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當年大批來華援建的烏克蘭專家,如今處境怎樣了??

作者:8288  於 2025-8-26 10: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雜談|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3評論

當年大批來華援建的烏克蘭專家,如今處境怎樣了??
今天圖說
2025年08月17日 16:31


上世紀90年代初,烏克蘭工程師在本國失業,中國卻為他們安排了專家村、雙倍工資、免費住房、全額醫保。這場沒有硝煙的「搶人大戰」,到底是誰真正贏了?

01.


歷史背景與引進契機

1991年蘇聯解體那年,烏克蘭接過了35%的軍工產業,包括馬達西奇、安東諾夫設計局等頂級技術資產,看起來像是繼承了半壁江山,結果轉眼成了包袱。全國GDP直接下滑11%,通貨膨脹四千多倍,一袋麵粉一早上一個價,晚上翻三倍。科研機構發不出工資,科研人員月薪不到20美元,折算一下,還買不起半塊麵包。安-255「夢想」運輸機的首席設計師金琴科,乾脆改行當計程車司機。哈爾科夫的火箭專家去做木匠,敖德薩的核動力專家賣皮帶、修電視。整條科研產業線斷崖式下沉,有技術、有經驗,卻被現實逼得找不到出路,而遠在東方的中國,正面臨技術封鎖的鐵門死死卡住脖子。發動機造不出來,戰鬥機上不去天,造船廠里連艦船配套系統都缺胳膊少腿。

在這背景下,李鵬總理拍板啟動「雙引工程」——引進人才、引進技術。目標很直接,三年內要形成支撐型科研團隊,十年內搞定關鍵技術。

1992年底,外交部和國防科工委同時行動。先從烏克蘭摸底,再派小組專程赴基輔、哈爾科夫、尼古拉耶夫「見人聊工資」。給出的待遇簡單粗暴:月薪500美元,相當於當地20倍;專家住房全包,專人接送;孩子上學有俄語班,醫療全覆蓋,簽合同就給一輛自行車。

第一批烏克蘭專家一到西安,住進專門修建的「專家村」,直接搬來基輔的建築圖紙,連廚房窗帘都是蘇聯款式。鍋碗瓢盆全換上進口貨,連灌腸都是從哈爾科夫冷藏空運過來,一到早上樓下就飄著熟悉的烏克蘭香腸味。有專家私下講:「這裡比我原來研究所還像烏克蘭。

02.


合作模式與技術突破

專家到位之後,問題並沒解決一半,而是剛剛開始,技術封鎖不只是硬體短板,還有「方法斷層」。

國內當時搞航空發動機,手上連個完整的性能曲線圖都沒摸過。研究人員憑感覺「蒙著干」,有的甚至連穩定燃燒原理都沒吃透,換句話說,硬體有樣品,軟體沒腦子。於是,專家帶著徒弟「從圖紙教起」。一天兩班倒,講解材料疲勞、氣動布局、燃燒室冷卻系統,邊講邊畫圖,徒弟邊記邊做模型。重慶那家中烏合資工廠,5年時間,把10多項航空核心技術徹底吃透,直接用在後來的L-15教練機身上。

而在大連那頭,瓦良格號那艘從烏克蘭買來的空殼航母,停在造船廠吃灰了快一年。沒人能修,沒人敢拆,甚至有人懷疑這東西根本沒用。直到一支烏克蘭團隊抵達,由前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工程師巴比奇領頭,用三個月時間把艦體「摸個遍」,提出一整套修復方案。關鍵一環是推進系統,引入原蘇聯DN80燃氣輪機技術,讓這艘龐然大物終於動了起來。這件事在軍工圈引發震動——中國不是買了一艘航母,而是把「造航母的說明書」也帶回來了。

除了航母,烏克蘭專家在極地科考和海軍後勤上也立下戰功。原本停工多年的破冰船項目重新啟動,烏克蘭工程師根據前蘇聯設計改造出雪龍號,後來進駐南極中山站的就是這艘船。同樣模式下,青海湖號成為中國第一批大型綜合補給艦,技術脫胎於烏方提供的藍圖。

更重要的是團隊帶來的「習慣」也被保留下來。專家們習慣開工前復盤所有參數、施工前把設計圖標註到毫米級別、驗收必須多次靜力測試。中方技術骨幹開始反覆強調這些流程。一句話總結:技術能教,細節更值錢。

03.


人才傳承與本土化轉型

引進一批專家,只能解燃眉之急。要想真正跨過技術斷層,得把外腦變內腦,變「輸血」為「造血」。這一步最難,光靠熱情不行,得下真功夫。

重慶那家合資廠,烏克蘭工程師不喜歡開會,喜歡直接拉著幹活。

剛來第一年,車間里中方技術員不會看他們手繪的草圖,連筆跡都認不清。後來乾脆人盯人,每台設備後面站一對:一個講、一個記、一個操作、一個糾錯。哪怕下班了也不走,有時候技術員晚上回宿舍,還得被拉著看一遍傳動系統動畫。

五年之後,中方團隊終於自己能做出一台完整的AI-222發動機樣機,放到L-15上試飛,沒有一次返工、沒有一塊核心零部件報廢。老外說:「從徒弟變師傅,就在這一架飛機上。」

殲-15艦載機項目更典型。當年接收蘇-33原型機,關鍵在於怎麼拆解圖紙、重新建模。蘇聯設計風格複雜,一塊彈射起落架上能裝十幾道安全栓。本土工程團隊硬是用三年時間,把每一個部件參數對照出來,結合烏專家口述經驗重構結構邏輯,造出第一架國產殲-15。

一位老工程師說得直接:「蘇-33這飛機我們之前連坐都沒坐過,照樣干出自己的版本。靠的不是膽,是技術鏈被補上了。」

技術本地化不是把外方趕走,而是讓外方認同你能幹成事。陝西航空基地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從零開始整出120平方公里產業區,從發動機、航電系統、雷達組件到整機集成,全產業鏈都攏到一處。烏方專家就在這個基地里落了根。

年輕人做產品,老專家做工藝改進、流程設計、容差控制。有人白天干項目,晚上教俄語、講材料熱處理。五六年下來,原來一百多人來的團隊,已經變成幾百人本地化研發班底。

西安、北京兩地的社區服務做得細,連日常配菜都考慮到東歐口味。超市有罐裝紅菜湯,食堂能吃到牛奶煮麵,文化宮還安排「廣場舞教學+烏克蘭民族舞」聯排。有時候節日一過,孩子從全國各地回來看望,門口停著滿滿一排車。

一部分專家選擇回烏克蘭養老。國家給出路費補貼,手續一條龍,退休金照發,臨走還送紀念章和中烏友誼證書。有專家離開十年後,又被返聘回來講課,站在講台上說:「這裡像我年輕時的哈爾科夫,但更有朝氣。」

2024年,中烏科技對接活動在這片區搞了十幾場,新能源、農業機械、種子改良……凡是能幹的都拿技術出來轉化。

一位來自哈爾科夫的老教授退休時笑著說:「30年前的航母夢,在這變成現實。現在是農業夢、智能夢,我們又趕上了。」

山東的中烏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就是當年烏專家的兒子。研究院搞的是新材料微結構技術,很多原理來自蘇聯材料學基礎,但研發邏輯是中國主導。

04.


退休生活與歷史迴響

技術搞成了,人卻老了。

一批最早來的專家已經70多歲,有的干到最後一天才離崗。

國家給出的待遇沒縮水,每月退休金2萬元起,住房歸個人所有。

專家村沒拆,變成了老年社區。俄語角每周三開,樓下是棋牌室,門口還掛著大紅橫幅寫「中烏專家之家」。

孩子的問題解決得也快。上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專家子女,大多接受中國基礎教育,不少人考上985、211,後來去俄羅斯或德國深造,還有回烏克蘭的。有一批人成了「中烏混合型技術人才」,能說三國語言、能看兩套技術體系。這種融合,不需要標籤,也沒有宣傳,只有日復一日的實驗和項目。

講起這些事,一位曾參與航母改造的老專家說得乾脆:「我們參與了一個大國崛起的全過程,沒人強求,沒人忽略。」這些話沒人播、沒人演,卻被記錄在檔案館一份份回執、技術報表、退休工資明細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3 個評論)

回復 rfw1972 2025-8-26 14:16
和飛虎隊一樣是被幾倍的銀子引來的
回復 Wuming123 2025-8-26 22:54
國內當時搞航空發動機,手上連個完整的性能曲線圖都沒摸過。研究人員憑感覺「蒙著干」,有的甚至連穩定燃燒原理都沒吃透?  這就是信口開河了!當年中國花了20多年,基本上消化了英國斯貝發動機的技術。當年的理論並沒有差多少,最缺的是耐熱合金的製造,也就是定向結晶技術。雖然蘇聯的不如歐美,但是對中國來說是從無到有。

說援華不恰當,應該說點來華淘金。因為來華的緣由,不是國家友好,也不是民族友誼,就是因為錢!

中國的固體火箭技術,特別是手工刀削推進劑」葯柱「技術,是烏克蘭技工的親傳。飛機氣動設計技術中國也受益頗多。中國這幾十年的航天發展,也受益不少,少走了好多彎路。
回復 發表評論 2025-8-26 23:30
Wuming123: 國內當時搞航空發動機,手上連個完整的性能曲線圖都沒摸過。研究人員憑感覺「蒙著干」,有的甚至連穩定燃燒原理都沒吃透?  這就是信口開河了!當年中國花了20
你詆毀李鵬總理的英明決策,組織上批准你這麼做么?
回復 BANGZI 2025-8-26 23:42
rfw1972: 和飛虎隊一樣是被幾倍的銀子引來的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回復 BANGZI 2025-8-26 23:45
Wuming123: 國內當時搞航空發動機,手上連個完整的性能曲線圖都沒摸過。研究人員憑感覺「蒙著干」,有的甚至連穩定燃燒原理都沒吃透?  這就是信口開河了!當年中國花了20
互惠互利。顯然當時烏克蘭用不上他們了,中國開的價碼合適,雪中送炭。
回復 rfw1972 2025-8-27 00:05
BANGZI: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不收錢的白求恩才是真的援建。
回復 BANGZI 2025-8-27 00:54
rfw1972: 不收錢的白求恩才是真的援建。
國家層面和個人層面的考量,出發點還都是是完全不一樣的。前幾天看到報道說中國禁止稀土出口誘發了走私稀土給米國公司的生意,結果是米國的公司向中國海關舉證走私渠道。因為走私侵犯了一些米國公司的利益,雖然當前形勢下走私對米國是有利的。對個人或小團體來說,自己的利益總是第一位的。
回復 Wuming123 2025-8-27 00:57
發表評論: 你詆毀李鵬總理的英明決策,組織上批准你這麼做么?
我就事論事,你扯李鵬!當年蘇聯崩塌,一鯨落,萬物生。當年世界各國都在搶人才,頂流的都去了歐美(比如算出「飛機雷達隱身技術」的烏菲莫切夫,就去了UCLA。),次等的被中國,以當年有留蘇背景中國領導人以各種關係吸引到中國。最底層的技工被朝鮮的地瓜燒勾到了平壤。

工程技術的發展,關鍵就是經驗,最有價值的就是印證(借鑒)。如果當年的領導人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沒有作為就是罪該萬死!這是國家領導人的本份,有個茄子的英明偉大?

不過當年中國還是窮啊!洛馬花了4億,買走了垂直起落的雅克-141核心技術,才有了現在的F-35. 當年中國真的出不起這筆錢!
回復 jchip 2025-8-27 01:31
歷史有機遇,但機遇是給有準備的,彼時中國求賢若渴,舉步徘徊,萬艦待發,這也正是這些烏克蘭專家做夢都想得到的揮灑的環境,這就是機遇,上帝眷憐。
回復 fisherou 2025-8-27 04:08
應該是前蘇聯專家。
回復 Wuming123 2025-8-27 22:51
fisherou: 應該是前蘇聯專家。
俄羅斯(人)才當然也有流失,但是相對其它前蘇聯共和國,少得多。畢竟俄羅斯最大,分家后,沒有像其他小國那麼慘。
回復 Wuming123 2025-8-28 01:11
jchip: 歷史有機遇,但機遇是給有準備的,彼時中國求賢若渴,舉步徘徊,萬艦待發,這也正是這些烏克蘭專家做夢都想得到的揮灑的環境,這就是機遇,上帝眷憐。
求賢若渴, 沒有錢也白搭!如果中國當年是七十年代的一窮二白,就再"求賢若渴"也沒人來!
回復 浮平 2025-8-28 03:03
【講起這些事,一位曾參與航母改造的老專家說得乾脆:「我們參與了一個大國崛起的全過程,沒人強求,沒人忽略。」這些話沒人播、沒人演,卻被記錄在檔案館一份份回執、技術報表、退休工資明細里。】

涉及國家軍工內容,檔案館記錄在哪裡?作者是誰?官職是什麼?信息來源可查性在哪裡?

這是典型的官方意圖通過民間敘事帶風向的外宣模式,含糊敘事、模糊事實來源,不負責任,操控輿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1 20: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