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個好地方。 
詩云:「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在這個似乎不合時宜的初秋,同樣讓我領略到了揚州的美妙。
揚州的市容古色古香,街道兩旁基本上都是仿古建築,樓層不高,古樸典雅,又不失清新明麗。蔥鬱的綠色掩映著仿古的樓宇,更兼小橋流水潺潺。最為驚訝的是,繁華鬧市的十字路口處赫然聳立著古亭閣!著名的文昌閣建於明代萬曆年間,閣的底層四面辟有拱門,與街道相通。古亭、商廈、人流、車流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亦真亦幻的圖畫。
很多地方在現代化的城市建設當中,遇見這樣的文物古迹阻礙了施工的步伐時,可能往往就會一鏟了之。不是有人說周庄的舉起正是由於蘇州的毀滅嗎?我在揚州的普通小巷裡見過一株古樹,周圍建有護欄,旁邊立著一塊寫有簡要介紹文字的石碑。古樹就那樣靜靜地長在人前屋后,雖然不是景點,沒有遊人觀瞻,可是卻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沒有遭到破壞。也許,正是揚州人如此處處悉心的呵護,才有了揚州別樣的美。
揚州瘦西湖與頤和園、拙政園、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園林。這個「瘦」字乍聽之下,感覺未免俗氣,然細細品味,實是取其窈窕曲折之意。本是形容人身體的辭彙卻用作湖水的名字中,令人不能不嘆服於古人的奇異構思。與豐腴嫵媚的杭州西湖相比,瘦西湖的確更象一個清秀婀娜、體態多姿的少女:湖道狹長、迂迴曲折,沿湖樓台亭榭、楊柳依依,名勝和傳說遍布。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四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想來應該是美不勝收的龐然大物,誰知竟小巧得似女子腰間的漢白佩玉,毫不惹眼。24米長、2.4米寬,24級台階,這樣的數字本就玲瓏。奇怪的是二十四橋的字樣並沒有刻在橋上,而是遠遠地立於湖水的對岸,彷彿就是為了配合觀光客的照相取景而設計,告訴我們,唯湖橋相映的遠景才是最美。
本需要一二天暢遊的瘦西湖,我只匆匆走了半日。倘能閑庭信步地漫步,那該是多麼浪漫和愜意的事情。揚州本地人辦有公園聯票,每年80元即可無限制地遊玩市內所有公園,而外地人進一次瘦西湖就得貢獻80大洋了。
個園是一家私家園林。清嘉慶道光年間,兩淮商人黃至筠購得此園並加以重建,因主人性愛竹,園內多竹,而竹葉形似「個」字,「月映成竹千個字」,遂取名「個園」。令個園久負盛名的並非多竹,而是園內的四季假山,在國內尚屬孤例。假山分別採用取自黃石、太湖等處的石料,精巧地堆疊為春、夏、秋、冬的景觀,又與樓、台、亭、軒、池相連,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獨具特色。假山位於主人家的後花園,與深閨小姐的卧房緊鄰,景色再美,只怕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小姐天天看、日日賞,也早沒了情趣。
說起揚州,不能不提潤揚大橋,每一個揚州人都會驕傲地向你介紹。去年五月開通的揚州至鎮江之間的江蘇潤揚長江公路大橋,是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監理的大規模、高難度、技術複雜的大橋,跨度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一橋實現千年夢,結束了鎮江與揚州之間只通汽渡的歷史。此次旅行,我有幸體驗了生平第一次的汽渡,感覺很是新鮮。人在車上、車在船中、船在水面,徐徐前行。我從車中走出,爬到汽渡的上層觀望,但見浩渺江水盡收眼底:水面是核桃皮一樣皺的波紋,層層疊疊,已然看不出水流的方向;遠處的潤揚大橋象條粗繩索,長長地橫亘在半空中,不由心生感慨:好長好孤單的橋啊。汽渡的時間很短,只用了十分鐘,怪不得有「京口(鎮江)瓜洲(揚州)一水間」的詩句呢!
來到揚州后才知道原來這兒是江澤民的家鄉,他的故居還是一處景點,不知收費否?聽說也正因為他老人家,揚州在很多方面的發展沾了光、得了便利。揚州人對這位剛剛卸任的國家主席津津樂道,褒貶皆有,其中計程車司機講了一個笑話,不知是真是假。故事是這樣的:江主席出席大橋建成剪綵時,坐在主席台上,江蘇省省委書記(我記不得他的名字了)主持儀式:「請江主席下台剪綵。」連喊了三遍,江澤民就是不動。最後老江沒剪綵就走了,省長也因那句小兒科的政治錯誤用詞丟了前程。
揚州位於蘇中,環境很好,但是經濟發展一般,比起一水之隔的鎮江遜色了些,而據說鎮江在蘇南又是最差的。
鎮江的城市面貌與我所熟識的內地城市差別無幾,現代化的高樓穿插於臟舊矮房中間,街道也不是很寬大。我印象最深的是鎮江香醋。客人在飯店吃飯時,餐桌上,每個人面前除了擺有筷、盤之外,還有一個袖珍的小碟子,服務員總是先為每個小碟斟上香醋,然後才會上菜。我是從來不吃醋的,聞不得那種酸溜溜的味道。可是鎮江的香醋,酸味中散發有一股香氣,聞得多了,終於受不住誘惑,品嘗了一下,果然很好吃。難怪鎮江人愛醋,也難怪鎮江香醋名揚四方了。鎮江三大怪之一就與醋有關,叫做「香醋擺不壞」,香醋能否擺壞,我不得而知,卻親眼見識了另一怪「麵條里煮鍋蓋」。
本以為南方人只吃米飯,極少麵食的,誰知來到揚州后,發現他們大清早就吃麵條、餛飩,讓我錯愕,也難以下咽。揚州炒飯倒是很好吃,米裡面加入了雞蛋、玉米、火腿、豌豆、蝦仁等數不清的東西,粉的、黃的、綠的、白的,各種顏色搭配得煞是好看。而傳到外地,大多演變成了乏味的蛋炒飯。來到鎮江后,早上竟也是麵條!不過這裡的麵條與眾不同。
那天是個星期六的早上,和幾個友人一起去了一家大名鼎鼎的小麵館,別看這家小麵館是個普通的平房,在不起眼的小街道邊上,可是據說生意極好,門前甚至停有賓士寶馬過來吃飯。八點多鐘,裡面一屋子人,外面還在排著隊。我特意走近觀察,只見大灶台上坐著一口碩大鐵鍋,鍋邊架有一個水籠頭,隨時往鍋里注入冷水。生麵條下鍋后,蓋上一個特別小的木製鍋蓋,小到只有鍋蓋的四分之一,飄在麵條上面象個無力的浮萍。麵條煮熟后,撈出,裝入擺在鍋邊的海碗中,碗里已經配好各味調料,大致有醬油、香油、韭菜、肉之類的東西。麵條有點彎曲,一點也不油膩,真的爽口好吃,難道果然是那個小鍋蓋起了作用?
巍峨的金山寺、湖水荷花纏繞的芙蓉樓...浮光掠影的觀光,點點滴滴的感受,一時難以用言語來窮盡,只恨自己沒有詩人的靈感,和生花的妙筆,只得把它們留在心中默默感念。依稀間,「江南好,能不憶江南?」的聲音在耳邊盤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