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上海本地人將讓上海話衰落?

作者:8288  於 2010-7-29 11:3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27評論

關鍵詞:

[導讀]2005年以來,針對社會上種種關於 「上海話要消失」、「孩子說不來上海話」的擔憂,上海掀起了一股 「保衛上海話」的浪潮:上海話播新聞、上海方言地圖。
上海老城區的一個里弄,買菜回來的鄰居習慣用上海話在聊天。
7 月初,廣州市政協向廣州電視台提交建議,要求大幅提高普語在廣州電視台的播出比例,降低粵語播音比重,引發了民間社會的巨大凡響。這觸發了近年來一直盤踞在廣州人對本土文化消失的深厚焦慮。六、七月的廣州,從大眾媒體到網路世界,「保衛粵語」的聲浪,如七月驕陽,持續高漲。
在多元共存的訴求下,為保育古老、長期獨立發展的粵語,捍衛粵語連接的獨特文化和生活方式,年輕的廣州人投入了理性、持續的熱情,並得到了來自以香港為首的海外粵語地區的廣泛支持,乃至觸發了其他城市對本地文化與方言處境的話題。
與廣州年輕一代蓬勃的捍衛粵語行動不同,早在2005年,上海就發出「保護上海話」的浪潮。但同樣是方言,在不同城市價值觀以及討論空間之下,卻有各自的故事。
上海人衰落上海話?
2005年以來,針對社會上種種關於 「上海話要消失」、「孩子說不來上海話」的擔憂,上海掀起了一股 「保衛上海話」的浪潮:上海話播新聞、上海方言地圖。與廣州不同,繪製上海話的保護,更多是學界、官方層面的籲請。
 
在《新老娘舅》的錄影棚,「柏阿姨」 柏萬青居中而坐,左右一對鮮紅的長沙發,像兩隻張開的血口,一對勢不兩立的老夫妻對面而坐,一個操蘇北口音上海話,一個說本地話,為了丈夫新招惹的女人拌嘴蠻纏,要「老娘舅」給個公道。
「老娘舅」,在上海話中有「和事佬」的意思,在這個四壁刷上了「和」與「仁」的模擬客廳里,柏阿姨穿一件花短褂,一頭燙卷的短髮染成深褐色,身形發福,但兩瓣薄唇能說會道。這位典型「居委阿姨」形象的中老年婦女就是上海灘聞名的「老娘舅」,愣是把錄影棚變成了斷家務事的公堂。
這檔晚間六點半黃金檔播出的節目,開播兩年半,一直位居上海地區收視率「前三甲」,也是除影視劇和戲曲外,運用上海話最多的電視節目。
在周立波和「大哥」關棟天爆出不合之後,「海派清口」元氣大傷,蘭馨劇院外的黃牛也牛不起來了。從靜安寺街道出身的「人民調解員」柏萬青(柏阿姨),讓上海話重歸市井,支撐著大眾媒介上的上海方言形象。
但是,今年7月,原計劃在衛視頻道播出的柏萬青新辟欄目《一呼柏應》僅試播一集,就因「觀眾反響不佳」,而被打回了本地頻道。國語勉強「開張」的柏阿姨也得以重操上海話。
語言排外是市井的反抗?
《新老娘舅》的製片人尹慶一,十年來一直操持著上海電視台的談話類節目,從和晶主持的《有話大家說》到「老克勒」(上海話:洋派的老男人)林棟甫擔綱的《三人麻辣燙》,搖擺於普通話和方言之間,在他看來方言節目所受的局限更大。
「現在的柏阿姨,我們不說她是主持人,而是嘉賓。」因為按照《中國國家通用語言法》的規定,使用方言主播的節目都須經過省/市級廣電局審批。儘管2008年,曾有上海市政協委員提出上海話播新聞的設想,最後也不了了之。
柏阿姨一腔入肉的本地話,調解嘉賓因子女贍養老人、兄弟財產分割、夫妻婚姻問題產生的矛盾。從夫妻間的私房話,到弄堂口的家長里短,都被捅上了電視。
「上節目的市民嘉賓使用方言,並非從節目的真實感考慮,而是為了讓調解雙方交流更順暢。畢竟老百姓離開了上海話,連有些意思都表達不清了。」尹慶一說。
在節目的錄製現場,記者目擊了女嘉賓垂胸頓足,大罵出軌的丈夫。壓低遮陽帽、蛤蟆鏡遮臉的男人癱陷在沙發里,承受著柏阿姨「你闖窮禍了,從今起活該在家做灰孫子」的當頭棒喝。
長期以來《新老娘舅》維持在百分之七到八的收視率,據尹慶一分析,主要貢獻來自那些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生活水平處於社會底層的市民。
自詡「以底層社會的思維和趣味」書寫上海的《新民晚報》專欄作家李大偉,更是曾下過「說上海話就是沒文化」的論斷,被洶洶的口水淹沒。
他在《新英雄闖上海灘 不限戶籍個個精英》一文中稱,「到浦東,尤其是陸家嘴,都說普通話。」以此來標榜普通話的日漸強勢,與外來精英湧入的聯繫,也扭結了部分老上海人心底從浦西向浦東優勢傾斜的心理定勢。
相比出入陸家嘴寫字樓的「新上海人」,一進電梯就被托舉到這個那個「中心」之巔;而在弄堂口捧個飯碗,披一襲睡衣,東家長西家短「嘎三胡」(嘮嗑之意)的 「老上海」,仰望登高還須付出150元門票的金茂,只能咬牙而過。向來把外鄉人稱作「阿鄉」(鄉下人)的上海話,幾乎成了他們唯一能充作與生俱來優越感的護符,卻難以抵消掉堅守在上海的立身之地所要承受的高昂生活成本。
一位爺爺輩從寧波移居上海的劉女士,在家中向來被稱為「小娘」(寧波話謂小姑娘),迄今家有親戚社會關係未調回上海,無法享受醫保福利,每次看病都須自己墊付,再回老家報銷,每個月領著當地少到可憐的退休工資,卻生活在上海這個消費畸形的城市裡。在她眼中「形勢正朝著根本性的方向在逆轉,當地人在自己的家鄉快變成弱勢群體了」。
「上我們節目的幾乎都是上海的弱勢群體,對他們來說,面子在利益面前微不足道。」尹慶一坦陳,「他們經不住大道理的開導,反倒是柏阿姨用本地俚語點撥,充滿了上海的生存智慧。」
對此,李大偉也不得不承認:上海人號稱「門檻精」(精於算計),「越是底層需要的門檻越多,因為門檻是種生存技巧,門檻精可以讓自己生活的稍微好一點。」
終要被超越的上海話?
李大偉的父母都是山東人,上世紀60年代移居上海,自小長在劉少奇所創辦的「托拉斯」大院,平日和父母輩說北方話,而同輩之間操一口上海話。一走出大院的門,則聽不出他的口音來自哪裡。
「一本高學歷憑證,一本商品房產權證」,是他眼中上海人的身份證明,「小時候在學校,平時和上海師生相安無事,一旦誰闖了禍,就把髒水潑到外地人身上。」
這一邏輯的陰影似乎至今籠罩著他,因「說上海話就是沒文化」引起的軒然大波,在他看來是「被上海人當了一次出氣筒」。
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的鳳凰衛視評論員曹景行也曾聲援李大偉:在北方語言居主導的現代漢語寫作中,南方作家處於劣勢。什麼樣的語言才能準確表達上海?李大偉的探索需要大家「有開玩笑的胸襟」。
據長期從事上海方言研究的上海語文協會副會長、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考證:上一次移民潮,上海黃浦區真正的本地人只有6%,其他各區的本地人比例也都在 20%以下,而最終,大量的移民語言都被上海話統一。「現在這次移民潮和上次有所不同,當時上海人大多隻會說上海話,而且處於相對強勢的地位,可這次來的人中很多都是精英,且普通話已成為全國共識。」「外地人」因此甚至被部分激憤的上海網民看成是「鳩佔鵲巢,要把本地文化趕盡殺絕的白眼狼」。
像李大偉這樣的「新上海人」,本身就是上海移民二代,現今更在上海培育起了第三代。在他策劃的《上海的前生今世》系列講座中,直截了當地說「上海話不是本地話」,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上海師範大學語言學博士劉民綱教授的認同。
「上海話從古越語變成漢語的方言,語法和辭彙跟普通話比較接近,而且越來越接近。有些上海話特有的辭彙正在逐漸消失,被北方方言的辭彙所替代。上海語音也越來越接近普通話,很多音正在逐漸消失,很多字的讀音越來越接近普通話。」劉民綱說。
為什麼不願意學一點上海話
在香港生活多年的閭丘露薇,已經習慣了在英語、粵語、普通話乃至上海話之間的切換。「在鳳凰衛視,出去採訪說普通話多些,同事之間,主要說英語、粵語,有時遇到老鄉,則會閑說兩句上海話。」
當閭丘露薇從香港回到上海的時候,她下意識地用上海話開腔,有時得到的卻是茫然的回應,雙方不得不切回「國語頻道」。
「在那一剎那,我會懷疑是不是在外面呆久了,我的上海話已不那麼標準。」但實際上,她發現如今上海的年輕人說上海話已經越來越少,甚至有些小孩子都不怎麼會說上海話了。
說什麼語言,視談話對象而定,這幾乎已成為流動性廣泛的現代社會中的一條生活準則。「在公共場合一般說普通話,在有外地人在場的公共場合一定說普通話」,也是大多上海人遵行的原則。
自上世紀50年代國家倡導「說普通話,做文明人」以來,孩子們在學校里說普通話,父母家人在家中也配合著說普通話,甚至舌頭已不活絡的老人也用「搭僵」(上海話,意為僵硬、糟糕)的普通話哄兒孫輩。「到頭來,他們已經不習慣說上海話了。」錢乃榮說。
五星體育的上海話節目主持人、80后小樂也承認:「現在能連續說五分鐘上海話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像他這樣從小開始對上海滑稽戲痴迷的年輕人在學校里已屬異類。
「但是,『團團門』事件點燃了上海人語言自豪感的灰燼。」小樂這麼認為。
去年年底,上海電台直播的動感101《音樂早餐》節目收到一條聽眾簡訊:「求你們不要說上海話了,我討厭你們上海人。」主持人曉君當即回應:「請團成一個團,以圓潤的方式,離開這座讓你討厭的城市,或者你討厭的人的周圍。」
主持人曉君的這番言論,被網友標籤為「罵人不帶髒字凸顯素質低劣」,也讓上海話所搜刮的屈辱感,再次淪為眾所攻擊的對象。「方言的使用是順其自然的事,如果摻雜過多文化心態,反而會影響正常的人際溝通。」閭丘露薇說。
儘管自2005年始,針對社會上種種關於 「上海話要消失」、「孩子說不來上海話」的擔憂,上海掀起了一股「保衛上海話」的浪潮:上海市教委發起了「上海方言保護性調查研究課題」,上海市語委也策劃了「上海方言地圖」的繪製。在這方面先行的專家如錢乃榮,則積十年之功編出一本《上海話大辭典》,2008年更鼓搗出一套上海話拼音輸入系統。但是在錢乃榮看來,這些措施為時已晚,更緊迫的是上海話長久以來的使用失范,「是上海人使上海話走向衰落。」
對於這一波粵語保護浪潮,錢乃榮對比上海話,認為「雖然廣東的方言更為蕪雜,但是他們有香港的標尺,廣州話就可以向著那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範靠攏。」現在錢乃榮每周在本地報紙上專辟滬語寫作版,推廣上海話。
這種從官方、學者自上而下的「方言挽救」法,在李大偉看來,並不契合上海商業社會的契約精神。「上海話是帶有工具理性的,工作語言和社交語言的分離是上海話發展的大勢所趨,就像香港人那樣,上班不得已說英語,生活中見縫插針地說粵語。」
立志堅持上海話主持風格的小樂,一邊慶幸自己「上海話的語言思維保持得很好」,一邊不禁質疑,身在上海的外來者為了在外企打拚乃至出國,願意付出巨大的努力考托福、雅思,為什麼不願意學一點上海話,以融入上海的本地文化呢?
對此,另一個聲音也在網路上喧囂塵上,「在上海這個不會說上海話完全混得下去,不會說英語卻萬萬不行的城市,不說上海話又能怎麼樣?」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7 個評論)

回復 hr8888hr 2010-7-29 11:44
回到廣州以為自己的廣州話不靈光了,誰知道商店那些服務員根本不懂廣州話。 到天河城,廣百大廈等公共地方走一趟, 基本上很少聽到廣州話了。 杯具啊杯具
回復 yuki-1217 2010-7-29 11:47
真的有點擔心~~
其實方言有其特色,有保留的必要.
不明白的是,為何在家不可以用方言和孩子交流呢? 孩子學習語言的能力是很強的,國語在學校學,方言在家講,完全可以同時進行的.我們那時不也是這樣長大的嗎?
回復 8288 2010-7-29 11:54
yuki-1217: 真的有點擔心~~
其實方言有其特色,有保留的必要.
不明白的是,為何在家不可以用方言和孩子交流呢? 孩子學習語言的能力是很強的,國語在學校學,方言在家講
問題是出了家門口別人聽不懂。現在爭的是一個大環境
回復 8288 2010-7-29 11:56
hr8888hr: 回到廣州以為自己的廣州話不靈光了,誰知道商店那些服務員根本不懂廣州話。 到天河城,廣百大廈等公共地方走一趟, 基本上很少聽到廣州話了。 杯具啊杯具
駭唔駭呀 ?
回復 hr8888hr 2010-7-29 12:01
8288: 駭唔駭呀 ?
你問多幾個人試試
回復 ww_719 2010-7-29 12:29
hr8888hr: 回到廣州以為自己的廣州話不靈光了,誰知道商店那些服務員根本不懂廣州話。 到天河城,廣百大廈等公共地方走一趟, 基本上很少聽到廣州話了。 杯具啊杯具
這有什麼難過的呀,哈哈哈..
估計您的普通話說的不怎麼樣,哈哈哈...
回復 snortbsd 2010-7-29 12:43
what's wrong with mandarin in shanghai? the time has changed and the same for dialects....

have you ever read those original scripts by william shakespeare?

shall we fall back to 16th century english?
回復 Ao太太 2010-7-29 12:55
方言也是種地方文化,應該保護。
回復 Giada 2010-7-29 13:19
方言都有這個問題,應該有保護當地文化傳統的組織。可惜國內這些事基本上國家做,國家沒有投資就不行。國外有民間組織自籌自金做這些事。
回復 美國魯漢 2010-7-29 13:57
方言中有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包含在其中,所以有保護方言的必要。
回復 浪跡天涯 2010-7-29 14:07
會不會說上海話並不重要,我認為:現在是提高上海人素質才重要。
回復 8288 2010-7-29 14:21
美國魯漢: 方言中有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包含在其中,所以有保護方言的必要。
9494
回復 wazhh 2010-7-29 15:14
現在真正說北京話的,好像也不多了
回復 nsa130 2010-7-29 16:34
我認識的上海人和廣東人幾乎全部都在家講他們的方言,他們的兒女也會講上海話或廣東話。方言就是用這種方法頑強地保留下來的。
回復 yulinw 2010-7-29 16:35
方言沒有了很可惜的~~·
回復 itute 2010-7-29 17:58
高中畢業前基本都說上海話,但是進了大學就都說普通話了
一些親戚的小孩確實都只會說普通話了
回復 珍曼 2010-7-29 19:55
喜歡方言...
回復 世外閑人 2010-7-29 20:41
8288: 駭唔駭呀 ?
系呀,尤其服務業以外地人為主,本地人不知做咩呢。
回復 planostar 2010-7-29 21:09
儂是上海寧嗎?朋友?
回復 hu18 2010-7-29 23:18
方言除了被用作搞笑,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7: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