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語電影《菜肉餛飩》正式上映還在明朝呢,氣氛不但已經起來了,而且還有點熱火朝天的意思。
講啥個的儕有,從名字到餡子到吃客到鹹淡,真是應了一句老上海話,「橫不好咾豎不好」。
首先是有不少人提出異議,講老上海人只認得大餛飩小餛飩,沒有啥個菜肉餛飩。
拿伊來做電影片名,尤其不妥,不是上海特色,有人還越講越氣。

麥賽而蒂羅路就是興安路
閑話少講,我先貼一張1937年的上海舊報紙的截圖,乃好統統關忒了否啊。
當然請注意,圖右小字:「家庭化滋味」。這個「老闆」懂經的,曉得菜肉餛飩多少有點偏屋裡向自家弄弄的味道。
據此,可以講了,第一,菜肉餛飩確是上海特色,上海叫法。
第二,現在店裡的菜肉餛飩,也不是五十年前店裡賣的大餛飩。
在我的記憶里,我小辰光點心店裡是沒有菜肉餛飩賣的,那時的大餛飩,是純肉的,小餛飩也是純肉。
改開初期,由個體戶帶頭,從攤頭到小店再到大店,開始有賣菜肉餛飩了,那時的流水牌上寫的是「菜肉大餛飩」,還不是「菜肉餛飩」。
個體戶之所以想著可以賣菜肉餛飩,完全源於弄堂家庭。
屋裡向自家裹菜肉餛飩的習慣更早些,大概在1970年代中。
上海人家么會做人家呀,自家人吃么,啥體純肉啦。再講,今朝中浪向裹了餛飩么,小菜不燒了呀,格末葷的素的都擺些。
這個思路,其實與北方人包餃子差不多。
弄清爽這個菜肉餛飩從家庭走向個體小店再全面鋪開的過程,再聯想電影里的菜肉餛飩都是在屋里裹屋裡吃的,就很容易想開了。
再講,編劇小金是個80后,伊眼睛張開,上海點心店裡就只有菜肉餛飩和小餛飩了,屋裡人身邊人也都這麼喊了,她拿來做小說和電影劇本的標題,也太順其自然了,還有時代感呢。
製片人顧桑曾開玩笑地問,若電影名字叫《大餛飩》,倷大家會去看否啊?
無論如何,白紙黑字落下來,四個字在漢語里總歸工整點、篤定點、可靠點。有啥好「橫不好咾豎不好」的。
最近還看到一種講法,講上海人分大餛飩、中餛飩、小餛飩,以此來區分菜肉大餛飩、純肉中餛飩和純肉小餛飩。
用心良苦,卻似無必要。
首先,我是沒聽見過中餛飩的。
其次,老早的純肉大餛飩的只頭確實沒有現在的菜肉大餛飩大。
原因有二。餛飩呀,包吤大一隻肉丸進去,老闆要哭煞,跳腳跳煞,老本蝕煞了。
所以,純肉大餛飩只頭一直就不大,此其一。
其二,現在的大餛飩皮子至少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了一圈。主要原因或是糧食放開,不收糧票了吧,就像大餅也變大,油條也變粗了一樣。
另外,老早也一直有大皮子小皮子之分,不排除有的店家用小皮子包大餛飩,結果看上去像中餛飩。
皮子講過講餡子。
這次被cue到最多的是薺菜,好像這才是菜肉餛飩餡子的正宗,就像現在講腌篤鮮,要用火腿甚至上方才正宗一樣好白相,卻完全不符合當年現實。
事實上,在蔬菜大棚技術普及之前,薺菜只在開春時有,從上市到落市,頂多十天半個月。
而菜肉餛飩上海人是一年四季儕吃的,所以它絕不可能是主料。
再講了,全部擺薺菜也是裹不成功餛飩的,水分忒少了呀。就像純精肉也是不對的一樣。
因此,即便在薺菜上市時,也是薺菜青菜混搭的。
講了菜餡子,索性講講肉餡子。
我上次寫的是「前夾心」,這是老早上海人家裹餛飩買肉的標配。
很多小年輕可能不曉得「前夾心」是啥部位了。大致是前腿以上,豬頸與肋條之間。
這個部位的肉肥瘦相間,卻並無特色。無非是相比較價格最便宜,豬頸肉、肋條肉與前腿肉都要貴些。
這就要講到電影里老汪為了招待美琴,到小菜場去買的是五花肉即肋條肉了。
首先,豬頸肉、肋條肉與前腿肉儕可以做餛飩餡子,不少人家也確曾這樣做,無非那日心情好,那就不要標配要高配。
只不過,上海人畢竟門檻精,這肉斬得粉粉碎,又是吃了自家人肚皮里,根本看不見,管伊啥部位啦,味道差不多的,省忒兩鈿才是王道。
美琴來么,就不一樣了呀。老汪當然就不談啥個看得見看不見了呀,來煞不及要表心意了呀。
順便再補充一點,為啥老早一般店家的大餛飩都是純肉的呢,因為,最早的餛飩是要「軋好道」的。
就像茨菇、筍乾、板栗一樣,也是要「軋好道」的,一定要搭肉或者雞燒了一道。
100年前,上海最早發明砂鍋餛飩的大中樓菜館,就推出了啥個「鳳凰餛飩」、「鴛鴦餛飩」等。
其實鳳凰么就是雞呀,有道是「落魄的鳳凰還不如雞」呢,鴛鴦么就是雞鴨雙拼,就像老式廣東菜「龍虎鬥」,其實是貓與蛇。
敱想想,與雞鴨為伍的,哪能可能是菜肉餛飩呢。
其實老上海還有一隻名菜,叫大湯黃魚餛飩,也是餛飩「軋好道」,所以,那裡面也絕不會是菜肉餛飩。
大湯黃魚么,騙騙阿拉寧波人正好。我外公老底子在廠里請賬房先生一道吃中飯,必點大湯黃魚餛飩。
麵食容易吸味道,葷菜下面擺麵條的做法現在依然很常見。
這一次,除了對皮子餡子「橫不好咾豎不好」,對這碗《菜肉餛飩》的吃客以及鹹淡也頗多議論。
所謂吃客者,就是看電影的觀眾吧。很多人講,這部電影的老年觀眾居多,年輕人會歡喜么?
真是「橫不好咾豎不好」。
老年人不進影院,要被詬病。來了,依然不討好。
我倒要講了,現在的大環境,老年人的退休工資普遍高於小年輕的在職工資好否啊,弄弄清爽。
而城市人口又越來越銀髮多於黑髮,拉動內需的主力軍是啥人,弄弄清爽。
所以我看,不但這部滬語電影《菜肉餛飩》需要老年觀眾,從今朝後,恐怕所有電影都需要老年觀眾的幫襯吧。
年輕人那麼少,那麼卷,那麼難,怕是更難指望。
所謂鹹淡,就是吃了餛飩怨口味,也是「橫不好咾豎不好」。
本來,就像真的吃碗餛飩,你嫌避淡,伊嫌避咸,這很正常。
菜肉餛飩,本來就不是啥大魚大肉,上海人家一般只當中飯,不大當夜飯,請客更不會只有菜肉餛飩。
所以,期望值不必拉太高。實在不歡喜吃的可以不吃,就像弄堂里鄰舍隔壁送碗餛飩過來,再不對胃口么,總不見得就拔起喉嚨「罵山門」、「放野火」的呀。
不過,吤許多「橫不好咾豎不好」,很可能是愛之深,恨之切。
上禮拜五,應製片人顧桑之邀,我去了「痛樓」聽FU大爺「嘎訕無」。
FU大爺問,多少人已經看過了,在座三分之二的人舉手,歡喜是真歡喜。
而FU大爺話音剛落,第一個立起來提問題的就講,《菜肉餛飩》這個名字不大好,滿意也是真有不滿意之處。
有時我就在想,哎,滬語電影《菜肉餛飩》及其團隊就像是阿拉大上海的小囡,我們大家就像是他們的爺娘。
現在流行講原生家庭。那麼好,原生家庭么,就是這樣的呀。小囡不管做了啥講了啥,總歸「橫不好咾豎不好」。
樣樣儕好,才叫怪胎。
不過,小囡還是親生的呀,不相信去驗DNA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