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日本地震引發的核災難越來越大似乎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現在全世界到處在宣傳服用碘片防止核輻射,日本政府已計劃向核電站附近居民發放防止碘131輻射的藥物,碘片。但盲目服用碘片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什麼是核輻射,對人體有什麼影響,如何做好最好的防範,下面的收集也許能有所了解和幫助。
一、碘131可引發甲狀腺疾病
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12日下午發生爆炸。近期3號機組連續出現爆炸。有消息說目前3號機組附近核輻射量達到每小時1557微西弗,超出污染標準值每小時500微西弗兩倍多。
核電站周圍檢測到的放射性物質包括碘131和銫137。碘131一旦被人體吸入,可能會引發甲狀腺疾病。銫137會造成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傷。
服用碘片的作用:
核電運行中,產生放射性物質碘131﹐它是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甲狀腺吸收后造成損傷。預先服用含有穩定碘同位素的藥片,可以阻斷人體甲狀腺對放射性碘 -131的吸收。由於碘不易在甲狀腺中積聚,短時間內就能排出體外,從而減少碘-131對人體的放射性危害。服用量是按成人在最初24小時服用一片(相當 於100毫克碘當量),一天後服用半片,具體服用時間及方法必須發放人員指導,不可自己盲目服用。
二、核輻射對人體的損傷
核輻射,或通常稱之為放射性,存在於所有的物質之中,即包括你喝的水和我呼吸的空氣。在一定條件下,有偏高或高的放射性,會對人造成傷害。
1、急性核輻射性損傷
照射劑量超過1Gy(單位:戈)時可引起急性放射病或局部急性損傷;在劑量低於1Gy時,少數人可出現頭暈、乏力、食慾下降等輕微癥狀;劑量在 1-10Gy時,出現以造血系統損傷為主;劑量在10-50Gy時,出現以消化道為主癥狀,若不經治療,在兩周內100%死亡;50Gy以上出現腦損傷為 主癥狀,可在2天死亡。急性損傷多見於核輻射事故。
2、慢性核輻射損傷
全身長期超劑量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病。局部大劑量照射,可產生局部慢性損傷,如慢性皮膚損傷、造血障礙、白內障等。慢性損傷常見於核輻射工作的職業人群。
3、胚胎與胎兒的損傷
胚胎和胎兒對輻射比較敏感,在胚胎植入前接觸輻射可使死胎率升高;在器官形成期接觸,可使胎兒畸形率升高,新生兒死亡率也相應升高。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胎兒期受照射的兒童中,白血病和某些癌症的發生率較對照組為高。
4、遠期效應
在中等或大劑量範圍內,核輻射致癌已為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所證實。在受到急慢性照射的人群中,白細胞嚴重下降,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等各種癌症的發生率隨照射劑量增加而增高。
5、受核輻射污染后的後遺症問題
受輻射污染后6個月,會發生的機體變化,包括晶體渾濁、白內障、男性睾丸和女性卵巢受影響導致永久不育、骨髓受損出現造血功能障礙,以及出現各種癌症。
另亦會有遺傳效應,令生殖細胞基因或染色體發生變異,導致畸胎等問題
四 核輻射可產生哪些癌症?
1、 核輻射的致癌路徑
核輻射有α、β、γ三種輻射形式。α輻射只要用一張紙就能擋住,但吸入體內危害大;β輻射皮膚沾上后燒傷明顯;γ輻射和X射線相似,能穿透人體和建築物,危害距離遠。
核輻射對人體造成傷害首先是造成分子性質發生改變。當被破壞的分子不能修復而細胞依然存活的情況下,細胞最終發生不受控制的複製,最後生長成為癌細胞時,才被認為這是因為核輻射導致癌變的發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長時間接受較高強度的核輻射是會增加人體罹患癌症的可能性的。
2、 核輻射容易導致哪些癌症
根據資料檢索發現,目前國外發生的核輻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現為疲勞、頭昏、失眠、皮膚髮紅、潰瘍、出血、脫髮、白血病、嘔吐、腹瀉等。嚴重的核輻射還會 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一般來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癥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也越大。其中,核輻射者最容易發生白血病、淋巴癌、皮膚癌、甲狀腺癌等癌症。
白血病:核輻射可能因為高頻率微波、射線導致幹細胞內DNA的序列發生改變或者突變,尤其是白細胞的突然劇增可能導致人體免疫系統失衡。日本原子彈爆炸之後,白血病患者急劇上升正有力說明核輻射對人體細胞突發的影響。
淋巴癌:放射性物質容易引起淋巴細胞染色體的變化,如果淋巴細胞長期處於放射性物質的慢性損傷狀態下,淋巴細胞難以自行修復卻依然存活,則增加了淋巴細胞癌變的幾率。
皮膚癌:對於處於核輻射環境下的人來說,皮膚是人體與外界接觸最為廣泛的地方。面對核輻射揮發性物質或彌散性物質,皮膚將首當其衝置身於險境。此外,黃種人和白種人相比較,白種人的皮膚更容易受到輻射的損傷。
甲狀腺癌:如果大量的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大氣中,容易惹發甲狀腺癌,因為這些放射性物質中放射性碘占很大份額,而人體甲狀腺是聚集碘的主要場所,當人體進食或吸入大量放射性碘,並在甲狀腺內蓄積大劑量的放射性碘可損傷甲狀腺或周圍組織,一定的劑量可能誘發甲狀腺癌。
五、防治方法:
盡量減少輻射,比如遠離,隔離,服用某些藥物等外,某些食物也有很好的效果。
1、 八種有特殊防治效果的果蔬
研究表明,核輻射對人體的危害與其導致機體過氧化有關。所以防範核輻射,除了避免與核輻射的「親密接觸」外,一定的營養對抗輻射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 核基地、核武庫、核潛艇、核爆炸等地,人們通過飲食的方法可以抵禦或減少核輻射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已被現代醫學研究所證實。
黑芝麻:黑芝麻益腎,多吃補腎食品可增強身體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功能,有效保護人體健康。
紫莧菜:紫莧菜抗輻射、抗突變、抗氧化的作用,與其含硒有關。硒是一種重要的微量元素,能提高人體對抗輻射的能力。
綠茶:綠茶中的茶多酚,不僅有抗癌和清除體內的自由基的效果,還可以抗輻射。每天喝綠茶對身體非常有益。茶葉中還含有脂多糖,能改善造血功能,升高血小板和白細胞等。
番茄紅素:番茄紅素不僅具備卓越的抗輻射能力,且抗氧化能力極強。番茄紅素廣泛存在於番茄、杏、番石榴、西瓜、番木瓜、紅葡萄等水果及蔬菜中。其中,番茄中的含量相對較高,多存在於番茄的皮和籽中。此外,番茄紅素是脂溶性維生素,必須用油炒過才能被人體吸收。
螺旋藻食品:螺旋藻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礦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可促進骨髓細胞的造血功能,增強骨髓細胞的增殖活力,促進血清蛋白的生物合成,從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因此,多吃海帶、螺旋藻之類等,具有明顯的抗輻射作用。
花粉食品: 花粉食品作為一種新型的營養保健品風靡全球,被稱為「完全營養食品」,在營養食品中名列前茅。據現代科學測定表明,每百克花粉的蛋白質含量可高達 25-30g,其中含有十幾種氨基酸,並且呈遊離狀態,極易被人體吸收。花粉中還含有40%的糖和一定量的脂肪,以及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A、D、 E、K等,其中維生E、K都是被科學家證實的能延緩人體細胞衰老過程的重要物質。花粉還含有鐵、鋅、鈣、鎂、鉀等10多種無機鹽和30多種微量元素及18 種酶類,因此,花粉具有抗輻射效果。
銀杏葉製品:銀杏葉提取物中的多元酚類對防止和減少輻射有奇效,對於在核輻射環境中的工作人員,經常服用銀杏葉茶,能升高白細胞,保護造血機能。
2、 其他防治核輻射的方法
能量供給要充足: 輻射使身體能量消耗增加,身體組織對糖的利用能力下降,足夠的能量供給有利於提高人體對輻射的耐受力,降低敏感性,減輕損傷保護身體。穀物中的碳水化合 物是身體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一旦攝入不足,將迫使體內脂肪和蛋白質不斷轉變為能量,造成蛋白質的相對不足,從而影響輻射損傷組織的修復,或使輻射損傷加 重。糖類供給以果糖最佳,葡萄糖次之,而後是蔗糖等。
蛋白質不能少:
蛋白質攝入不足會造成組織蛋白合成不足,導致肌肉、心、肝、腎、脾等臟器的重量減輕,出現功能障礙,從而對輻射的敏感性增高。因此,接觸核輻射的人,要 注意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如多吃胡蘿蔔、番茄、海帶、瘦肉、動物肝臟等富含維生素A、C和蛋白質的食物,增強肌體抵抗核輻射的能力。
脂類攝入不宜高:人體受輻射照射后食欲不振、口味不佳,脂肪的總供給量要適當減少,但需增加植物油所佔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進造血系統再生功能,防治輻射損傷效果較好。
多補充維生素:必需脂肪酸,維生素A、K、E和B族維生素,維生素缺乏,可降低身體對輻射的耐受性,宜加量供應。
無機鹽供應宜加量:在膳食中適量增加無機鹽(主要是食鹽),可促使人飲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隨尿液、糞便排出,從而減輕內照射損傷。
辛辣食物作用不低估:辛辣食物屬於常用調料,同時也是抵禦輻射的天然食品。常吃辛辣食物不但可以調動全身免疫系統,還能保護細胞的DNA,使之不受輻射破壞。因此,經常吃辛辣食物,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核輻射致癌危害的真實案例
1945年 日本
在遭受兩枚原子彈的轟炸之後,廣島、長崎兩座城市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受到核輻射的嚴重威脅。1945年底時,僅廣島城市人口數量就從35萬一下銳減了14萬左右,而倖存的人則在那之後越來越多地患上癌症。
1953年 美國
美國軍方曾在尤卡平地上試爆了11顆原子彈,最後一顆被引爆的更是32000噸當量(每噸當量相當於1噸TNT炸藥的爆炸力)的「骯髒哈里」原子彈。時隔一 年,好萊塢電影《征服者》劇組選擇距離尤卡平地上的核試驗地點僅137英里雪峽谷進行戶外拍攝。結果導致該電影劇組220名成員,近半數人吸入放射性塵 埃,染上了致命的癌症。
1986 烏克蘭
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發生爆炸,發生嚴重的核泄漏。據報道當時21人當場死亡,最初估計受核輻射影響只有不到50個清潔工。實際上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爆炸堪稱 「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據2006年烏克蘭衛生部公布的數據,因為這起核爆炸事件,在烏全國4800萬人口中,共有包括47.34萬兒童在內的250 萬核輻射受害者仍處於醫療監督之下。而令人痛惜的是,當地新出生的孩子從生命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帶有先天性疾病。其中,畸形、癌症、敗血症已成為虐殺這些無 辜兒童的主要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