰「奇其言,壯其貌,」「與語,大悅之」,
就把它推薦給劉邦。劉邦「拜以為治粟都尉」,但「未之奇也」。「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再次推薦給劉邦。韓信見劉邦還是不重用他,便很失望的逃跑了。於
是上演了一齣精彩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經過一番周折,劉邦終於於漢元年拜韓信為大將,尤其通過拜將后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談話,讓劉邦徹底了解了韓信的精闢
論述和超人才幹,從而大喜過望,「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開始渡入君臣「蜜月期」。此後的三年裡,劉邦非常相信依靠重用韓信,韓信
也沒有辜負劉邦的期望而捷報頻傳。君臣二人合作的相當不錯。那麼,這種其樂融融的君臣「蜜月期」從何時開始出現裂痕的呢?對此,見仁見智,各有所解。有的
朋友認為是從漢三年劉邦兵敗成皋后,逃到修武,褫奪韓信兵權而開始的。事情是這樣:兵敗滎陽后,劉邦入關徵兵出發打算再次東征,收復失地,並很快攻佔成
皋。項羽聽說漢王重新奪取成皋,就帶兵攻破滎陽,圍困成皋,並把漢王打得落花流水。劉邦「獨與縢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修武」。這時的漢王丟盔卸
甲,全軍覆沒,十分狼狽,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而此時的韓信,則是經過近兩年的苦戰,收服了張耳,剛剛平定了燕趙,駐紮修武,修正待命。惶惶如漏網之魚的劉
邦逃到修武,在旅館歇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就以漢使的名譽闖入軍營。「張耳、韓信未起,即其卧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
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就事論事,漢王的這一手有點損,確乎不大地道。如此重大的行動,
事先也不打招呼,就闖進人家卧室,褫奪人家的兵權,實在讓人受不了。韓信、張耳嚇得要命,也在情理之中。但仔細一想,漢王這一舉動看似莽撞無理,其實是非
常高明的一招。一來為形勢所迫,不這樣就有命喪黃泉的可能,可以說這是無奈之舉,是做「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舉」的一個範例。二是,劉邦可能覺得自己的做
法是有些過分,因而並沒有帶走韓張二人的全部隊伍,善後處理也比較妥當,只不過是重新調整部署和分工,還提升韓信為相國,加以補償。因此,即便是韓信一時
心裡有些不痛快,很快也會想通的,並不會影響君臣二人的親密關係。所以,後來蒯徹煽動他叛漢時,他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
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我認為這是韓信的肺腑之言,絕不是玩片兒湯。所以以此
斷定這是劉邦不相信韓信、韓信滋生反意的源頭,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