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跟一個小白sws0225的論戰-續

作者:Deux  於 2007-11-21 10:2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評論

然後說說共和的事。

QUOTE:
原帖由 sws0225 於 2007-11-14 23:57 發表

首先告訴你什麼是共和!
顧名思義:共和就是幾種政治力量相互承認,相互妥協,相互制衡而產生的對某一國家政治權力分擔和分享。你連這個都搞不明白,談論什麼獨裁、集權?
共和並不是舶來品,也不是現在才有的。
在古希臘時期,各城邦之間的勢力博弈和妥協,就曾經造就了共和制度;而共和制度和民主本身就有著天然聯繫。這個還需要偶多說嗎?
而中國夏商周的王室和周邊諸侯國之間實際上也存在這種權利之間的相互制衡。
...

你真的臉皮夠厚,對於「共和制」這樣有明確論述的概念都敢「顧名思議」。還整出一堆胡編亂造的說法,然後還能在這堆垃圾上開始自說自話的臭美。唉,我真的有點覺得跟你論證是對壁呵氣了。我沒有你的膽子那樣大,臉皮那樣厚。我從Wiki上複製了一段話。

共和制或稱共和民主制,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政體(和這樣統治的國家),那裡君主不是國家的最高首腦。施行共和制的國家通常稱作共和國。
這個詞起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務」。 共和的根本原則是天下為公,國家權力是公有物,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共和主義強調政府的公共性、公平性與中立性,即政府必須為所有人的利益服務(公益),而不能只為少數當權者的利益服務。然而民主的概念不是共和制暗含的。共和制政府形式可以包含有限的民主,那裡這些權利僅對有限的人群允許,如在今天的許多獨裁或極權國家的情形。這個詞意思也足夠寬泛到包括許多今天的高級民主制。

最早的共和政體可以追溯到西亞的阿卡德(Akkad)。最著名的古代共和國,則是公元前509年建立的羅馬共和國。在現代民主制度出現之前,還有許多國家採用共和政體,比如說中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這也說明,「共和」未必一定是「民主」的。


還有一段是百度百科上的。

「「共和」一詞來源於拉丁語respublica,意思是「公共事務」。共和制是指國家的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共和政體區別於君主政體,而且是作為君主政體的對立面而存在的

而你美滋滋提出來的「古希臘」的共和制,恰恰不是說古希臘的城邦國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共和制」。這是說在古希臘的某些城邦國家內部實行的是民主共和制。比如雅典共和國,是說在雅典共和國內部,國家權力機關是由平民選舉產生的。。而程度低一點的羅馬共和國,則是由奴隸主貴族選舉出的元老院來管理國家。羅馬共和國是一種貴族共和制,只有貴族才有實際的選舉權。這些制度的共同特點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是選舉出來的,而不是世襲!!!

對比一下閣下上面的話,還需要我多說些什麼嗎?還要說周朝,春秋戰國是共和制的嗎?你把軍閥割據當成共和制?告訴你,我實際上還沒有探討古代歐洲共和制出現的基礎,那就是數量龐大的奴隸階層!古典共和制是建立在野蠻奴隸制基礎上的,乃是統治階層為了共同奴役奴隸,而進行的一種協調與團結。奴隸是不能「共和」的!

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古代,共和與獨裁究竟哪種更適合國家的發展,並不能想當然。實際上,歷史本身已經明確無誤的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不管是已經被廣泛承認的古希臘古羅馬曾經的共和制,還是夏商時期可能的有限的共和制,都無一例外的被後來的獨裁製度所取代!著名的雅典共和國更是只存在了160年!這是因為,「古希臘的城邦制度,是一種早熟的的民主制度,是以奴隸經濟和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為補償才能實現的。但這種特殊的政體一旦被簡單的放大,或者是統治的地域變大的話,必然會失敗。」蘇格拉底是被公民大會處死的,柏拉圖的《理想國》就是對古希臘「民主制」的公然抨擊。

QUOTE:
原帖由 sws0225 於 2007-11-14 23:57 發表
在那時,君臣關係遠沒有秦朝以後伴君如伴虎的地步,酷吏貪官和姦臣也沒有秦始皇后那麼層出不窮,人民的生活相對穩定,造成了由此而來的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孕育了豐厚的土壤。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的學術思想文化科技出現空前的繁榮,生產力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思想解放,對中國、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那個時候,知識分子到處遊說,宣揚自己的思想主張,各國王室招賢納士,不惜以千金買馬的方式,表明求賢若渴的態度。人民群眾過的再不好,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

唉,翻來覆去就是這幾句,你煩不煩哪?只要有了「君臣關係」,只要君主還掌握著最高權力,就不要再扯什麼共和制了!而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權力之間的抗衡,是貫穿整個東西方文明的整個歷史階段的,與什麼制度沒有直接關聯。一般在建國初期,中央集權力量大,割據勢力不會很囂張,到了後期,中央力量削弱,地方勢力自然增長起來。漢獻帝與魏蜀吳不就是這樣嗎?劉邦在的時候誰敢「挾天子」?

春秋戰國的文明成就有目共睹,只是跟你那個子虛烏有的「共和」有什麼關係?真是笑話!春秋戰國的諸候互攻,戰禍連綿,也是不可否認的。當然不會有什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了,因為整個國家都在忙著打仗!

這是Wiki上的一段話。

戰國時期諸侯間相互混戰,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中國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國、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前434年),齊國卿族田氏篡奪齊國(田氏代齊前386年)。後來燕國崛起,秦國中興,越國被楚吞併(前306年,及其它一些小國陸續的被吞併或淪為附庸。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

小國尚有周、宋、衛、中山、魯、滕、鄒、費等,後來都先後被七國所吞併。與七雄相毗鄰的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匈奴、儀渠,南面有巴蜀和閩、越。至秦統一,通過列國的兼并戰爭和自發的經濟、文化交流與遷徙,這些少數民族多與中原民族融合,有些則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風貌,部分如匈奴則與中原成對立姿態。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所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還要什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嗎?到處都在打仗!

你要否定秦始皇,就要先否定秦國550年的爭霸歷史,也就要先否定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候爭霸戰爭。與其這樣,你不如否定整個中國歷史算了。也許這正是你的目的。呵呵,不過你行嗎?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james2000 2008-1-6 12:10
你跟一個小白sws0225的論戰很有趣,但拜託你以後不要用斜體字,太費眼神,看不清楚。呵呵。。。 James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5 09: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