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美國 夠久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有個連鎖中餐品牌 #Panda Express,規模相當龐大!其實,創辦人跟台灣還有淵源。「#熊貓快餐」全美擁2200家分店,若說漢堡薯條第一品牌是麥當勞,中餐在美國的領導者就是熊貓。
#程正昌 的父親程明是江浙菜廚師,專精川揚菜,早年因國共內戰搬到台灣,程明曾為圓山大飯店廚房長,並為蔣介石掌廚。1963年,他移民日本橫濱就讀高中,大學的文憑則是在美國完成。
程正昌和蔣佩琪 1983 年創熊貓快餐,奠定中國菜在美地位,淨資產高達30幾億美元,成功故事你可上網找其實不少,我在這邊分享是他們對經營生意的視野和前瞻性,格局之先進比創意滿點的年輕人厲害。
幾年前,因緣際會得以深入瞭解經營理念。在連鎖店透過點線面擴張事業版圖的傳統思維時代,熊貓快餐是走向大數據,選擇營運監測第三方分析資料。什麼資料?難道是客人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嗎?你答對一半!更深入是瞭解哪一種客人愛吃什麼、口味偏好什麼,細微到什麼時段哪種客人較多,這個厲害吧?就是要以針對性做快餐戰略。
想想看,當你擁有2000 多家門市、35000 名員工和成千萬計的消費者,所獲得的資料量相當可觀。若能藉此細分化顧客 Profile,自然而然可高效率化經營,這就是程氏夫婦高明之處,懂得靠科學來掌握顧客偏好,做出最受歡迎的餐點。
今日各行各業都以高標準看待,不是老派的愛拼就會贏,而是找對方向分析客群,才能避免砸錢扔水溝。以傳統餐飲業起家的熊貓快餐,是以遠端營運、資料分析認識旗下員工、每日穿梭的顧客群,藉此部署店內該擺什麼菜色。舉例來說,中午時段主打上班族菜色,下午有學生登門,口味可能年輕化,傍晚下班時間菜色又是另外一種,晚上九點、十點造訪者也許是吃宵夜,調味、餐種得重新更換。
不單於此,連門市所在地位置、男的還是女的多,老人、小孩甚至族裔分佈,也會變化不同口味,也許是國際大學城、也許是老美商業區,也許只是民宅區還是中國城外圍,都有各種變化,這也是該店成功之處,總能讓人感受味道恰到好處,殊不知你的消費習慣早被熊貓快餐分析被摸透,就像你固定造訪的路邊攤,老闆總記得你點哪一道菜,不同是他們用 AI 收錄你的飲食習慣。
數學系出身的程正昌,經營另一高明處是運用商店的營運面板,讓各分店業績比較,鼓勵優化效率,同時也讓經理掌握員工動態,以及店面每小時所產生的收入。成功沒有僥倖,熊貓快餐不是總部派人四處視察,而是以遠端資料分析,每一分每一秒掌握所有店面狀態,同樣做餐飲,你的眼界展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