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的我,曾經激情萬丈)
在這個國度,恐怕沒有比「中國的大學教師」更容易混的職業了。
中小學教師普遍擔心升學率,願意看到學生多多讀書,努力學習。學生越是讀書,他們越好教書。
大學教師恰恰相反,他們完全可以不用傾心鞭策學生不斷讀書和追求上進,甚至有些教師還暗暗希望學生不要讀太多書。
原因非常簡單:大學生越是不讀書,他們就越容易教書。
不是嗎?只要大學生不讀書,只要大學生懂得少,他們站在講台上,哪怕教錯了,大學生也不會知道,而且不用承擔任何後果。反正期末考試不是統考,試卷都是教師自己出。哪怕教師自己對知識點半生不熟,也可以裝模作樣地考大學生。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非常適合南郭先生渾水摸魚的職業,2023年年初,我卻主動放棄了。
2014年6月,博士畢業,我來到了西部二本院校教書,開啟了大學教師的職業生涯。
當時的我,滿懷激情和自信走上了講台,根本就沒有想到,從六年多之後的2021年開始,我會萌生退意,開始動了辭職的念頭。
那些年,我經常感到無比困惑,為什麼在這些號稱「高級知識分子」的大學教師群體中,有那麼多的人,對錢會那麼在意,哪怕為了幾十塊,哪怕是為了一兩百元,也可以撕破臉皮,可以費盡心機,可以毫不掩蓋靈魂底色,可以不留一點餘地。
在這一所有著一千多名教師的二本高校,真正喜歡閱讀而且有閱讀品質的教師,有如鳳毛麟角。
省內和省會的其他高校,哪怕是211,情況也差不多。明明都是水貨,自我感覺卻非常好。明明腦袋空空,卻以為自己是「省內名校」的高級知識分子。
總之,在這些偽象牙塔內,真正的讀書人不到1%。大多數大學教師一年到頭幾乎不看一本有精神營養的深刻好書。在這裡,就連找一個人聊一聊精神生活,幾乎都是一種奢侈。
大多數人,只要頂上「大學教師」的帽子,發表了幾篇實際上毫無價值的論文,混上副教授和教授,都會產生「自己屬於某一個領域專業人才」的幻覺,並且優越感爆棚。
他們總是誤把做課題和寫論文,當成精神生活。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唯有超越功利目的、由內在興趣驅動、自由隨性的閱讀,才是真正的精神生活。
很多人經常大言不慚地自稱「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幾乎認識不到,唯有情懷、思想和審美,才是塑造知識分子氣質的重要元素。
耶魯大學社會學教授羅恩.艾爾曼認為,定義「知識分子」身份的,不是發表了多少論文,申報了多少課題,申請了多少專利,而是他們如何對待自己的精神使命,以及他們所致力於維護的抽象價值。
從這個定義出發,不得不說,辭職之前的八年半,我一直身處在一個知識分子氣質嚴重匱乏的職業群體之中。
看到那麼多幾乎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偽讀書人,站在講台上裝模作樣地教書育人,我真的為教育的前景感到擔憂,卻又無力改變什麼。
我經常想,這些是教授、副教授,都是博士、碩士,他們的精神世界為什麼會貧瘠到幾乎寸草不生?
當了八年半的大學教師,過了八個教師節。
今天,又到9月10日了,這個節日卻不再屬於我了。
我不覺得有任何遺憾,卻慶幸自己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辭職走人」的決定。
再見!教師節!
再見!偽讀書人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