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全球化,中國有四次機遇

作者:8288  於 2024-7-11 16: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新間與政治|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4評論

關注小號防失聯茅海建老師雖然塌房了,但他的著作《天朝的崩潰》是值得一讀的。讀書不能以人廢言,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因為這本書開啟了近代史研究的一個全新視角,它不是從傳統教科書以中國的角度看鴉片戰爭,而是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事實上,連「鴉片戰爭」這個詞語,都是中國特有,國際史學界特別是英國把這場戰爭稱之為「中英通商戰爭」。茅海建真是個檔案狂人,為了梳理清楚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還原真相,挖掘動因,他翻閱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從清朝的地方志,到英國議會的發言記錄。
有個老人說過,你不能光從中國的視角看世界,還得學會從世界的視角看中國。
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肯定要與外部世界發生交流,即便是從競爭的角度,也需要知己知彼。但好像後者現在並不太鼓勵了。
這就比較麻煩。其實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也同樣有自己的問題,不能只看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比。要說特色,每個國家、每種文化都有特色,但人類共同之處是普世的。因為生物學意義上,不管是什麼人種,99.99%的基因都是相同的,人類與大猩猩也僅僅有1.6%的基因差異。
如果長期被訓練得只會單向維度看世界,凡事都以中國自己的標準衡量,那麼就很難具備同理心,出現交流鴻溝。所以不難理解目前網路構建出的小粉紅世界觀:
中國之外都是敵人,亡我之心不死。丑國是罪魁禍首,盎撒是萬惡之源,日本是鬼子,韓國是棒子,這倆都是殖民地,人間地獄,根本沒主權。
澳洲是罪犯,加拿大是小跟班,印度是阿三,越南是狼崽子,東南亞是嘎腰子,中東是汽油桶,非洲是要飯的。
歐洲是半殖民地,英國是鴉片販子,德國是納粹,烏克蘭也是納粹,東歐是妓女加人販子,只有法國偶爾出個友人,但本質也是壞蛋,因為它們統統是八國聯軍的後裔。
唯獨北方鄰居算例外,但以後也說不準。
宇宙唯一的中心是中國,天朝上國,禮儀之邦,萬國來朝,天下歸心,熱愛和平的同時,犯中華者,雖遠必誅。任何糾紛,一切責任均在外方……
這種對世界的認知與當年的大清有何實質區別呢?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書中嚴肅地寫道:「不管歷史將做何種選擇,鴉片戰爭留給我們首要的問題是,中國大陸與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年前鴉片戰爭時,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
同樣的問題,復旦大學教授葛兆光,研究了中國歷史上重新認識世界的機遇,也曾感嘆:
「兩千多年來,隨著對外交流、國際處境變化、帝國疆域的移動,中國其實有四次改變傳統天下觀或者世界觀的機會,可以使『中國走出中國,重新打開眼界、認識世界』。可是出於種種原因,很遺憾最終都沒有改變中國認識世界的舊有觀念。」

中國有過四次全球化機遇
很遺憾全錯過了!
葛兆光
傳統中國認識世界的道路是曲折和充滿挫折的。先秦時代,中國人就已經形成了認識「天下」的一些特點:
●第一,古代中國人想象中,天下就是九州和它的周邊。所謂九州就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大概就是現在中國的核心區域,或者說主要是漢族中國人居住的區域。
●第二,所謂周邊,在古人看來就是一些野蠻人,包括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按照古代中國人的想法,這些五方之民(華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文明人就是文明人,野蠻人就是野蠻人。
●第三,野蠻人要服從文明人,周邊的蠻夷要向文明的華夏進貢、臣服。這種觀念經過先秦到秦漢大一統,逐漸形成固定模式,成為一種文化基因,一直留存在我們傳統漢族中國人心裡。
這種古代叫做「天下觀」或者今天叫做「世界觀」的東西,成了我們的標配。後來無論是漢唐宋元明清,都沒有改變這種想象世界的方法。可是改變的機會有沒有?有的。
兩千多年來,隨著傳統中國對外交流、國際處境變化、帝國疆域的移動,其實有四次改變這種天下觀或者世界觀的機會,可以使「中國走出中國,重新打開眼界、認識世界」。可是出於種種原因,很遺憾最終都沒有改變中國認識世界的舊有觀念。

▲《萬國來朝圖軸》,故宮博物院藏


▍第一次機會:

通西域與佛教傳入
第一次機會是中古時期,大概公元1-7世紀,契機是中國世界視野的拓寬和佛教世界觀的傳入。
在中古時期,中國有關世界知識最重要的來源有兩個:
●第一是漢族中國人活動範圍的拓寬。張騫、班超通西域,以及西部、北部各種非漢族——匈奴、鮮卑、突厥、回鵑進入漢族中國核心區域,大大開闊了中國對於世界的認知。
●第二是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的世界知識形成巨大衝擊。外來佛教徒給中國帶來了豐富、蓊鬱的知識,而本土佛教徒到印度去尋求佛理,也打開了中國對於世界認知的視野。特別是4-6世紀來到中國的佛教徒和遠赴印度的中國佛教徒,他們撰寫了很多有關中國之外的世界著作,也翻譯了一些像世界紀、外國傳之類的書籍。
由於佛教進入中國,中國不得不開始正視自己的周邊。甚至在佛教徒看來,印度和佛教文明比中國文明還要高明——中國不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才是世界的中心;中國不是最高的文明,印度才是最高的文明;最偉大的人物不是誕生在中國,而是誕生在印度,即釋迦牟尼。
這種觀念給漢族中國帶來非常大的文化衝擊。南朝時期,曾有佛教徒和儒家進行辯論:在傳統中國人認知中,中國是天下的中心,洛陽是中國的中心,也是大地的中心;而佛教徒編的一本書《佛祖統紀》,裡面有三幅非常珍貴的地圖,顯示了佛教徒心目中世界有三個中心——一個叫東震旦,即中國,一個叫西域,即現在的新疆、中亞、內中亞一帶,第三個是印度。
這三幅地圖的並列,很大程度上挑戰了傳統中國的世界觀念。可遺憾的是,佛教並沒有征服中國,因為在中國政治永遠高於宗教,佛教的知識逐漸邊緣化,中國失去了一個改變世界觀的機會。


圖片▲《佛祖統紀》中的三幅地圖


▍第二次機會:

宋代「華夏中心主義」的破除
第二次機會在宋代。與漢唐「天下帝國」不同,宋和唐相比,疆域縮小了一大半。宋朝北部先後有契丹、女真、蒙古,東部有高麗,再遠隔海還有日本;西邊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南邊有安南。縮小的大宋帝國逐漸成了亞洲各國中的一國,漢唐兩代龐大的自我中心的天下帝國,成為一種歷史記憶。
而正是這個時候,宋朝人才清楚地意識到內和外的關係,逐漸形成一些新的世界認識:
●第一,肯定外國存在的合理性,被迫承認他們不是蠻夷,是和自己對等的國家。宋朝人逐漸形成這樣一種世界觀:宇宙有陰也有陽,天下也有中也有外。
●第二,改變了過去「華夏中心」的觀念。宋朝人開始承認中國並不大,外面的世界很大,在大地之上、星空之下還有很多外國和異族,就連二十八星宿所對應的分野(之前只和中國對應),也開始既有中國也有外國。
●第三,敵國壓迫之下,漸漸改變了對「四夷」的態度。而且,宋代的交流中心從西北轉向東南,從陸地轉向海洋,對域外的知識越來越多。宋朝出使外國的使臣與負責貿易管理的市舶司官員,留下了大量關於外國和海外的文獻。
可是歷史非常詭異,宋代的這些新觀念並沒有在歷史學里生根,反而後來在歷史中逐漸消失了。再後來繼承宋朝疆域和族群的明朝,仍然把天下和世界的認知縮小到本國,退回到華夏為中心的世界認知裡面。
▍第三次機會:

蒙元世界帝國
第三次機會,出現在橫跨歐亞建立世界帝國的蒙元時代。當時的蒙古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人帶來了很多有關世界的知識,這給中國人帶來了世界新視野。
蒙元征服中國以後,元朝的秘書監——帝國最高的中央文化機構,曾經準備修撰大帝國的一統歷史和一統地圖,這是當時一個叫扎馬魯丁的回回學者(波斯人)向忽必烈上書提議的。這裡的「一統」既包括漢族中國,也包括蒙古征服的歐亞各地。
扎馬魯丁還帶來一個很重要的早期地球儀,這個地球儀已經告訴中國人地球是圓的,且三分是陸地、七分是海洋,地球儀上還有經緯線,叫做「小方井」。還有一幅由朝鮮人繪製、保存在日本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這幅地圖是仿照蒙元時期中國人對於世界認知的地圖畫的。
非常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地圖上有非洲,有非常準確的阿拉伯半島,甚至還有歐洲,裡面還標誌著羅馬、巴黎、巴格達。遺憾的是,這些新的世界知識在蒙古時代結束以後很快就消失了。在傳統中國人心目中,仍然堅持著以漢族中國為中心,以周邊四夷為蠻夷的觀念。
圖片▲《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繪製於1402年


▍第四次機會:

歐洲傳教士來華
第四次改變中國世界觀的機會,是晚明傳教士帶來的新世界知識。
明朝中後期,一些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瑪竇(1552-1610),他曾經在廣東肇慶畫了一幅《山海輿地圖》,是根據一幅歐洲世界地圖畫的。這幅世界地圖與今天的世界地圖已經非常接近,它在明朝中後期影響非常大,後來甚至連皇帝都叫太監們按照這個地圖,仿製了一幅6扇屏風的《坤輿萬國全圖》。
這幅地圖對中國人衝擊巨大,它讓我們認識到以下幾點:
●第一,世界非常大,中國只是亞細亞的1/10,亞細亞只是世界的1/5。
●第二,大地並不是傳統中國人認為的天圓地方,中國也並不在世界中央。
●第三,世界上有很多國家,有多種文明,且各個文明都非常發達。
傳教士帶來的新知識,給中國帶來一個改變世界觀的契機。很可惜,這種契機並沒有使中國走出自己的傳統,中國人仍然習慣於「在傳統內變」,而不是把兩隻腳邁出傳統「在傳統外變」。這是因為中國的傳統太強大,中國的知識體系太完整。
因此,中國真正世界觀的改變要到晚清,由於堅船利炮的侵入(外因),中國人不得不改變的時候,我們的世界觀才出現根本轉變。


▲《坤輿萬國全圖》
▍錯失四次機會的啟示
當下的我們,能從這四次曲折歷史中得到什麼啟示?
●第一,我們應該知道傳統中國有關世界的看法是相當頑固的。作為文化的基因,它一直影響著我們今天看待世界的方法。同時,儘管有這麼多次新知識傳來,但是知識增長未必就能促使觀念改變,知識史與思想史不一定同步,觀念的改變必須有一些「不得不變」的外因。
●第二,受中國近代國際環境關聯,這種觀念轉變總顯得那麼被動,至今也沒有徹底完成。中國古代思想傳統太過早熟與系統,因此任何改變都要整體的改變,中國人需要一個整體的理解,才能有對觀念、思想和知識的整體顛覆。
●第三,要想使中國人走出中國,重新理解世界,仍然需要從教育開始。如果沒有教科書和教育系統的介入,我們很難改變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對於世界的認知,也很難培養具有世界公民意識的現代中國人。
如今,全球化時代仍在深化,中國既面臨著21世紀全球化的浪潮,同時還在繼續著1840年以來開啟的現代化轉型歷程。這種境遇下,中國更需要一種適應新時代的「世界觀」與「全球觀」。而葛兆光在文中指出,中國傳統世界觀就像基因一樣持久與頑固,深刻影響並阻礙著當下國人對世界的認知,國人在轉變「世界觀」的道路上仍然任重道遠。
要想掃除中國傳統世界觀的不利因素,首先要深入歷史與思想史,了解中國傳統世界觀是什麼,然後才能進行更有效的批判與反思。同時,對中國古代四次「開眼看世界」的歷史也要有深刻洞察,從歷史中看到經驗與教訓。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浪跡天涯 2024-7-11 18:25
儘管歷史上中國有多次機會通過對外交流和國際變化來更新其世界觀,但由於各種原因,這些機會都未能改變中國對世界的傳統認知。
回復 Wuming123 2024-7-11 22:38
純屬瞎掰!中國唯一失去的機遇是大航海!沒有和歐洲強盜一樣,滿世界去搶劫!正是因為劫掠,才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這也是歐洲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的物質基礎。和當年日本拿著從中國搶來的庚子賠款,發展教育,發展經濟,開始了日本的崛起!

說穿了,就是不得外財不富!美國沒有一二次世界大戰,先是坐山觀虎鬥,然後是下山打悶棍!即使美洲富饒,沒有戰爭財也不會如此快速成為世界霸主!
回復 BANGZI 2024-7-12 01:46
Wuming123: 純屬瞎掰!中國唯一失去的機遇是大航海!沒有和歐洲強盜一樣,滿世界去搶劫!真是因為劫掠,才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這也是歐洲工業革命,工業崛起的物質基礎。
人無外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回復 rfw1972 2024-7-13 19:49
中國沒有變成東南亞神棍國家應該感謝歷史上數次的滅佛運動
蒙古滅了中國,真正的中國人沒有被乾死,也是最濺的,把蒙古當成中國是在意淫,把蒙古當成中國的機遇是胡扯。
漢武帝用武力把中國的疆域和影響力推至極致,晚年能夠改弦易轍,避免了唐帝國窮兵黷武造成的大崩潰。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的200年戰亂是有槍便是王,趙匡胤的解決方法是對軍閥進行贖買,這是宋朝重文抑武,庸官庸員橫行,國家積貧積弱的根源。國家強大到四面沒有對手必然變得傲慢以自己為中心,直到更強大的國家,文明,文化,制度的出現。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5:42

返回頂部