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詩社19輪作品集(六) --散文篇(4篇) (漢紳, LUG, woodchen88)
(一) 相思客棧 --- 漢紳
兒時最思念的是冰激凌,一毛五;冰糕,一毛;奶油冰棍,小豆冰棍,五分;白糖冰棍,三分。
能吃一小碗冰激凌,對俺來說,是極度奢侈的事情了。
初中時,最喜歡看的是過道那邊的女生,朦朦朧朧的喜歡,不知可否稱相思。
高中是最煩心和留戀的時期,同桌的她和鄰家的女孩先後闖進來。一切為高考,很忙。她們卻時常在周末拿著電影票邀俺去看電影。那時在沈陽東北電影院看一場電影一兩毛錢,俺當時很好奇,她們居然有錢買電影票?俺可是連買冰糕的錢都極少,唉,還不如邀俺吃冰激凌!!很久以後俺才知道,女孩一頓飯只吃一小碗飯。
大學時期沒什么好相思的,工科院校男多女少,而且俺在班裡是比較年輕的,哈哈,學姐們都喜歡比較成熟的男生。尤其,俺上大學的頭一年,是五屆同堂,77屆和78屆的學長們都跟惡狼似的,俺們80屆的幾個漂亮的女生早就成為他們眼中的獵物。於是俺就是玩多學少,及格就好。校園離海不遠,慶幸的是俺在大海里學會了游泳。
趕緊上交部分作業,老婆大人回來了
有些事情還是不讓別人知道好
(二)古韻詩社19輪作品-思念老師--曲定終身 --- LUG
古韻詩社19輪作品 --散文篇 -思念老師--一曲定終身 - LUG的日誌 - 貝殼村 -
思念老師--一曲定終身
我 到瑞士,從師於漢斯學鋼琴,他是音樂教育家。是音樂學院的老師。我課外,一星期一個小時。在他的課堂里掛著教皇保盧二世接見他的合影。他希望把愛心帶給學 生。他從不誇獎我們。在學巴赫時,我跟他講,我喜歡簫邦的波蘭進行曲。他說,你會把手指彈斷的。他給我俄國的曲,他叫拍皮球,「你先去在鋼琴上拍1000 下,看看能不能學。」叫我停打網球。他希望我高中畢業去音樂學院專業學。但我想去洛桑理工學院。他很可惜。我曾偷聽他跟別的老師講,說我耳朵好。是少有 的。
在最後 的一段學習中,他希望我以後能彈出貝多芬的第三十一鋼琴奏鳴曲。它是檢驗鋼琴家的試金石。這是貝多芬失聰后的作品。他說,貝多芬聾了是他的不幸,但我們是 莫大的幸福。他沒了嘈音,在真實的寂靜中生存,他只能聽見他所能想像的鋼琴聲音。使曲的完美只來自心理過程的完美和真實。你要在這作品中表現他的思維邏輯 和感情力量。
第一樂章:親切,友善,友愛,加上溫柔的關懷。舒情光明照亮他的思想。
第二樂章:相反,從舒情中醒來,到了大街的人群中,街頭小曲,和雜技表演。
第三樂章:頓時消失,孤獨來了。悲歌唱起。壯美。
貝多芬標示:「精疲力竭,不勝悲嘆」。出現「悲嘆之歌」。一個生命的死亡,終止。有很大慢板序奏的賦格曲樂章,心靈無感覺,激情已停止。用賦格曲的形式,音樂中最純的邏楫,通過思想才能擺脫悲傷,恢復生命。
對於老師的期望,至今我沒實現。很想念他。一曲定終身。
我期待著…..
(三) 古韻詩社第十九輪相思: 一幅畫的記憶 (一) --- woodchen88
古韻詩社第十九輪相思: 一幅畫的記憶 (一) - woodchen88的日誌 - 貝殼村 -
在我的書房裡珍藏著一幅國畫。畫面上青山綠水,雲捲雲舒,瀰漫著不盡的故鄉情韻。 二十多年來,這幅畫伴我漂泊天涯,走過了很多地方。 每每看到它,少年時期的點點滴滴都會湧上心頭。 而湧上心頭最多是對這幅畫的作者、我的美術啟蒙安老師的深深的思念。
煙花的一聲「相思」招呼,一下又打開了我記憶的閘門。 鋪開畫卷,往日的記憶伴著不盡的情思滾滾而來。
一
記得那年我剛從高中畢業,等待著的是上山下鄉的洪流。無所事事,幹些什么呢? 我困惑,迷茫。學畫畫吧,我突發奇想。中學老師高興地把我帶到了市文化館美術組。 一個身材高大頭、帶一頂鴨舌帽的人過來問我: 你想學畫畫? 想學。中,就從明天開始吧!聲音洪亮,形象生動,和藹可親,這是安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
后來陸陸續續又有幾個學生來到這里學畫。安老師是這里的最高首長,人稱安司令。我們每天按時來到文化館,在司令的安排下正兒八經地學起畫來。美術組的老師輪流帶我們畫素描,畫寫生,手把手地教,一幅一幅地改。 正是這段時間,開啟了我受益一生的美學意識。 在這之前,我也喜歡畫畫、看畫,但看到的大都是革命的紅色宣傳畫。 在這里,我看到寥寥數筆畫的小雞原來可以是這麼生動可愛;油畫可以這麼抒情豪邁;而版畫可以這麼簡單而又這麼深邃,透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在安老師辦公室的牆上有一幅油畫,暗暗的天幕下,一輪夕陽像蛋黃一樣掛在天邊。 影影綽綽的城樓,幾棵歪歪斜斜樹。 樹上掛著稀稀拉拉枯葉,樹下有排孤零零的長椅。 整個畫面優雅、低沉,淡淡地透出一種那時說不出的情調,顯然和當年大紅大黃的革命主旋律格格不入。 但,這幅畫卻深深吸引著我,每次去美術組我總會走過去多看幾眼。 我想,當年的安老師一定知道我們這批紅旗下的蛋,要從美育的根本上有所提高,於是拿出珍藏的各種風格畫冊給我們看,為我們打開了一個無比多彩的美術世界。 在這里,我們有幸很早就看到了中國傳統的國畫,西洋水彩畫,以及俄羅斯油畫。 他讓我們知道,美術不僅僅只是為了好看,更應該是作者對事物甚至人生感悟的一種流露和表達,以期和讀者通過繪畫這種形式而獲得心靈上的共鳴。從此以後,不管是看景看人看事物,美,就成了我的一道不可缺少的鏡片。
很多年後,在北美遇到一位國內非常著名的油畫家。 看到他的畫冊,封面一下攥住了我的心: 太陽、城牆、枯樹、長椅,怎么那么熟悉? 難道就是在安老師牆上的那幅畫? 一問,果然如此! 原來當年在西安美院這幅有名的畫作就要被當作封資修付之一炬的時候,安老師幾個學生大膽地偷偷運出,在安司令的地盤上悄悄地綻放,安然無恙地度過了十年浩劫。 文革后這幅畫完璧歸趙,成了中國油畫史上一幅珍貴的代表作。
那段時間更讓我觸動的是美術組的這些老師們。 它就像一個的大家庭,而家長就是安老師。 記得那時還是文革後期, 嚴肅, 成了當時生活的一種常態。而每天來到美術組,就好像是來到了另一個天地。那時,安老師會不時地從裡屋竄出來,說幾句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連我們幾個學生都忍俊不住。 印象里,安老師總是樂呵呵地,好像就沒什么煩惱。就是有時候不滿意批評起人來,安老師臉上掛著的是怎么看都像孩子般的認真,看起來那笑容就隱藏在嚴肅的背後,稍微一捅就會嘩嘩地流出。都說是十年浩劫,可我在美術組所感受到的卻是那麽多的快樂、溫暖、和陽光。
當然我們這些學生也沒有讓老師失望。 在當年市青少年畫展的畫廊里有許多我們的習作。還有三幅包括我的《學工》的作品被選中送到了省城西安,參加了那年舉辦的陝西省青少年美展。 這是我在美術領域里的最高成就,也成了許多年後我常常對孩子吹噓的資本。
在美術組度過了寶貴的三個月之後,我被上山下鄉的洪流卷過到了秦嶺山下的一個山清水秀的山村。
記得那年全國美展在西安舉辦。 我們幾個學畫的同伴非常興奮,合計著怎么去看看美展。因為當時我們身乏半文,囊中羞澀,就找到安老師商量。安老師大筆一揮,寫了封信給他在西安的朋友,請他們解決我們在西安的住宿和門票問題。於是我們幾個懷揣安老師熱乎乎的信就上路了。 車票怎么辦?自然是按當年知青的慣例:逃。 不料還沒到西安就被查到。 干什么的? 知青。 到哪里? 西安。 去干什么? 看畫展。 看畫展? 乘警似乎對我們幾個有些興趣,把我們的書包翻了起來,看到了我們的畫本,還看到了安老師的信。也許正是這封求助信打動了乘警,他不再那么嚴厲,一本正經地手指著我們幾個: 你,你,還有你,坐在這里別動,到西安,下!
轉眼到了1977年,高考的消息像春風一樣吹來。 又轉眼四年大學匆匆而過。 畢業后,我幸運地考取了出國留學生資格。 赴美前夕,向安老師辭行。 安老師鋪開宣紙,精心畫了幅鄉情濃郁的秦川大地圖,並題上詩句:
故鄉山水親
祖國風光美
遊子他鄉攀高峰
親人盼望勝利歸
就是這幅圖,伴我遠涉重洋。 漂泊的日子,不管走到那裡,看到它,就會在心中的築起一處安寧的港灣,就像聞到了故土的陣陣芬香,寄託著我對故鄉故土的萬丈情思。
這幅畫,是我一生的珍藏!
(四)古韻詩社第十九輪相思: 一幅畫的記憶 (二) --- woodchen88
古韻詩社第十九輪相思: 一幅畫的記憶 (二) - woodchen88的日誌 - 貝殼村 -
二
由於種種原因,我在美術的道路上沒走多遠,誤入了理工的歧途。但和安老師之間師生情誼卻從來沒有淡化過。
后來我有機會常常回國,回國我必去看望安老師。那時安老師已在陝西省美術協會秘書長位置上做了許多年,可住的仍是西安北大街陝西美協舊址內的一間狹小、簡陋的平房。
顯然這種不理想的生活環境並沒有阻礙安老師的創作激情。相反,就是在這間名副其實的陋室里,在繁瑣紛復的秘書長工作之餘,安老師竟能保持著驚人的藝術靈感和旺盛的精力,創作出大量的美術作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將其藝術生涯推上了另一個高峰。你看,他的 《渭北寄情》、《故鄉的河》、《望秦川》, 無一不浸透著對故土的深深的愛、濃濃的情。 你看那水墨畫《渭北山月》,《秦嶺秋韻》、《高原月》, 筆墨蒼茫,大氣磅礴,一筆一划都飽蘸三秦大地韻味。再看油畫 《渭河之晨》 、《原上》、 《風景》色調明快,筆觸灑脫,意象自由,透出一種熱情洋溢的生活情感。 而更值得稱道的是安老師的那些版畫,如《大西北記憶》、《 隆冬三月》、《西部的歌》,用沉穩細膩的刀法,生動的展現了秦川大地的生活民情,彰顯著西部生命的活力。 仔細端詳,那一個個人物、牲靈好像就要動起來,充滿了生機。 面對這些版畫,就好象是聽到了一首詩,一首歌, 令人無限地陶醉:陶醉在安老師所營造的藝術境界里,陶醉在故鄉故土的無限風光中。
安老師的畫不僅大氣磅礴,而且還細致入微,沒有足夠后的生活積累很難做到。你看,在安老師的畫上常常點綴著勞作的農民、閑散的羊群、成行的大雁。仔細看看這些活物, 寥寥數筆, 看似隨意,卻如此逼真,那動作、那形態竟是如此地耐看,靜動相宜,拙中有精,妙趣橫生。每次看到那林中那白白的羊群,都會把我帶我回到曾經下鄉的日子,看對面山上的羊群,聽放羊老人的歌聲,眼醉了,心也醉了。 那幅《閃閃的渭水花》, 竟像《回到未來》中的飛船,帶我穿過時光隧道,回到曾經在渭河河畔嬉戲的兒時。 眯眼望去,畫面上的點點水花,不就是在午後斜陽時分, 我們來到河邊看水面的情景? 如此傳神,如此動人。 你再看看那幅版畫《源遠流長》吧! 你看了,心懷一定會頓開,腦中只有一個念想,那就是四個字:博大精深。 山河的博大精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這博大精深,竟來自一筆筆拙樸無華的刀刻里,一片片看似隨意留白中。高超藝術的魅力,這不是,孰是?
最讓我開心的是,當我看畫看到眼睛里拔不出來時候,安老師說,來,挑些畫帶到美國去吧。 於是,幾幅帶有濃濃鄉情的國畫遠涉重洋飛來我家,落在了客廳里最顯眼的地方。 鄉情土韻在這里立即彌散開來——滿室清輝,滿室留香。 每每有親朋好友到訪,我總要說「來來,看看我老師的畫吧!」
2003年的夏天,我又在西安看到了安老師。那天,我們談了很多、很久。安老師談到從秘書長的位置上退下來之後,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創作,還計劃著到鄉下各處走走看看。 安老師也建議我是否應該重拾畫筆,圓圓以前的願望。其實,這正是我多年的夢想,真想靜下心來,回到故鄉故土,拿起畫筆,重溫過去的點點滴滴。 我們相約下次見面時間多些,再多些,到鄉下走走、看看。
回到了北美的日子緊張而有序,心裡也很充實,因為我有期盼,期盼著早日能和安老師一道重返鄉下的日子。 不料那年的秋天,遠方傳來安老師去世的消息,猶如驚雷,讓我怎么也不敢相信。 不久前見面的情形還歷歷在目,安老師還那么精神,那么健談,怎么就這樣離我們遠去? 我們的相約怎麼就已經不可能實現了? 那天,我久久站在安老師的畫前,含著眼淚寫下挽聯:
音容常在,豈信此別竟是長別離
笑貌永存,悵嘆再逢只能在夢中
夢中經常縈回纏繞的是過去的點點滴滴,是不解的故土情懷。而這不解的故土情懷中總有安老師生動的形象、洪亮的話語、爽朗的笑聲。
年前又回到西安,一心要去看看安老師的墓。安老師的墓碑是兩塊平常的石頭,幾個工整的紅字「安正中」刻在石頭中央。 石頭默默地橫卧在山頂的一個安靜的角落,沒有其他刻意的裝飾和文字,和周圍許多修飾豪華的墓碑形成鮮明的對照。
獻一束鮮花,灑一捧清水,心裡感動不已。
抬眼望去,腳下一馬秦川盡收眼底。那一山一梁,一溝一壑,一房一樹,一田一園,不正像安老師的畫的那樣大氣磅礴,筆墨淋漓? 我知道,安老師長眠於此,朝夕與他一生謳歌的大地為伴,心底一定充滿了安詳。
此時此刻,我感慨萬千,心中默默: 安老師,我想您。
您是我心中永不磨滅的記憶!
(2011.10.20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