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張鳴: 對於近代史的「怨婦潑婦情婦」心態

作者:8288  於 2025-8-14 14:0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新間與政治|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9評論

張鳴: 對於近代史的「怨婦潑婦情婦」心態

作者:張鳴,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長在北大荒。做過農工,獸醫,初學農業機械,后涉歷史。1994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研究生;1996年畢業后留校任教。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已退休。
本文摘自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中國致公出版社2012年出版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我的一個朋友曾提過一個很好的比喻:一天早上你起來突然失憶了,忘記自己是誰了,想想看你今後該怎麼生活——你誰都不認識,這意味著忘掉了自己的歷史。歷史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用,但實際上我們是離不開它的。其實對於一個民族,無論是其整體還是個人,記憶都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就是民族的記憶。很多人現在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處於失憶狀態,所以一直安放不好自己的位置,在歷史長河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課,大學本科都在開,但是名義上講的是歷史,實際上卻不是當成歷史課開的,而是按ZZ課開的, 即使在歷史系也是如此。這種課的主要目的是想給大家灌輸一種世界觀,一種意識形態,所以它其實是一個觀念史。所謂史實,是被要求服從某種觀念的。如果我們今天從一個常人的是非和真偽角度來看,這樣的歷史就是W史。上這種政治課的時候,大家都興趣不大,經常睡覺或者看小說。但別看上課的時候不以為然,其實你還是或多或少會受它影響,一到在網上談某些事情的時候,只要涉及歷史,就不知不覺地把這套東西搬出來了。也就是說,我們會鄙視一個假的東西,但是我們依然依賴這個假的東西。這就令人很困惑。
我國的近代史,有一個范文瀾、胡繩的基本模式。這種模式通常有兩條線索, 其中一條是帝國主義侵略論——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總是侵略、欺負中國。 強調這樣一條脈絡,由此證明我們這個民族是苦難深重的,同時說明我們的落後是因為別人侵略、欺負我們造成的。另一條線索就是革命線索——三大革命高潮,從太平天國、義和團然後到辛亥革命,總之就是一個反抗、革命的過程。這樣一段悲慘的近代史,一段總是折騰的歷史,很容易使我們忽略從晚清以來這麼多豐富的變化,不知道該怎麼走後面的路,不知道為什麼要改革、要開放,為什麼還要學洋人那一套東西。
事實上,如果我們不知道近代中國是怎樣融入世界的,或者完全無視這個過程,而只強調我們一直在革命,那麼我們就不會明白為什麼要放下革命搞建設,不會明白為什麼要重新開放。結果也就只能是我們重來,再重來,重新開始鼓噪革命,重新開始鼓噪排外。可是這樣一來, 我們會回到哪兒去呢?我們處在這樣 一個過程之中,面臨著這樣的困惑。

對於近代史的「三婦」心態
以往我們對於中國近代史有三種慣常的態度。在此,請允許我打個不嚴謹的比方。第一種是怨婦心態,凡事以哭鬧為主,就是覺得你們總欺負我們,你們從頭到尾都欺負我們,我們冤得要死,我們苦大仇深,比竇娥還冤。總是在哭,總是在鬧。不僅哭鬧,還時不時要掀起衣襟給人看:我這傷疤就是當初你弄的。
圓明園那幾個水龍頭能賣出天價來, 就是因為這種心態在作怪。那幾個水龍頭怎麼可能是英法聯軍搶走的呢?當時圓明園珍寶如山,英法聯軍會搶這幾個按照西方的模式做出來的噴頭嗎?它們十有八九是在這個園子廢了以後,被中國人弄到外邊賣掉的。賣出去也就是當個擺設,當時仨瓜不值倆棗,現在卻賣給華人,賣到幾千萬,可見國人這種怨婦心態已經根深蒂固。
第二種是潑婦心態,凡事講打,打不過我撓。我要反抗,把整個近代史寫成僅僅是反抗的歷史,這個反抗的過程雖然可歌可泣,但畢竟沒打過什麼勝仗,充其量就是撓人一把,還撓不到臉上。但是我們覺得很好,還很推崇,因而創造出很多神話。如果當時鬥爭真有這麼波瀾壯闊,那英國人根本進不來,我們也就根本不會有這段被稱為半殖民地的歷史。
第三種是情婦心態。它跟前面兩種心態正相反,在它看來,殖民歷史也是好歷史,不殖民我們怎麼進步?但是被殖民的過程實際上是很屈辱的,不論在哪個國家都是如此,尤其對這個民族的上層精英來說。如果這些上層精英曾受過本民族悠久文化傳統的熏陶,他們就會感到更悲哀。 但是情婦心態把這一層抹掉了——就覺得殖民是好事,能看到它給被殖民國家帶來文明,卻看不到殖民本身的掠奪和奴役。 這種心態,其實有點變態。
「三婦」心態實際是我們國人對待近代歷史比較常見的心態。有人說,這好像都不大對頭啊,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歷史和外來者呢?我說,我們能不能別在歷史和外國人面前當婦人。你可以將其當做朋友,也可以視為敵人,只要自己別像婦人一樣就成。關於心態問題,我覺得是在看待近代史的時候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中西兩種體系
所謂近代史,如果按中國傳統史學來說,就是晚清史。中國傳統史學,是朝代史,唐史、宋史、明史、清史這樣的。如果按世界史的劃分來說,晚清史只能算是中國近代史。我們怎麼看待近代史,或者說怎麼看待我們的晚清史,這個歷史過程到底意味著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我看來,晚清歷史的本質就是西方把中國拖入它們的世界體系的過程。西方有個世界體系,我們有一個天下體系, 或者叫朝貢體系。但是我們這個天下體系 (朝貢體系)是內斂的,是內縮的。就是說,並不是我去打了天下,征服了某塊殖民地,然後建立起一個朝貢體系讓其他人來服從我,而基本上是用一種文化的、一 種以德服人的方式讓周邊國家來仰慕我的文化,然後向我進貢;或者以大國之威, 讓周邊國家向我朝貢。有的朝代也會打一 下,佔了地方,不是當殖民地,而是直接佔領。但往往控制不住,朝代末期又退了出來。在這個天下體系裡,我呢,是中心,但並不知道世界周邊有多遠。朝貢體系就像一個圓,這個圓的中心是中國,而外延有多大不知道,多大都可以。你來不來我不管:你來朝貢,那是你向慕王化; 如果你不來呢,隨你的便。顯然,這樣一 個體系不是向外輸出的體系。但是西方自十八世紀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之後呢, 實際便形成了一個輸出型的體系。它不斷地把這個體系向外輸出,把它所遇到的, 能殖民的就殖民,不能殖民的也要把其納入自己的體系中來。在這兩種體系的碰撞中,我們的天下體系顯然崩潰了。
我們干不過人家,就得聽人家的。中國人開始是被動接受,人家兵臨城下,我們捏著鼻子忍受;後來有點主動性了,逐漸產生了解人家的慾望,開始學習《萬國 公法》。我們在1860年開始設置同文館的時候,主要學習的就是《萬國公法》。我們開始想了解這個世界體系是怎麼回事 ——所謂的《萬國公法》,其實就是西方那個世界體系的規則。

開放口岸也是如此:開始是人家逼著我們開放,這次開放一些,下次再開放一些,後來我們就自己主動開放了。學習亦是如此:開始是被動學習,然後是半推半就、中體西用,最後是全面地學習。到了辛亥革命的時候就是全面地學習。不光是西學東漸,而且是西俗東漸。如果注意看一下那個時候的報紙,就會發現當時所有西洋的東西都被冠以「文明」兩個字。西式禮帽是文明帽,手杖是文明棍,自行車是文明車,連火柴都是文明火。話劇是文明戲,我們的京劇叫舊戲。凡是西洋的東西都意味著文明,都意味著是需要我們學習的。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這個時候已經心悅誠服地被拖入了這個體系——我們認賬了。為何會這樣?因為西方世界迎合了人類創造和追求財富的需求,一旦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普及開來,會產生一種內在的驅動力驅使人們去進入它們的世界。這就是一個近代史的過程。
可能在我們今天看來,西方的世界體系不見得是什麼好事情。它是在工業革命過程中建立的,跟工業革命息息相關。如果按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的說法,其實西方的發展道路是一個偶然,但是這個偶然卻造出了大事。為什麼呢?因為工業革命創造出一個新工商文明,而現代工商文明這樣一個潘多拉之匣被打開后,世界就變了。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人,或早或晚都得跟著走。

我覺得這個文明可能是不好的,它對資源掠奪和榨取得太厲害,對環境破壞得太快。就像《莊子》里那個故事,說是一個老頭在澆園子,園裡有一口淺井,老頭每天拿個瓦罐跳到井裡,打一罐水然後爬上來澆。子貢問他為什麼不弄個桔槔(就是槓桿),那樣多方便。老人說他知道那個東西,但是他不用。為什麼要用那玩意兒呢?它是機械,人用了機械就起機心了,就想著怎麼取巧,從此天下就不得安寧了。 其實道理就是如此,一旦把這個大工業文明喚出來之後,人們就天天想著怎麼取巧——我們去發明創造,翻著花樣地想著怎樣去榨取資源——人類幾萬年的歷史都沒有弄出這麼些事來,但這幾百年就都實現了,而且後面會怎麼樣,人類還不知道。但是世界一旦進入這個軌道,潘多拉匣子一旦打開后,就回不去了。你想進去也罷,不想進也罷,都回不去了。你看這世界哪個地方還沒有進入這個體系?哪個地方還沒有受到工業文明的污染?哪地方還是桃花源?沒有辦法。你只能在這個文明的基礎之上,想一點補救的辦法。 比如出現了土壤板結、農藥污染問題,我們只能在工業文明基礎之上想辦法發明一種污染較小的農藥,以及使土地板結程度較低的化肥。我們只能在這個基礎之上往前走,不可能回去了。人類都不可能逃脫這個被工業化的命運,抗拒它是沒有用的。西方的發展道路或西方的世界給我們帶來這個東西,世界的命運已定,已然逃不過去了。


中國的抵抗
所謂中國的反抗史就是抗拒史,其中抗拒最激烈的就是義和團,他們把西方的一切都排斥掉了,把所有沾洋邊兒的東西全部幹掉。從街上抓來一個長得像學生的人,搜搜包,如果發現裡面有一張洋紙, 那麼那個人的腦袋就沒了。有一支鉛筆也不行,鋼筆更不行。當時他們盲目排外, 排斥一切。而這樣做換來的是一個很悲慘的結果,我們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 根據條約規定,外國可以在中國北京駐軍,從山海關到天津一線,中國軍隊不能駐軍,外國軍隊卻可以。天津也是如此。 後來中國人要在這一帶駐軍,只能把軍隊服裝換成警服,以警察部隊的名義進駐。 不僅如此,中國還賠了人家四億五千萬兩白銀。
這種抵抗是無效的,不僅中國的抵抗無效,其它地方,諸如奧斯曼帝國和非洲祖魯人的抵抗也是無效的。任何地方的這種抵抗都是無效的,因為這是大勢所趨。 「潘多拉的匣子」一旦被打開,這個世界和人類的命運就已經被註定了。在西方的工業文明沒有出來之前,我們可能有很多種選擇。比如,我們可能還在慢慢地走,出門還騎驢。進京趕考的人給老婆寫封信,估計她三個月以後才能收到。
過去的風俗, 長久以來都這樣,或許現在某些地方還是這樣。因為中國兩千多年大體進步不大, 拿秦朝和清朝比的話,我們的進步有限, 尤其是技術進步有限。有人可能說,秦朝燒不出瓷器來,清朝可以燒出許多花樣的 瓷器來。但秦朝的陶罐子也能頂用,一樣可以煮飯、打水。還有馬車,秦始皇那個時代的馬車,跟現在我們看到的馬車沒什麼本質區別,除了現在的馬車是膠皮輪子而已,進步非常有限。
那個時候好不好呢?女性可能差點, 只能待在家裡,不能出去上學,婚姻大事都由別人做主,看上誰也不能直接嫁給他,除非你是卓文君。男性可能感覺還好,如果有本事就出來,考個秀才、中個舉人很爽的。很多人覺得我們在接受西方文明的過程中失去了一些東西。現在人們普遍活得比較緊張,文明越往後發展,人們越緊張,也就沒有閑暇去想其他的。
一些有錢的讀書人閑下來,就會想現在的生活太沒意思、太乏味了,過去的日子多好啊,田園詩一樣的生活。吟吟詩,喝喝酒,談談風月,一天到晚沒什麼緊張事, 一覺睡到自然醒,多舒服啊。人們會懷念這樣的生活。
實際上我們人類很難,作為人,很難有一種狀態是感覺非常好的。當我們回頭看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既然我們不可能逃脫這個命運,那麼我們的感慨,我們的憤慨,或者我們的不滿意都只能是一種牢騷而已。那麼我們幹嗎要這麼折騰呢?這樣想來,心情就會好一點,就會平和。我們可以設想,有沒有可能擺脫這條道路? 其實歷史上很多人都在思考,是不是可以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新路。這個想法不是今天才有的,中國人一直都想走一條特色道路,一直都在想。
我們最早學日本。看上西方直接學西方就行了,幹嗎學日本呢?日本納入西方是後來的事情,當時還不算西方呢。我們之所以學日本,是因為覺得日本好,學日本是捷徑。我們認為日本學西方是學了一條捷徑,我們如果直接學捷徑就更捷徑了。什麼叫捷徑呢?就是抄小路。人家這麼走,我們抄小路,抄近道,趕上去,走到前面去。後來我們又學俄國了,也是想抄近路。學俄國實際上也是學西方,看上去俄國人抄小路突然之間就富強了,就厲害了,就變成蘇聯可以跟美國人抗衡了。 其實中間有一段時間我們還想學美國,辛亥革命以後成立了臨時政府,那就是美國模式。為什麼學美國呢?因為當時我們認為美國是最先進的,我們把最先進的直接拿來用就行了。
抄近路學人家,是想把那些貌似是捷徑的東西學過來,這本質上就是想走一條中國自己的特色道路。這條道路無論怎樣,還是離不開工業文明。也就是說,無論怎麼講中國特色,都不能回到孔子時代老牛破車的道路上去,都不能迴避工業文明自搞一套。沙特是一個神權國家,但是它也接受西方文明。有時候接受得比較過分,一些大阿訇們會生氣抗議。國王一看大阿訇們抗議了,就悄悄令手下把大阿訇坐的高級轎車全部收走,封上封條。大阿訇們出來一看車被收了,就問為什麼。得到的回答是:你們反對西方工業文明,而汽車那些玩意就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 所以你們不能坐。大阿訇們想,不坐高級轎車,靠腿走路太難受了。于是之后再開會時,就同意了一些條例。也就是說,即使今天再保守的人,有一個問題也是能夠想通的:他絕對會享受西方文明的成果, 有小車就不坐大車,有電梯絕對不會爬樓梯,如果爬一定是為了減肥。
我們現在能不能摸索出一條全新的路?我覺得很不容易,因為我們很難走出這個大框架,很難走出來一條跟這完全不一樣的道路。走自己的路,說說容易,做起來難。 還有,中國人能不能不挨打?毛澤東說了,中國人學西方,但是為什麼先生老打學生? 的確,他們老打我們。但是回過頭來看,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如果不挨打,能去向西方學習嗎?

說實在話,我們走到今天也可以說是被打出來的。不挨打就學西方,日本人做到了。佩里艦隊去了,一看日本人沒什麼大船,就遞上條約訂城下之盟,日本琢磨琢磨就軟了,就同意開放 ——日本的開放不是從明治維新時開始的,而是從幕府時代就開放了。還沒打, 日本就開放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往前學。但是中國人做不到,這可能跟國民性或民族性有關。不挨打,就很難學人家, 被打得很慘,才學得好一點。
比如,在 1901年之後,那次被打得最慘,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都從皇宮裡逃了。大熱天的,太后那麼大歲數了,化裝成農婦,坐著騾車,一路風餐露宿,還穿越苞米地,一身痱子,兩天兩夜連水都喝不上一口——這下可受苦了。所以我說帝王之尊得挨點餓,挨過餓后,施政、做事什麼的就好一點。總這麼養尊處優的話,根本沒法進步。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發現,日本的傳統其實維護得很好,西方看東方很多方面是看日本。日本的歷史和古代文化都不如我們悠久,但是為什麼它在西方受到的評價那麼高?就是因為它走出來了,它成功了。你現在成功了,人家才會重視你的過去。如果你現在什麼也不是,那麼你的過去就是一堆垃圾。就是你想發揚國粹、弘揚傳統,都沒機會。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對待歷史,不能走出歷史,那麼我們過去的歷史就什麼都不是。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這段歷史,又該怎麼去做?很顯然,我們需要冷靜地審視過去,不能再當怨婦、潑婦、情婦。冷靜地審視過去,然後去看待我們的未來,儘早學得聰明些,不要總在一個坑裡反覆折騰、反覆跌倒。如果我們不能很正確地看待這段歷史,就很難吸取教訓,很難避免過去的悲劇。我們必須從心理上走出我們的中世紀,才有前途,過去的輝煌歷史才有價值。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9 個評論)

回復 BANGZI 2025-8-14 21:43
一個字兒:有錢有槍才能打才能被人尊重!
回復 浮平 2025-8-14 21:53
文章中說:【對於近代史的「三婦」心態……我說,我們能不能別在歷史和外國人面前當婦人。你可以將其當做朋友,也可以視為敵人,只要自己別像婦人一樣就成。】

作者雖然自稱「不嚴謹」,但顯然並未理解這種不嚴謹的本質及潛在後果。這段話不僅學術上不嚴謹,更暴露出嚴重的等級觀和性別歧視習慣。

反思:為什麼不用「懦弱男」「無理男」「無德男」來描述現代人的心態?更重要的是,當代女性能否被視為推動中國社會向公正平等,文明理性方向進步的主力?

這種傳播模式不僅加劇性別對立,還可能扭曲公眾對歷史、道德、法律和公民權利的認知,並容易被政治偏見利用。比如,最近的武大事件中,女生依據事實證據和法律維權的行為被視為欺負男生,強勢,甚至遭到誣告指控;男生在公共場合的不當動作,撒謊等違背公德的行為,卻被大量男性播主忽視。這導致判斷標準混亂,出現雙重現象,並最終將責任歸咎於女生。
回復 浮平 2025-8-14 22:29
本人依據大量網路文章分析,現階段政宣的主要議題包括:

1)  將社會倫理問題的責任轉嫁到女性, 政治對手和外界;
2)  鼓吹文革式民粹手段;
3)  強化極端民族主義觀念, 簡化社會矛盾的因果關聯, 一味的將責任轉嫁外界;
4)  迴避和推遲司法改革及制度的結構性改變。

上層以維護政權為首要目標,而社會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司法改革和制度結構性變革,這又必然涉及理論邏輯,  倫理共識和是非標準的一致性,會挑戰現有等級觀和集權制度。因此,深層次的制度改變不可能自行推動,政宣只能通過表面宣傳,  轉移責任和煽動情緒來應付,反過來暴露出目的與方法的內在矛盾。
回復 浮平 2025-8-14 22:52
BANGZI: 一個字兒:有錢有槍才能打才能被人尊重!
集權制度很清楚這一點,因此既不希望民眾擁有財富,也嚴禁持有槍支。

僅停留在「有錢有槍能打才被尊重」的認知,在民主社會未必成立。
回復 浮平 2025-8-14 23:04
文革后,社會精神層面的認知兩極分化,與物質層面的貧富懸殊一樣日益明顯。
回復 BANGZI 2025-8-14 23:21
浮平: 集權制度很清楚這一點,因此既不希望民眾擁有財富,也嚴禁持有槍支。

僅停留在「有錢有槍能打才被尊重」的認知,在民主社會未必成立。
嗯,米國好,都是瘋子拿槍狂掃老百姓和孩子們。沒聽說把政客幹掉的。允許持槍的確是個很糾結的問題。說是讓弱者有自衛的手段,這個俺也同意。但是客觀效果是大批的無辜老百姓送命。
回復 BANGZI 2025-8-14 23:22
浮平: 集權制度很清楚這一點,因此既不希望民眾擁有財富,也嚴禁持有槍支。

僅停留在「有錢有槍能打才被尊重」的認知,在民主社會未必成立。
對於國家來說有錢能打才是硬道理,顛撲不破!
回復 浮平 2025-8-14 23:25
BANGZI: 嗯,米國好,都是瘋子拿槍狂掃老百姓和孩子們。沒聽說把政客幹掉的。允許持槍的確是個很糾結的問題。說是讓弱者有自衛的手段,這個俺也同意。但是客觀效果是大批
那就更說明需要引入'第三維'的價值判斷系統, 建立一致的, 具有廣泛社會共識的是非判斷基本倫理道德體系, 以此來約束言行道德底線, 即公正的法律系統, 並在此基礎上提升道德標準. 而非二維的弱肉強食觀. '尊重' 的概念是人性特有的精神需求, 並非僅僅是有錢有槍就能滿足尊重感的物質性質.
回復 BANGZI 2025-8-14 23:32
浮平: 那就更說明需要引入'第三維'的價值判斷系統, 建立一致的, 具有廣泛社會共識的是非判斷基本倫理道德體系, 以此來約束言行道德底線, 即公正的法律系統, 並在此基礎
俺看不到你說的這個米國,俺在米國住了30多年了。可能俺的認知有問題。
回復 浮平 2025-8-14 23:36
BANGZI: 對於國家來說有錢能打才是硬道理,顛撲不破!
首先,  前提是主觀模糊的, 但結論是絕對的.  什麼叫做有錢能打?

簡單舉例, 世界上那麼多的小國, 相對大國來說, 錢少槍少,  不一定都比錢多槍多的少一份尊重. 您在另一篇文章中舉例越南人對大國不尊重, 難道是因為大國的錢少和槍少嗎?
回復 浮平 2025-8-14 23:38
BANGZI: 俺看不到你說的這個米國,俺在米國住了30多年了。可能俺的認知有問題。
有可能.    再長一點....
回復 Wuming123 2025-8-14 23:47
BANGZI: 一個字兒:有錢有槍才能打才能被人尊重!
有錢,有槍是表象。即使當年每人發一把槍,膽大的就去拿槍當山匪,膽小的就會把槍管打成鋤頭。

一個國家的強盛靠得是「上下同欲,朝野同心」。當年的中國的衰敗,主因的」麻木不仁「的國民。被異族統治了200多年,一個國家的國民都成了沒有生氣,逆來順受的動物,國家興亡關我屁事!這才有了為幾塊大洋,為八國聯軍扛攻城梯子的北京遊民,無神的雙眼圍觀被砍頭的革命黨,華北農民坐在田埂上,圍觀入侵中國的日本侵略軍。

其實日本侵華,也沒有真正喚醒麻木的中國人,特別很快就被日本佔領的華北和沿海。人們又當做成一次清兵入關。中國人(農民)的覺醒,始於共產黨的游擊區,以及國民政府的大後方。直到血流成河的內戰,天翻地覆的文革,才徹底喚醒了中國人!

你看看港台人對西方人,仍然是謙恭有禮(卑恭屈膝),就是因為他們沒用經過文革的洗禮。文革洗凈了中國人幾百年來的奴性!
回復 BANGZI 2025-8-14 23:57
Wuming123: 有錢,有槍是表象。即使當年每人發一把槍,膽大的就去拿槍當山匪,膽小的就會把槍管打成鋤頭。

一個國家的強盛靠得是「上下同欲,朝野同心」。當年的中國的衰敗
是的,國家意識米國做的挺好。不過快給民主黨玩兒廢了。但是共和黨這麼鬧也不是個事兒。上學的時候死活不明白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出了國之後好像有點明白了。文革有其負面影響,但是正面作用是教會了人們不畏權威,什麼都可以打倒。
回復 BANGZI 2025-8-14 23:58
浮平: 有可能.    再長一點....
  
回復 浮平 2025-8-15 00:43
BANGZI: 是的,國家意識米國做的挺好。不過快給民主黨玩兒廢了。但是共和黨這麼鬧也不是個事兒。上學的時候死活不明白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出了國之後好像有點明白了。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早就教會了百姓不是順從就是造反的道理, 但並非建立了廣泛共識的精神文明倫理道德規範和相應的公正法律體系.  因此, 不斷造成大量的因政治運動導致的人倫悲劇, 社會道德滑坡和制度性嚴重腐敗現象.

文革后的社會在精神層面出現兩極分化,如同物質層面的貧富懸殊般極化,相互映照,凸顯了黑白對立意識形態和基於主觀是非判斷的等級觀在長期制度作用下對個體價值觀和邏輯思維的潛移默化和深遠影響。

物質層面的貧富懸殊顯而易見,而精神層面則隱性。通過言論自由和平等交流,可觀察到部分認知極化:從帶有愚昧誇張和偽善色彩的拔高道德觀,到物質至上, 武力至上, 利益至上的弱肉強食觀;從看穿虛偽跌入精神價值的無底深淵,並通過現實影響人生觀和世界觀,進一步導致以己度人的推理方式。均反映出缺乏人性層面的平等尊重, 倫理道德教育和相應的言行底線規範法律體系。

集權統治者的思維體系就是將被統治階層控制在安全感和尊重感均滿足不了的心理層次階段, 處於不穩定與依附狀態,便於控制和維持權力.  同時,這種控制機制也讓既得利益者難以突破既有認知框架,限制了他們的認知提升和獨立判斷能力, 難以反思自身的價值矛盾和邏輯悖論。
回復 Wuming123 2025-8-15 01:41
又有人被裹腳布纏住了!
回復 8288 2025-8-15 07:49
Wuming123: 又有人被裹腳布纏住了!
  
回復 浮平 2025-8-15 13:22
Wuming123: 又有人被裹腳布纏住了!
若想打破落後僵化的認知局限和改變簡單粗暴的處事方法就得被多「纏」,文明層次的遞進本身要求觀念的進化和思維過程的細化。

性別歧視者聽了這段理性分析之後,可以反思差距何在。僅僅只是遮掩省略了「女人」二字是遠遠不夠的。這就是顯著的精神層面兩級分化實例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jaLXWX4XQ&ab_channel=%E5%A4%A7%E8%84%B8%E6%92%91%E5%9C%A8%E5%B0%8F%E8%83%B8%E4%B8%8A
回復 BANGZI 2025-8-15 22:47
Wuming123: 又有人被裹腳布纏住了!
那位同學大概和張家敦是一個學校畢業的,逢中必黑,估計也是我黨的卧底。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熱點雜談]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11: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