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世代和千禧一代年輕人為何討厭接電話?

作者:8288  於 2024-8-29 05: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新間與政治|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8評論

  • 亞斯明·盧福(Yasmin Rufo)
  • Role,BBC記者
  • 2024年8月28日

「你好,這裡是亞斯明·盧福(Yasmin Rufo)的語音信箱。請不要留言,因為我不會聽,也不會給你回電。」

不幸的是,這不是我的接聽留言,但我和大多數Z世代和千禧一代都希望是這樣。絕對希望。

最近一項調查發現,18至34歲人群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從不接聽外來電話。受訪者說,如果他們不認識這個號碼,就會忽略鈴聲,通過傳訊息回復或上網搜索。

英國主要物價比較網站之一的「Uswitch」網站對2000人進行的調查還發現,在18到34歲的人群中,近七成人更喜歡傳訊息而不是打電話。

對於老一輩人來說,打電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我的父母十幾歲時就因為走廊里的座機和兄弟姐妹吵得不可開交,並讓全家人都聽到他們的對話。

相比之下,我的青少年時代則是在傳簡訊中度過的。

從我13歲生日收到粉紅色的翻蓋諾基亞手機開始,我就沉迷於傳簡訊。

我每晚放學后,都會給朋友傳160個字元的簡訊,刪除不必要的空格和母音,直到簡訊變成雜亂無章的輔音,連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也很難破譯。

畢竟,一條簡訊要花費10便士,我不可能寫到161個字。

千禧世代是傳訊息長大的。

圖像來源,ROSLAN RAHMAN/AFP

圖像加註文字,千禧世代是傳訊息長大的。

2009年,用手機打電話是要花很多錢的。

我父母查看我的每月電話賬單時會提醒我說:「我們給你這部手機不是讓你整晚和朋友閑聊的。」

就這樣,一代傳訊息的用戶誕生了:手機只是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座機則是用來與祖父母偶爾通話。

心理學家埃琳娜·圖洛尼(Elena Touroni)博士解釋,由於年輕人沒有養成講電話的習慣,「現在感覺很奇怪,因為這不是常態」。

這可能會讓年輕人在手機鈴聲響起時,又或者手機熒幕亮起時(35歲以下的人都不會有響亮的鈴聲),產生最壞的恐懼。

「Uswitch」網站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年輕人認為突如其來的來電意味著壞消息。

心理治療師埃洛伊斯·斯金納(Eloise Skinner)解釋說,對電話的焦慮來自於「對壞事的聯想,一種不祥預感或恐懼感」。

「隨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忙碌,工作時間越來越難以預測,我們打電話給朋友閑聊的時間越來越少。於是,打電話就留給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消息,而這些消息往往可能是複雜而難以應付的。」

「正是如此。」26歲的傑克·朗利(Jack Longley)說,他從不回復陌生號碼,因為「不是騙子就是銷售員」。

「與其篩選出哪些是合法來電,還不如直接忽略掉這些電話。」

但不打電話並不代表年輕人不與朋友聯繫。我們的聊天群組一天到晚都是無聊的消息、迷因(memes,或譯梗圖)、八卦,最近還有語音(voice note)。

現在許多對話都是在社交媒體上進行。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現在許多對話都是在社交媒體上進行。

現在許多對話都是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的,尤其是在Instagram和Snapchat上,在傳送文字的同時,還能方便地發送圖片和迷因。

儘管我們都同意打電話是大忌,但語音的使用卻讓年輕一代產生分歧。

在「Uswitch」網站的調查中,37%的18到34歲受訪者表示,語音是他們的交流的首選。相比之下,只有1%的35至54歲人士喜歡語音而不是打電話。

19歲的學生蘇西·瓊斯(Susie Jones)說:「語音就像在電話上說話一樣,但效果更好。你會得到聽到朋友聲音的好處,但沒有壓力,是一種更有禮貌的交流方式。」

但對我來說,聽朋友在五分鐘用語音講述他們的近況,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他們會跑題,每兩個字都是「好像」或「嗯」,而整個故事根本就可以用幾條訊息講完。

傳訊息和語音都能讓年輕人按照自己的節奏參與對話,讓他們做出更周到、更深思熟慮的回答。

工作上的電話恐懼症

但是,個人生活中的「電話恐懼症」會不會影響你的工作?

31歲的亨利·尼爾森·庫斯(Henry Nelson-Case)是一位律師和內容創作者,他的一系列「不知所措的千禧一代」影片,讓人痛苦得有共鳴,其中包括發送電郵給全公司時的焦慮、禮貌地拒絕加班,當然還有員工為逃避電話而不擇手段。

「電話恐懼症」會不會影響你的工作?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電話恐懼症"會不會影響你的工作?

他說,「實時對話、潛在的尷尬、沒有答案,以及要立即回應的壓力 ,都帶來焦慮」,讓他討厭打電話。

對此,圖洛尼博士解釋說:「打電話更加赤裸,需要更高水平的親密關係,而傳訊息就比較疏離,可以讓你不感到脆弱而建立聯繫。」

27歲的律師鄧賈·雷利克(Dunja Relic)說,她對工作電話敬而遠之,因為「這些電話可能會浪費時間,讓你的工作進度變慢」。

心理治療師斯金納將其描述為"這本來可以是一封電郵」的情緒。

「我們對時間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給別人打電話需要接收者暫停一天的工作,專心致志地交談。這對於同時在處理很多事情的人來說,很難做到。」

64歲的企業老闆詹姆斯·霍爾頓(James Holton)說,他的年輕員工很少回複電話,「要麼默認留言說他們很忙,要麼把我的號碼放在轉接電話上,所以電話永遠打不通」。

「他們總是有借口,最常見的借口是我的手機是靜音的,所以我沒看到,然後忘記稍後回電了。」

他說,在注意到「明顯的溝通鴻溝」后,他不得不作出調整,「如果員工更喜歡傳訊息,那麼我有責任尊重他們的選擇」。

但是,隨著人們對非語言溝通的偏好和在家工作的趨勢,我們是否正在失去進行計劃外和非正式對話的能力?

斯金納預測,如果當前趨勢持續,「我們可能會失去一種親密感或聯繫感」。

她續說:「當我們口頭交流,我們會在情感、專業或個人方面感到更加一致。這種聯繫可以會帶來更大的成就感,尤其是在工作方面。」

25歲的超市區域經理西亞拉·布羅迪(Ciara Brodie)逆潮流而動,她說她「喜歡並感激工作中的前輩給我打電話」。

她說:「這比傳訊息更貼心,因為這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所以你真的知道你的經理很重視你的意見」。

她尤其喜歡在家工作時與同事通電話,因為「在家工作可能很孤獨,所以保持聯繫很好」。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種新的溝通趨勢進一步證明了我們是「玻璃心世代」(generation snowflake),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相反,這是一種適應。毫無疑問,25年前,人們還在抵制從傳真到電郵的轉變,但這種變化使溝通效率大大提高。

也許現在是時候認識文字的力量了,就像我們在1990年代拋棄傳真機一樣,我們可以在2024年將可怕的電話拋在後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4-8-29 06:30
圖像,文字,聲音,身體接觸是人與人直接交流之間產生由弱到強的物理和心理影響程度的方式遞增。比如,不要隨意動手碰人,不要隨意高音喇叭(在公正場合放音響跳廣場舞,開車按喇叭)和電影院里小聲說話,不要用文字指名道姓攻擊人。人們的自由意識增加,不願意收到外界隨意的強信號影響,難以避免自控的一種干擾。圖像藝術(包括文字 text message)是直接影響他人的最低方式。

另外,還有光線,溫度,電磁場等其它物理信號影響。

當交流方式的工具增加了,傳統和現代的綜合方式就由各自去平衡調整。
回復 屠龍刀之原界 2024-8-29 07:10
現在什麼人都不願意接電話!不是廣告,就是詐騙。現在如果沒有啥急事,直接給別人打電話,就是一種沒教養的行為。
回復 8288 2024-8-29 07:24
屠龍刀之原界: 現在什麼人都不願意接電話!不是廣告,就是詐騙。現在如果沒有啥急事,直接給別人打電話,就是一種沒教養的行為。
的確如此.
回復 8288 2024-8-29 07:25
浮平: 圖像,文字,聲音,身體接觸是人與人直接交流之間產生由弱到強的物理和心理影響程度的方式遞增。比如,不要隨意動手碰人,不要隨意高音喇叭(在公正場合放音響跳
老人喜歡打電話..
回復 ryu 2024-8-29 19:12
無法代購的代溝吶
回復 ryu 2024-8-29 19:16
有時簡訊發過去了不知道對方既讀之後有沒有反應,或者手機開著但是並沒有看簡訊,掛個電話去可以肯定對方會意識,會不會接,你我這代人不會不接受的,我猜想
回復 8288 2024-8-30 06:59
ryu: 有時簡訊發過去了不知道對方既讀之後有沒有反應,或者手機開著但是並沒有看簡訊,掛個電話去可以肯定對方會意識,會不會接,你我這代人不會不接受的,我猜想
蘋果手機里有個選項.打開它可以知道對方是否己閱你發的信息
電話會響鈐聽到習慣性會看一下誰打來.信息提醒較短不容易注意.其實都是可以自行設置的
回復 浪跡天涯 2024-9-3 18:11
年輕人討厭接電話,因為他們更喜歡能夠掌控時間的文字溝通方式。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3:3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